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简述了电荷转移型导电配位化合物的产生、发展、导电机理、研究现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近年来金属配合物在DNA介质中的电荷转移研究进展,综述了DNA介质中电荷转移的研究方法、特点、常用的探针及电荷转移速率的测定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四硫富瓦烯衍生物及其金屑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并举几种典型的四硫富瓦烯衍生物及其金屑配合物。分析了它们的结构和导电机理,简述了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导电聚苯胺衍生物与金属离子在溶液中形成的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导电聚合物聚N-[5-(8-羟基喹啉)甲基]苯胺(PNQMAn),对本征态和盐酸掺杂的聚N-[5-(8-羟基喹啉)甲基]苯胺在溶液中与Al^3+形成的配合物的二维和三维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NQMAn无论掺杂与否,在溶液中与铝离子形成的配合物都具有较好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5.
多壁碳纳米管(MWNT)在苯胺中避光加热回流,合成碳纳米管-苯胺电荷转移配合物(CNT-ANCTC),发现碳纳米管基电荷转移配合物在丙酮稀释液中,用516 nm激发产生两个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564nm和606 nm.我们详细考察了甲醇、乙醇、水这些强极性的质子溶剂对CNT-ANCTC电荷转移配合物的荧光的猝灭作用并伴随着光谱位置的红移,初步研究发现醇所连烷基数目不同对CNT-ANCTC荧光猝灭程度不同,同时探讨了强极性的质子溶剂对CNT-ANCTC电荷转移配合物的荧光的猝灭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种不同的热处理方式,以有机可溶性前聚物获得了导电聚合物(2,5-二甲氧基)对苯乙炔,并对导电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酸性介质对前聚物的热消除反应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所得产物具有较高的导电率,并对酸催化反应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富勒烯C60与二乙胺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吸光及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UV/Vis及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溶剂介质及不同温度下C60与二乙胺形成的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吸光及发光特性。测定了相应的电荷转移配合常数和猝灭速率常数。二乙胺对C60的荧光猝灭不受扩散控制,同时激基复合物辐射明显取决于溶剂。  相似文献   

8.
电磁屏蔽涂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电磁屏蔽原理及掺和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制有关理论作了综述,概述了掺和型电磁屏蔽涂料的常用导电填料、复合工艺及性能影响因素,尤其介绍了复合工艺的最新进展--原位插层复(聚)合法.  相似文献   

9.
钙钛矿型材料是近些年来人门发现的离子导电率较高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将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材料分为氧离子导电型和氢离子导电型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导电机理及近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钙钛矿型材料是近些年来人门发现的离子导电率较高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将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材料分为氧离子导电型和氢离子导电型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导电机理及近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作者课题组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导电导热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高的聚合物导电填料相互作用能、中等的分子链功能化改性度、中等的导电填料表面接枝分子链数目、中等的本体交联密度以及中等比率的聚合物共混有利于导电填料网络的形成,进而得到高的材料电导率。另外,外加剪切场和电场会显著地致使导电填料沿着外场方向取向,进而获得导电各向异性材料。当外加剪切场和电场撤去后,导电网络会逐渐地回复到初始值,这个回复过程可以用一个模型来描绘。对于导热性能,聚合物填料界面热导率与填料接枝密度成正比;随着接枝长度的增加,聚合物填料界面热导率先上升后逐渐趋于恒定;然而填料热导率随着接枝密度的上升而显著下降,最终在中等接枝密度下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大值。此外,填料间热阻可以用一个热环流模型来描绘。最后,分子链接枝填料末端会显著提高材料的热导率。这些基础问题的探讨将为制备高导电高导热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将磺化聚苯乙炔(SPPA)与多壁碳纳米管(MWNT)超声共混制备得到SPPA/MWNT复合材料,用四探针、X光电子能谱、紫外 可见 近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MWNT与SPPA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SPPA/MWNT 复合材料导电特性具有低临界阈值和电阻负温度系数(NTC)等现象.表明在复合材料中SPPA与MWNT相互作用发生电荷转移,使MWNT周围的SPPA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这种具有较高电导率的SPPA彼此之间可相互接触形成导电通路.  相似文献   

