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学习观,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很许多途径。充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质疑的基础,和谐、民主的氛围能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老师的教授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2.
陈红英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87-88,91
质疑在物理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重视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学习观,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很许多途径.充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质疑的基础,和谐、民主的氛围能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老师的教授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4.
5.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良好习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相似文献
7.
8.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的引导很关键。老师要交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实现由引导质疑到自主质疑的转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施秋霞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Z1):101-102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首先要解决学生提问障碍.本文结合在科学教学中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意识;到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好奇心;营造问题情境,创造提问条件;积极开展质疑实践活动,最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成为问题生成的主体,变课堂教学模式为探究解疑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做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1.
质疑是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调控教师的教学.文章主要从教师问题的设置,学生问题的提出入手小结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2.
质疑是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调控教师的教学。文章主要从教师问题的设置,学生问题的提出入手小结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工具,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学习是由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纳"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心理,提高学生自动学习,单独学习,独立学习和善于学习的良好素质.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美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美育工作带来展示的机会。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能力是推动学生的最实际、最大的内部动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美术艺术活动中。因此,美术艺术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