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湘西州传统村落特点与景观特征,结合AHP层次分析法,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角度出发,构建湘西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完整性评价体系,以该地区20个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评价其文化景观的完整性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物质文化景观的8项评价指标中传统民居建筑平均得分值最高,完整性较好,但工业用具完整性较差;2)非物质文化景观的7项评价指标总体得分较高,完整性程度较好,最高为节日,最低为织染;3)20个湘西州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总体处于较好保护状态,文化景观完整性水平较高,内部差异性一般.研究结果对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受传承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的共同影响;传承态度由工具态度和符号态度共同构成;主观规范由学校强制规范、同学示范规范、学生个人规范、父母示范规范共同构成;知觉行为控制由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力共同构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景观基因理论,还为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学校传承提供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兼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急需处理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问题。山西省是我国北方传统村落中分布最为集中、价值最高的区域,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创建了通过自上而下特征识别和自下而上信息提取相结合的省域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提取方法,从而确定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格局。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评价山西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格局,结果表明: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类型复杂多样(SHDI=1.839 4,SHEI=0.945 3),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内各文化类型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内部结构复杂。对各文化地理类型进行破碎度研究,其中传统农耕文化类型的边缘密度为0.530 1,破碎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景观对于作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和民族植物学等方法对黔东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黔东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景观独具特色、类型丰富,可分为农田自然景观、传统村落景观和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三大类型,(2)传统稻作农业文化景观在维系多样性的糯稻地方品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对稻作农业文化景观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景观遗产包含着乡村孕育和生长的全部信息,通过文化景观的表达,显现着乡村一代代繁衍生息的过程,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分类标准,乡村文化景观属于有机进化的持续性景观。社会的发展发展使乡村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与此同时也给其物质外壳带来严重的破坏,非物质文化基因也因为对现代文化的过分迎合而逐步凋亡。本文基于对南阳3个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以整体性和地域性的保护原则为切入点,探讨不同类别物质景观的保护方法,尝试用媒介等方式重新修复、链接并传承、展示非物质文化景观,实现其活态传承与价值再生,恢复传统村落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筑、形态布局、文化信仰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潮汕传统村落主要是以单姓图腾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聚集性、向心性突出;在形态基因上形成列式、组团式、集中式、厝包式、围合式5种空间形态布局类型;重宗法制度、信朴素自然观、多元信仰崇拜是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传统村落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村落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红色文化遗产5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设定详细的指标赋分方法与分级分类标准;通过对陕西省1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案例测评,进一步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能够较好地描述和刻画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价值现状,可为多类别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徽州地域的文化价值、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空间关系及院落布局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徽州地区村落文化景观地域特征,探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并针对性提出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新民居建筑环境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使它在更高层面上以新的表现形式实现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景观的视角,选取祠庙空间类型多样、保存完整的松溉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和测绘收集松溉古镇祠庙空间的现状信息,对其生成环境进行实地勘察;接着通过对古镇历史资料的挖掘与提取,充分了解松溉古镇祠庙空间的时空背景和文脉价值,对其演进历程作出基本预判;最后,结合历史地图解译的空间信息,通过空间句法量化分析祠庙空间系统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空间""文化"3个层面总结了巴渝古镇祠庙空间的文化景观特性,即在时间上的历史层积性、在空间上的多维立体性和在文化上的集群公共性.基于巴渝古镇未来的保护发展需求,分别从历史层积性的永续传承、多维立体性的合理利用和集群公共性的活化再生3个层面提出了对巴渝古镇祠庙空间活态保护的思考,旨在引领巴渝古镇以文化内因为导向发展,为巴渝古镇的文化传承和活态保护提供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中国传统民居这一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方法在指标选取原则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传统民居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其评价方法体系。