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美学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以下规律: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理解、对理解的转化、对转化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成功地再现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王维《鸟鸣涧》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不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围绕翻译界历来存在的直译和意译纷争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构成了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中探讨的是纽马克这个核心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适应性及其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叛逆”作为译介学引进的一个命题,实际上是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对于学作品的跨时空、跨地理接受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唐诗《黄鹤楼》的两个不同英译本的剖析,从而对该命题进行较深入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董雁 《科技咨询导报》2007,(21):101-101
中国古诗词曲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无穷的魅力。如何将这美妙的文化传播到西方,更好地为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是广大译者长期不断的追求。许渊冲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美”、“三化”理论,对中国古诗词曲的翻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三化”论入手,结合具体实例,以探讨古诗词曲的英译。  相似文献   

5.
刘慧  李茂 《南昌高专学报》2011,(2):43-44,68
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系统已被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本文试从主位结构理论框架内鉴赏古诗《游子吟》的英译文,进而证明该理论在古诗翻译和鉴赏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具有极为明确的目的性,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中,作为源语文本第一读者的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准确传递旅游信息,而且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效果,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本的意美、形美和音美,使译文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使目的语读者知之、乐之、好之。  相似文献   

7.
潘莹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4):105-107
中西文化差异迥然,旅游翻译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使命常让译者陷于两难。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吸收性、排斥性和能动性,因此在该理论启示下的读者关照策略在旅游翻译中显得更为实用。文化差异的多样性决定了读者关照的多维性,但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语境下,译者又不能一味消极地迁就读者,因此应适度运用“归化”策略向外国读者推介中国的特色语言、宣传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做到积极意义上的读者关照。  相似文献   

8.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0.
刘莹 《科技信息》2011,(24):I0158-I0159
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对于汉诗英译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于汉诗的英译可以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以及音美、形美、韵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根据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等方面研究《樱之家》的译文,探究如何在散文翻译中再现其美学特质,并揭示翻译所造成的美感磨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训诂并结合庞德翻译理论,就王维<鹿柴>中尾联最后一字"上"的不同译法进行分析,探讨了能体现语言能量和文势的"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诗问世千多年来,注释家蜂起,各家所见不一,是三章难解亦难译的诗。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本诗,于文中提出了“花人合一”之说,并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阐述了作者这一观点:译诗者必须具有译诗的素质,诗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类交际空间的不断缩小、人类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可译。  相似文献   

14.
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霍译本《红楼梦》回目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选取回目中的典型译例,从音韵、形式、意境三方面,分析霍译是如何再现原文回目的美感要素。  相似文献   

15.
《相思》一诗是唐诗中的名篇,其英译文已有不少版本,但对英译文的标准仍没有统一看法,而且对古诗英译的评论大多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对《相思》原文及其三种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来探讨译文的得失,进而检验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或可加深对原诗及其译文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6.
刘雯 《科技资讯》2010,(12):240-240
会话含义是语用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日常会话。本文应用这一理论来解读儿童文学大师刘易斯·卡罗尔最著名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通过分析,认为作者通过在小说会话的设计上不断的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作品的主题,进而将一个神奇而又幽默的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17.
旨在利用知识工程中的本体在术语和概念等方面的优点,在描述翻译学视野下,通过自建领域本体为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参照,以便于更加客观、科学地以实证的方法来对《道德经》多译本进行描述性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评析了郁达夫的抒情散文《江南的冬景》的审美信息并鉴赏了其英译文对它的审美再现。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翻译这类美文,翻译美学理论应该始终贯穿于散文翻译的各个层面,审美主体即译者要首先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信息后作出符合审美标准的译文,完成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从文体学角度出发,通过从语音手段等方面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及四种不同的英译文进行探讨,运用相关的文体学理论分析汉诗英译现象,以期给近体诗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古诗难以被英美译者译成恰当英文的观点,试图通过对元曲《天净沙·秋思》的英译和西方两首意象派诗歌的分析比较,探究第二代华裔美国诗人Arthur Sze成功翻译这首中国著名古曲的原因。模仿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模式英译一些中国式“意象诗”也是一务能为英美读者认可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