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前,无论在苏联或者在国外,对于计算装置和情报机的研究都给以很大的注意。这些机器可以代替人来完成许多需要花费大量脑力劳动的过程。苏联科学院有许多机构,其中包括电模拟研究室,正在研究这些问题。电模拟研究室目前正在进行制造试验型情报机的准备工作。这台情报机具有十亿个二进位数的快速“记忆”。根据意图,这台机器将会以极快的速度实现许多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参看下面的机器原理方块图)。  相似文献   

2.
<正>通过电学、光学、声学、磁学和遗传学开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尽管听起来有些疯狂,似乎并非不能实现。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都在进入"半电子人"开发快车道时,我们知道,人脑与机器的结合——脑机接口(BMIs)即将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科幻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的脑机接口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当  相似文献   

3.
人的能力(智能)以及它的物理存在都表明智能机器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制造一个新的不同的智能机器。那末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机器能模拟人类的智能吗?”与此相关的问题是:“理解事物意味着什么样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什么?”什么叫有意识?”等等。目前机器的能力与这些问题都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它们与人的差别。量子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也许是通向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4.
到1990年,智能机器将改变商店、银行的经营方式。那时,在日本的银行里,你走到一个年轻的出纳员面前,说:“从我的户头里支五万元。”几秒钟之内,钱就放到了你的手里——不用存折,不用现金支票,也无需查对。出纳员能准确识别面孔和声音,干脆利落地付款,因为他(她)是机器人——由最先进的计算机和电视摄像机装备的机器人。而且,如果你户头里存的钱相当多,机器人还会按程序要求,怀着深深的敬意向你鞠躬。由于日本正优先研制能够自己思考的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差别正在缩小。这些高效能的机  相似文献   

5.
对过去自然的和人工的“人—机”系统的各种不同现象的分析,使我们从普遍的工程心理学规律中获得一个推论:自身各种不同水平成分的超级适应的操作——从个别器官的专门训练以及细节部件的改进,到人的集体与用以计算的或生产的综合体互相适应,是“人—机”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超级适应的概念意味着,适应不单是在现有的状态里是情况明了的,而且还多少要预料到特性或组成  相似文献   

6.
“超级机密”的诞生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政府即开始了更换通信密码系统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精心考察,终于选定了一个代号为“埃尼格马”的密码机作为军队的秘密通信装备。“埃尼格马”机是荷兰人胡戈·科赫发明的,不仅价格低廉,坚实耐用,便于携带、操作和保养,而且能够按照一定的编码程序产生大量的密码。在发明机器密码系统之前,只能靠人工将电文按密码本译成密码。但有了密码机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次大战以后,整整一代杂志读者都被鲍里斯·阿茨巴舍夫所创造的拟人化机器所迷。阿茨巴舍夫喜爱机器,他钦佩机器具有那种可以承担人们千百年来所从事的繁重体力劳动的力量。“我宁愿看着一艘1000吨的挖掘泥船挖掘一条运河,”他解释说,“也不愿意看到1000个筋疲力竭的奴隶在皮鞭下从事这项工作。”但是他也对人类创造机器的另一方面——发明所带来的破坏——而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8.
一种人造咀嚼机(机器嘴)最近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制成功。它看上去完全不象人的嘴巴,却具有嘴巴的各种功能,如咬、咀嚼、唾液分泌等。它有32颗牙齿,能灵活地使用其中任意一对或数对进行工作。机器嘴可以“张”得很大,一口咬很多,人嘴一  相似文献   

9.
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科幻小说中最具诱惑力的情节之一。从仿生女人到机器警察,这些人造生物有幸拥有不会垮掉的身体和进化得登峰造极的大脑。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毕竟尚未出现。对于某些未来主义者来说,可能出现的最诱人的东西是科幻小说中所谓的~一种“湿件”,即人脑与计算机的联系件。这里的“湿”指的是人脑。“湿件”一词是从“硬件”和“软件”引伸而来的。通过所谓的“湿件”,人脑将与计算机直接相联。计算机可以完全地阅读到人的脑电波,了解人的所有思想——包括庸俗的和高尚的。  相似文献   

10.
机器的进化     
思柯 《世界科学》2014,(10):1-1
<正>来自美国化学会2014年秋季会议的一篇报道称,化学家们正在尝试构建一种可以合成任何化合物的神奇机器——"当代炼金术士"有机化合物自动合成机,悄然开启了一场化学界的机器人大赛。LHASA算法、Chematica系统、ELN格式让人印象深刻,自动合成机装上智能的化学大脑才是成功的关键。化学家们对此充满信心,化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的亲密接触或将带来新的化学革命。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控制论出现以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算是一个里程碑。会议由  相似文献   

