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话》34回又作“穿青衣抱黑柱”.此语元明清作品中频出.元杂剧《东坡梦·三》“常言道:‘吃乌食,屙黑屎.’”明小说《醒世恒言·34》作“吃黑饭,护漆柱”.明小说《欢喜冤家》作“吃黑饭,护黑主”.清代讷音居士《三连金瓶梅》12及38回皆作“常言:‘吃何饭,抱何柱’.有个奴才不与主子一心的理么?”  相似文献   

2.
中国元明时期交食推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元,明两朝凡三百六十余年,历法唯《授时》、《大统》。本指出两历气朔和交食之推步差异以及根据历术术给出推步法与是时历官所用算法之差异;同时取历官实用算法就元“授时历议”和明“历法沿革”中的交食记录进行了得核;在此基础上对正史所载的31次古日全食记录的古今推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以《石门铭》首一"此"字未损作为断定明拓本的依据由来已久,问题是"此"字清初坼裂脱落,证据不足。又《石门铭》拓本"此"字作伪甚烈,虽多易辨真伪,却难保万一。《石门铭》在民国初年以前精拓难得,主要是由于交通、环境、所用材料、拓工等因素所致。关于《石门铭》的书者与刻工,该摩崖刻石正文之后的款文中有:"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除此之外,二人的生平事迹,尚未发现其他史料。  相似文献   

4.
《老子》言"明"凡12次,对"明"的使用有一定规律,值得展开研究。关注"明"的使用语境,亦即,老子是在讨论什么问题时引入"明"的。在对语境的综合性解读基础上,探析"明"的具体意涵。发现《老子》关于"明"的两种讨论方向,分别蕴藏于对"知常曰明"的两次运用中。从"知常曰明"切入,联系《老子》其他章节对"明"的讨论,分析"明"的意涵。  相似文献   

5.
《渊公碑》是云南著名的古碑,此碑全称是《大理国渊公塔之碑铭并序》,原在祥云县水目山。水目山是云南古代佛教胜地。据今存该处的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镜州婆罗门杨华严寿撰书的《水目寺铭》称:水目寺系宋代段氏大理国段正兴龙兴四年(公元1158年)普济大师开山。(碑文把普济说为唐宪宗元和时南诏劝龙晟的龙兴人。此误。)检清康熙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的笔记小说,为后世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明杂剧文人化色彩突出的特质与《世说新语》在内容和体制上都有着内在的契合.所以,明杂剧中存在着不少以《世说新语》中的文人名士作故事作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明中后期杂剧的特色,是明杂剧中文人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世说体”的续作与仿作蔚成风气,此一风气的形成,实际上肇始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何氏语林》三十卷的纂集,影响至为深远。明何良俊编撰《语林》意在模仿《世说》,同时有着征考文献的基本立意。《四库全书》的编者称赞《何氏语林》“语有根柢”,“于诸书舛互实多订正”,“援引考证,亦未尝不极确核”,但究其实,也难免有所疏误。除《四库全书》的编者据王世懋《读史订疑》所指出  相似文献   

8.
明中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这在当时的世情小说中有不少的描述。《三言》、《二拍》生动反映的当时社会风气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明后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9.
《秋水庵花影集》是晚明著名.散曲家施绍莘的作品集。作为一部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的明刻本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秋水庵花影集》之所以以现在的面貌流传下来,正是施绍莘精心安排的结果,是与他的留名心态有着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象《文选》一类“采挺孔翠”的总集,往往在编撰的第一时间,便可确定其相当部分的篇目;而就编纂实质性层面言,当其篇日选好并加以分类及对若干作品作些技术上的处理后,便告完成。明此,将《文选》与《类苑》《艺文类聚》《文心雕龙》《翰林》《古文辞类甚》等比观,可以推定:昭明太子凭一己之力,完全可以编撰《文选》;且就一般情形言,有二到三年的时间便够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编撰是书的难度与其工作量,均被人们想当然地“放大”了。  相似文献   

