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多亚学派是希腊化三大哲学流派之一,它的字宙论在古代西方独树一帜。本文对斯多亚学派的宇宙论作了三方面的分析:(1)字宙扩张论和生机论;(2)宇宙周期论和时间观;(3)“神”作为物体和宇宙大火。本文认为斯多亚学派的字宙论属于物理学家的物理学,而不是数学家的物理学。  相似文献   

2.
岳南 《科学大观园》2009,(16):56-57
有句歇后语叫“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三国志》引《襄阳记》亦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笑以为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相似文献   

3.
本设计的创意来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算经《周髀》所保留之日高图和勾股圆方图:“圆出 于方,方出于矩”,“度高者重表”,“虽天圆穹之象犹曰可度,又况泰山之高与江海之广 哉?”(后两句出刘徽《九章算术序》)。一条地平假设,两根量杆就导出测量太阳高度的方 法,充分代表了公元纪年前后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水平。此图如果着色,以橙红涂圆形代表太阳,以绿色涂方形象征科学史事业的繁荣,三个蓝色的 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历史”、“科学”与“技术”。红、绿、蓝三原色又象征事物的本原。 对三原色的认识源于西方近代光学,而三原色同人类生…  相似文献   

4.
“重心”和“形心”是两个科学术语。它们的出现比较早,前者出现于1623年的《职方外纪》,后者出现于1627年的《奇器图说》。两个词都来自拉丁语,分别是centrum gravitatis和centro figure(或geometrica centrum)的仿译。“重心”后来还传到了日本。但“形心”一词,在《奇器图说》之后的300多年时间里,一直没有人使用。后来在1935年的一本数学名词汇编中再次出现,但它是《奇器图说》中的那个词的沿用,还是后来另行创造的,现在还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5.
孔子吃桃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记有一则笑话,笑话的主角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文载: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黍”,谷物;“雪”,意为擦拭。黍当  相似文献   

6.
最早将西医中“神经”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的人是英国传教士兼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1857年,合信在《西医略论》一书中多次提到神经,只是他不用“神经”来指称,他用了“气筋”和“脑气筋”这两……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史上,“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的拉丁文原名是De Revolutionibus,其中的revolutionibus一词原意指“运行”、“转动”。由于哥白尼学说一反以往的科学传统,掀起了科学史上的一场大革命,所以revolutionibus一词逐渐又具有了“革命”的新义。自那以来,“科学革命”便为科学史研究的一个课题。什么样的变化才构成一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本质和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很久以前,西方科学史家们主要持一种内史论观点,即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或至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生的内涵,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达为:“人生就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一曰“生存”,一曰“表演”,中西不同的文化色彩可见一斑。但是,无论怎么评述,人生是由生命的存活时间计算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2,(10):12
就徐荣祥用5年的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这一“惊人之举”引发的“人体器官克隆”风波,《科学时报》记者对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0.
最早将西医中“神经”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的人是英国传教士兼医生合信 (BenjaminHobson ,1816~ 1873)。 185 7年 ,合信在《西医略论》一书中多次提到神经 ,只是他不用“神经”来指称 ,他用了“气筋”和“脑气筋”这两个词 ,例如 :“若下部脊髓坏 ,因而气筋不能上接于脑 ,则下部即有阳事不举 ,两足跛瘫 ,二便无力等病。”[1] 在合信的医书中 (包括后来的《内科新说》、《妇婴新说》)“脑气筋”也用来指脑神经 ,但是指神经的时候多一些 ② 。后来 ,“气筋”和“脑气筋”使用了开来 ,这两个词是 19世纪中晚期用来指神经的最为常用的词。例如 :…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目前使用的一些地质年代术语提出意见和建议。如主张将“Archaeozoic”和“Proterozoic”仍译为“太古代”和“元古代”,同属于“隐生宙”,将“隐生宙”与“显生宙”并列;“Anthropogen”应译为“人近纪”或“灵近纪”;“Anthropocene”应译为“人新世”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史研究的主要要求之一就是实事求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这一要求应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方法论原则。本文提出一个这样的原则:合目的性原则。并依此对某些“科学《易》”观点提出一点看法。一在科学史研究中,实事求是的一个要点是在评价古人的科学成果时不能使这一成果“现代化”,要按古人科学成果的本来面目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评价,不能把后人对这一成果的引伸或发展加到古人的头上。这似乎已是没有疑问的常识了,但实际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13.
手头的幸福     
青甚 《科学大观园》2010,(13):61-61
《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鬼托生时,冥王判作富人。 鬼曰:“我不愿富。只求一生衣食不缺,无是无非,烧清香,吃苦茶,安闲过日子足矣。”  相似文献   

14.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到《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希腊式公理化体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盖天宙宙几何模型的正确形状之后,即可发现《周髀算经》中有明显的域外天文学成分;它的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极为相似;它的寒暑五知识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难以产生并且无人相信;它的天球坐标系统没有赤道特征。《周髀算经》背后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谜。  相似文献   

15.
“细胞”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宇田川榕菴的《植学啟原》(1834),但据沈国威研究,《植学啟原》中的“细胞”是指小胞,非cell。真正用来指cell的“细胞”始见于韦廉臣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1858),后来该词通过《植物学》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流行、定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词又传回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这本《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中的扩散》,是科学社会学的基本著作。“科学社会学”这个名词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每一本科学学的教本都把科学社会学列为一章,而且都大同小异地把科学社会学定义为“科学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这完全是想当然的产物。当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问世之时,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仅仅有个名称而已。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称为始皇帝,并规定继者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但据《说苑至公》的记载,起初秦始皇在考虑采用什么方式传王位这个问题时,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的想法: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白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  相似文献   

18.
国际时间研究会(ISST)由二十个国家的一百多位科学家和学者组成。研究会的发起人是J.T.弗雷泽(Fraser),研究会渊源于他所编的《时间的声音——对科学家和人文学家表达的人的时间观的合作研究》(纽约,1966)一书。已开过四次会议,出版了几辑题为《时间研究》的会议文集。该研究会预定于1983年7月举行第五次会议,中心议题是“科学、时间和中国与西方社会”。准备讨论的问题是:“虽然从公元一世纪到十五世纪,  相似文献   

19.
杨猛 《科学大观园》2004,(11):47-48
在刚刚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以《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为题加以报道。近日,国内易学研究权威学者通过本报谈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杨振宁: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道: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杨振宁认…  相似文献   

20.
从“格致”到“科学”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一切概念都是在历史中流动的,其流向和“流域”皆受制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条件。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言,“格致”不是科学,而它终于演变为“科学”,是在开放的条件下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结果。一、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格物致知”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礼记》中有一篇《大学》,相传其核心内容为孔子之言,其余为曾子的阐述文字。被认定为是孔圣人的话中有这样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