11.
家用燃料机     
《世界科学》2008,(6):47
美国一家生物燃料公司宣布,他们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微型燃料生产机”。利用该机器,人们可以实现每星期生产35加仑(约132公升)100%纯度的乙醇燃料。“微型燃料生产机”外观类似加油机,其生产乙醇的原料是糖。通过把该机器的后端与电源和水管衔接,便可以很轻松地生产出乙醇燃料,然后直接添入汽车油缸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12.
认知工程     
机器的出现,给科学家提出了人一机关系问题,从而为工效学(有的国家又称为人体工程学或人的因素工程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今天,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又提出了人一计算机关系问题。计算机虽然也是一种机器,但是同普通的机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解决人一计算机关系问题不能用传统的工效学方法,而应该用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这就是认知工程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关于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系统运动”,出现了“系统研究的高潮”。系统研究广泛渗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领域,各种专家和学者都投入对系统的研究。美国涌现大批专职的系统分析人员。日本的产业结构中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系统工程业”。英美的许多大学开设了“系统工程系”。苏联成立了全苏系统研究所,直属苏联国家科委和苏联科学院。据统计,近二十年来,苏联出版的有关系统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专著,数达一千多种①。关于系统研究的学科名称很多.如:“系统论”、“系统学”、“系统科学”、“普通系统论”、“系统  相似文献   

14.
只有在出现新的研究对象的时候,才产生了新的科学或者对它正确的划分,这是理所当然的。例如,科学揭示了原子的秘密导致了原子物理学的创立,由于聚合物质的合成发现了聚合化学。然而,什么是加强研究系统的动力呢?这里又有什么新的内容呢?要知道系统的存在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萨多夫斯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写道:“现在系统的综合问题及相应的术语已经渗入现代的科学工程和实践的思想里。系统和系统性,今天我们从字面上认为,科学研究在理论上的任何对象都可看作是一种单独的系统;认识这些对象的过程,就是评定系统性。现代技术是同建立大规模的系统——《人——机》系统相关;最复杂的系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当大规模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助手——“机器手”出现之后,人们感到无比自豪。随着相关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的机器人出现了。更让人自豪的是,如今,这些机器人已经走下了流水线,带着它们聪明的“头脑”和技能,走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的机器人,已非当年“机器手”的概念了。  相似文献   

16.
辉煌60年     
大型计算机——104机1958年2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开始合作研制大型计算机——”104机“。这台计算机仿制苏联B3CM计算机,代号为”104机“,由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张效祥担任技术方面主要负责人。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完成研制任务。“104机”的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一万次,是当时国内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它承担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孤独天才     
你能快速心算出147631789乘以23674的得数吗?多半人会说;噢,我没有这种天赋。可是,根据澳大利亚著名物理学家斯尼德(题图)所提出的一个新理论,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斯尼德是在对“‘孤独天才’为何会具有超卓技能”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时,提出他的“人人都是天才”理论的。那么,“孤独天才”指的是什么人呢? 以女孩娜迪亚为例,她就是一名典型的“孤独天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能够进行记忆、运算、推理、判断,拥有人脑的部分功能,所以被誉为“电脑”。从它诞生后不久,人们便试图挖掘它的“智能”潜力,看看电脑有多聪明。50年代兴起的“人工智能”新学科,便是研究如何利用机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智力功能。在人工智能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便是研究计算机同人的对弈问题。 从那时起,许多计算机专家、人工智能专家,都在不断努力设计更快、更聪明的计算机,梦想“征服”世界级的国际象棋大师。最近美国IBM  相似文献   

19.
一、视觉研究的主要目的和途径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由眼和脑组成的视觉系统所处理的信息约占人的全部感觉信息的90%。研究人类视觉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要理解人是怎样通过观看完成认知任务的,从而为解释大脑究竟是怎样工作的这个最吸引人的神经科学问题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为制造具有人的视觉功能的新型机器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在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方面,人们建立了神经网络的“侧抑制”概念,建立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细胞、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  相似文献   

20.
同根异命     
(一) 研究所里,人都到齐了,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惟一相同的是“繁忙”——忙得不可开交。人很多,却没有多大的声音——墙上的声音除杂器显然是被改进过了,效果不错。我走到凯茜身边,轻声问道:“怎么样了?”“一切顺利,先生。”她也像别人一样,忙。忙得顾不上抬头,只是开了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