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罍街·AS1980是一个以合肥当地"罍"文化为主题,集文化创意、餐饮娱乐和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特色街区,它是"城市双修"背景下合肥城市修补的一个重要典范,对合肥城市空间品质,人居环境改善有着重要作用。在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公众满意度理论,构建街区空间品质满意度评测体系,探讨了基于公众满意度评测下的合肥罍街空间品质提升与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模式化,许多设计导引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可循,无法体现每个城市独特的文化与精神,而且许多不切合人使用尺度的空间设计也只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因此,在城市设计中,我们要更多地探寻区域、城市的人文性特征及地域性特征,打造出具有文化标志和地域特性的城镇。以2009年ASLA(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美国园林建筑师协会)获奖作品"循环景观"为例,探讨了城市设计中的人文性与地域性。  相似文献   

3.
陈祺  刘卫斌  龚飞  李慧龙 《江西科学》2014,32(5):655-659
城市干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道路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是重要的绿色线型空间,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之一。针对当前许多城市的发展中,面临着众多传统街道的改造问题,以永寿县火车站街和西兰大街绿化改造工程设计为例,立足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的实际,紧扣"福寿文化"主题,探索城市道路的地域文化与绿色生态景观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充分认识文化意蕴对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种开源数据,基于城市空间识别理论与方法,通过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探索城市文化街区的识别方法.文化街区具有空间、功能、活力3种特征属性,可以从产业和功能的视角划分为两级类型,它是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街区更新的纽带;依据文化街区的特征属性和城市空间识别方法,首次构建了文化街区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城市文化街区识别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大连市文化街区形成了3种一级类型和6种二级类型:一级类型的文化街区具有"轴向内生"、"环形外拓"和"点状混合"的空间格局特征,二级类型的文化街区发展不均衡,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城市文化街区识别是文化街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大连市空间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十一五以来,西湖区科技工作以巩固"科技强区"和"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努力接轨浙大、中国美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强了"一街二带六园"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文三路电子信息街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法、图表法以及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整体空间分布呈首位型、集聚型分布,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城市交界处为核心,沿着珠江口东西两侧呈组团状扩散,形成港澳、内湾区域和外湾区域等3个非遗文化分布空间.最后文章提出港澳地区应注重"家国认同"意识培养,促进三地政府、民间和学术机构在非遗文化申报传承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内湾区域应发挥广州作为文化首位型城市的带动效应,发挥"广佛""深莞"等城市群在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上的空间溢出优势,重视城乡基层社群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方面的作用;外湾区域应借广佛肇、深莞惠等同城化发展契机,加大对当地非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申报工作,做好生态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实现从通道城市向文化中心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内外推动力,有效利用媒介传播,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形象,是推动城市发展、构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导下,河南整体文化形象已取得了较大提升,但是与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力量,要打造"大中原"背景下的文化品牌系列,有必要培育一个以河南为区域文化中心的中部文化产业核心区,实施区域文化联动战略,而这个联动平台有必要依靠充分、合理的媒介传播策略来搭建。  相似文献   

8.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9.
城市街具是建筑师物化形式的设计产品,体现着城市的时代感和社会文化等种种信息因素,成功的城市街具设计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和体现.通过分析我国严寒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探讨关于北方城市街具设计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南塘风貌街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事关老街发展的根基。通过对温州南塘风貌街景观文化环境的提升改造设计,浅谈城市老街的文化提升策划、改造模式以及设计方法、内容等。探求城市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和完善城市空间构架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城市高架道路密集出现.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交通污染问题. 通过文献调研, 对城市高架街谷交通污染物的扩散规律进行分析. 首先, 对城市高架街谷的交通污染特征及其建成环境特征进行梳理; 然后, 从空间尺度(水平和垂直)和时间尺度(宏观和微观), 对城市高架街谷交通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归纳; 最后, 总结了交通、建成环境以及微气象环境等因素对交通污染物在高架街谷扩散规律的影响. 通过对城市高架街谷交通污染物的扩散规律进行分析, 以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从晋阳文化遗产体系的角度,通过梳理和分析区域历史特征,明晰大遗址上已渐消隐的空间结构,构建了包括山形水系、城市结构、街巷民居、环境要素、民俗文化等在内的完整保护区,并兼顾多重主体的保护.基于传统文化与农业生产生活的一体性特征,提出了传统文化创新产业的概念,塑造新型产业链,循着生态路径营造出活在大遗址"腹中"的传统城市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4.
以武昌古城南片区街区改造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了针对不同地域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而着力于恢复当时的盛世腾景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特色的缺失是快速城市化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对于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特色缺失的影响尤为严重,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以汉中市为例,阐述了城市特色与区域旅游业的现状及两者的关系,认为汉中市的特色应定位为"西北小江南、汉家发祥地和安闲舒适的生活地",提出汉中市应完善旅游产业链并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交通景观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在理论建设上的发展历程与最新成果进行揭示,为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将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划分为1949-1979年、1979年以来2个大的阶段,对每一个阶段中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例如第一个阶段是以侯仁之院士为代表,创立了从探明、复原城市所在地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特点与变迁为主要内容.近年来,形成的"环境-文化理论"观点,除从研究城市所在地及区域之地理环境变迁来研究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外,还要结合地域文化及其传承、嬗变来研究.结论 "环境-文化理论"是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上的最新成果,将会对当前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20多年来广州市海珠区由工业区向宜居、宜商的城市副中心功能区的转化历程,以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旧城改造为切入点,分析海珠区房地产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房地产发展是促进区域都市化的因素,而行政区划、城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交通网络、自然条件、人口迁移、社会文化等是共同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文化是城市风格与个性、城市形象与实力的统一,也是城市实力和吸引力的体现。城市要提高竞争力,必须重视城市文化建设,使其既要与城市实际状况相协调,又要与城市发展需要相协调。应根据城市的特殊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因此,石家庄城市文化定位以"土"为特色、以"庄"为境界、以"民"为根本、以"新"为特点。  相似文献   

19.
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进程为曲靖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针对曲靖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缺乏文化风格的状态,应该对曲靖城市文化风格进行定位,注意体现"城市美好生活"的基本原则,注意把握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城市的民族特征。曲靖应该树立个性化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主动塑造企业文化形象、创造文化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河南科学》2016,(4):559-562
为解决在城市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开封古城如何在延续古城空间特色的同时,促进古城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就开封徐府街传统街区更新的实际案例,基于多元密度概念,探讨了徐府街文化旅游商业街区更新的复合空间形态.首先,以徐府街现存典型的窄院落为空间操作基本单元,进行适应旅游居住体验的类院落衍异.其次,对原有街巷连通体系进行梳理与优化.最后,依托本案例的设计实践,探讨了开封老城街区典型的分形空间结构样态及在城市更新中的尺度拓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