结果以陕西传统民居为人类家园实例,计算其可居性评价指数、社会性评价指数、美感性评价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提出关中民居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等,并对民居保护和旅游拓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最后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资源丰富,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类似研究重复尚需深入等问题,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丙安古镇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也是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其渊源可追溯到宋朝,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镇随盐运文化而生长,承红色文化而发展。其选址格局与空间形态、建筑类型与营建方式等古镇空间意象,从历史到人文,从建筑到古迹,分类进行阐述。传统村落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石桥古镇历史与风俗蕴育了石桥火龙这一特色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对石桥火龙这一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活化石"进行考察,并基于文化符号学视角对其进行传承问题探索后指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推动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是推进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基本保证、媒体的宣传作用是促进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游艺方式方法创新是推动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但传统村落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借助于企业管理分析中的SWOT模型,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优势、劣势、威胁、机遇4个层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套可供参考的豫东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徽州传统村落街巷视觉景观质量,从街巷景观分类入手,将其按照空间旷奥度不同分为开敞型、半开敞型、封闭型街巷景观空间。根据视觉景观评价中的7类视觉吸引元素,将街巷视觉质量的历史、功能以及美学价值作为评价标准,对3类视觉空间分别构建评价体系,利用Matlab计算视觉吸引诸要素在各类型景观评价体系中的权值,并进行排序分析,从而提出徽州传统村落街巷保护建设的重点,为徽州传统村落街巷视觉景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传统乡村景观安全格局以延续传统乡村地区脆弱的人文与生态景观系统。【方法】基于“源-汇”理论与方法,以太湖西山传统村落为例,通过辨识生态与文化景观系统存续“源”的类别、位置、范围和强度,以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覆盖度与到道路的距离4个指标作为“汇”阻力评价要素,借助ArcGIS 9.3平台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计算传统生态、文化景观“源-汇”过程,获取生态、文化景观存续安全格局。【结果】太湖西山生态与人文景观布局高安全等级区域面积分别占67.11%和38.29%,中安全等级区域分别占19.88%和49.16%,低安全等级区域分别只占13.01%和12.55%。【结论】“源-汇”理论与方法在太湖西山传统乡村景观安全格局构建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生态、文化景观过程的模拟、生态与文化景观安全等级划分与分级分区保护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三河古镇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相容度评价方法,在评定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质的基础上,对旅游型村镇的乡村景观在发生游憩活动时"景观——行为"相容或冲突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相容——冲突"矩阵进行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提出三河古镇乡村景观的优化策略。并构建出根据乡村景观行为相容度的评价结果对景观类型和游憩行为进行定位分析,从而优化乡村景观形象和游憩行为布局的景观格局优化流程。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现状,以潇贺古道线性文化线路上的某传统村落民族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体系,确定濒危等级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权重,确定评价指标濒危等级的隶属等级.研究表明: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濒危等级的确定可从民族建筑数量、民族建筑健康状况、民族建筑历史与艺术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确定;为易于确定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研究过程可将濒危等级划分为低危、易危、濒危、极危四个等级;根据民族建筑濒危等级和数量可确定该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濒危等级属于濒危级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通过对传统民居经济功能提升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安居古镇以及广大的传统民居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借助文献归纳法和田野调查法两种研究方法,注重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果】通过广泛查阅文献、书籍等资料,梳理和总结出传统民居经济功能提升的“民居 + 旅游”(“传统村落 + 观光农业”、“古镇 + 观光休闲”)模式、“民居 + 文化”(民居 + 生态博物馆、民居 + 文化创意园、民居 + 影视文化创作)模式、“民居 + 农业”模式。【结论】将梳理出的传统民居借鉴功能提升模式与安居古镇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安居古镇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安居古镇可以走融“休闲农业、古镇休闲游、文化体验游”为一体的多元化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州传统村落是吴地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章以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对苏州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内涵,并提出功能多元融合、文化创新提升、区域联动开发的旅游开发思路,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村落集群的文化精髓,并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古诗词为例,构建了地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模式、文化资源价值定量评价模型和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心理学原理构建了可以纠正以往线性取值方法不足的新的敏感度调整取值方法,以适应资源总体评价中单体数量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该文结果实际上也是以诗词为底蕴的地方文脉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模式。文中结合吴江水乡古镇的规划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