13.
从金属与合金材料的电阻理论出发,通过分析相结构对材料导电性的影响,计算了不同相结构模型下的电导率,并与实际测量结果比较,研究了各模型的适用性,讨论并总结了影响电导率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提高材料电导率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制备了数种NiO-NiFe_2O_4基金属陶瓷电极材料,找到了较优制备工艺参数和制粉工艺,着重测试了该金属陶瓷材料的导电率,分析了其导电机制,结果表明,采用化学镀铜比机械混合铜所得金属陶瓷的金属含量较少情况下导电率较佳,最后测定了该金属陶瓷用作铝电解惰性阳极的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15.
矿物电导率Meyer-Neldel补偿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矿物电导率数据分析表明,矿物电导率存在Meyer-Neldel补偿规律,即同一矿物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测得电导率有很大差异,但其指前因子和活化能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矿物电导率补偿规律,形成了从矿物电导率计算元素扩散系数的新方法,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扩散数据符合较好.利用钙钛矿的电导率补偿关系,结合电磁测深结果,亦能获得更合理的地球深内部电导率结构.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溶液聚合合成了不同组成的两性聚丙烯酰胺(AM/MADQUAT/NaAMPS),并对其溶液的电导率受NaCl溶液浓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净电荷含量较多的两性聚合物在低NaCl浓度下水溶性较好,驱油性能较佳.而净电荷含量较少的两性聚丙烯酰胺(特别是带有高电荷密度的两性聚丙烯酰胺)在高NaCl浓度下水溶性反而好,驱油性能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高导电率圆铝杆连续铸挤成形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制备高导电率电工圆铝杆,采用连续铸挤技术制备了直径9mm圆满铝杆,借助光学显微镜、材料电子拉伸试验机和双臂直流电桥研究了连续铸挤成形圆铝杆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连续铸挤成形技术可制备组织、性能优良的高性能电工圆铝杆.当浇注温度为730℃,铸挤轮转速为15r/min,挤压出口杆温度为500℃,成盘杆空冷至室温时电工圆铝杆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优良,拉伸强度为90.4~95.2MPa,伸长率为21.1%~22.1%,电阻率为27.09~27.20nΩm,为生产高导电率电式圆铝杆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用化学氧化法和溴蒸气掺杂合成掺溴聚苯胺,通过机械共混制备MWNTs/PANI和MWNTs/掺溴PANI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能,电导率达5~10 S·m~(-1),接近纯MWNTs的电导率.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MWNTs/掺溴PANI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导电机理.研究表明,MWNTs和被掺杂的掺溴PANI通过π-π和p-π共轭作用形成电子转移复合物,组成了一个个独立导电单元,在复合材料的导电体系中起主要作用,随着导电单元数量增加至相互接触,形成导电网络,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富里哀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等测试方法,对化学氧化聚吡咯的导电性及化学结构作了详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氧化态的聚吡咯中,平均每四个吡咯环带有一个负离子(Cl~-),大分子链上的正电荷分布在氮原子上,各吡咯环主要以α-α相连接。经还原剂处理后。聚吡咯的电导率下降了7个数量级,这与大分子链上正电荷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Charge transport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proton migration and electron transfer for different parts of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e (MEA) play an essential role for developing the novel electrode and enhanc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towards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EMFCs). However, the coupled charge transport processes make it difficult for evaluating proton conductivity and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of different parts in MEAs under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fuel cells. Here in this work, we propose an experiment approach for separating th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proton conductivity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MEA at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PEMFCs. This approach involves two different measuring devices, which both consist of electron or proton conducting layers, sealing layers and sample layer, followed by tailoring the thickness of sample layers and via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to quantity th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proton conductivity of different layers. Thes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e great pot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M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