11.
在对《素问》注疏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组方的实际,分析了"三品""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的释义,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贯"字意义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载经籍,最早见周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坟籍志》,波流迁播。贵州方志诸如郭子章《黔记》、《贵阳府志》、《兴义府志》、《黎平府志》、《续遵义府志》都仿正史艺文志著录书目,条流派别,间述解题,以明原委,对方志艺文猥选诗文、滥登篇章的弊病,起了补弊纠偏的作用。而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以下简称《通志》)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正部居,严断限,明根据,省重复,书虽晚出,却颇得部次之法,学者置此一册,黔中文献大体包罗。惜著录多据旧有史志,未注明存佚,漏遗舛误之处亦复不少。即以地志类为例,其所收录为元代2部,明代45部,清代148部,附录民国10部,计215部,除黔人所修外省方志及著录有误者31部,实际只有184部。而我近年考订所得,则有近四百部,  相似文献   

13.
格致、格物: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取理性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穷究;致,招致,获得。以“格致”名书者,如:《格致馀论》(元朱震亨撰)、《格致丛书》(明胡文焕编)、《空际格致》(明西洋人高一志撰)、《格致镜原》(清陈元龙撰)及《格知格物解》(清魏裔介撰)等。又,清末对于西方传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1962年10月底的一个夜晚,一群全副武装的特別保安警察闯进西德《明鏡》周刊波恩办事处,未加宣布罪状即把工作人員拘押入獄。在汉堡《明鏡》周刊編輯部,六十多个便衣警察也展开了同样的突襲,逮捕了这家刊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杰作是清朝时出现的《红楼梦》。由它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明代也产生过两部杰出的针砭现实、使人警醒的长篇小说,那就是《水浒传》与《金瓶梅》。《水浒传》的作者,有说是施耐庵的,有说是罗贯中的,有说是施、罗合著的。明·高儒《百川书志》中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现存最早的明·容与堂刻本所附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也说《水浒传》是由“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的。施耐庵约卒于1370年;后约三十年,即1400年,罗贯中卒。揆之情理,罗贯中“编次”当在施耐庵去世之后。二人虽同生活于元末明初,然书成应是在1370至1400年之间,时为明洪武至建文初年。  相似文献   

17.
"复古派"与"性灵派"是针对明中后期文坛状况而提出的概括性概念。两者在对《庄子》思想及其文学性的接受上存在着不同样貌,基本涵括了明中后期文坛《庄子》接受的局面。其接受异貌的深层原因与明代文化思潮及其各自的文学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卢旭 《当代地方科技》2010,(14):167-168
为复兴儒学,李翱首推《中庸》作为经典依据,试图重构儒家心性理论。《复性书》中,李翱以"诚"论"性"、以"诚"论"情"、以"诚"论"道"、以"诚"论"明"等,归旨于"天人合一"之境。本文以《中庸》"诚"的观念为红线,从性、情、道、明等角度,考察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与《中庸》的相承性,以回溯思想源流的方式梳理和反观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的渊源和脉络。  相似文献   

19.
汪应辰文集原有五十卷,惜至明初即已罕见。明弘治六年(1493),程敏政入秘阁得阅全本,以个人之力抄出十二卷;53年后,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夏浚将程敏政所抄十二卷附上遗事志传等文,成十三卷附录一卷,刊刻发行。至清编《四库全书》时以十三卷本与《永乐大典》所收《汪玉山集》相较,除其重复、增所未备,勒为二十四卷,定名为《文定集》。  相似文献   

20.
在《诗古微》中,魏源发明四始说,基本上不引《齐诗》之说,这与三家诗的四始说的内容不同有一定关系.但是,魏源并不否定《齐诗》的四始说,只是与五际联系在一起相发明的.四始五际强调的是革命一说,这是魏源四始五际说的要害与实质,也是其时代价值所在.而对《齐诗》的齐学怪诞之说不加分析的维护,则是魏源发明《齐诗》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