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针对湘西州传统村落特点与景观特征,结合AHP层次分析法,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角度出发,构建湘西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完整性评价体系,以该地区20个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评价其文化景观的完整性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物质文化景观的8项评价指标中传统民居建筑平均得分值最高,完整性较好,但工业用具完整性较差;2)非物质文化景观的7项评价指标总体得分较高,完整性程度较好,最高为节日,最低为织染;3)20个湘西州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总体处于较好保护状态,文化景观完整性水平较高,内部差异性一般.研究结果对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红色文化遗产5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设定详细的指标赋分方法与分级分类标准;通过对陕西省1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案例测评,进一步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能够较好地描述和刻画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价值现状,可为多类别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参与式制图法,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价值居民感知的类型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张谷英村景观价值分为风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等4个层次;2)张谷英村居民感知类型可分为原著居民、常住居民、通勤居民和临时居民等4个类型,不同感知类型居民对张谷英村景观价值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3)从价值点的空间分布来看,4种景观价值大部分落于村域范围内,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针对居民景观价值感知特征,提出了若干对策,试图从实践层面建立居民意见表达平台,从理论层面为后续的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受传承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的共同影响;传承态度由工具态度和符号态度共同构成;主观规范由学校强制规范、同学示范规范、学生个人规范、父母示范规范共同构成;知觉行为控制由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力共同构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景观基因理论,还为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学校传承提供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和《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基础框架上,结合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相关理论提出记忆基因的概念,并根据实地调研数据从选址环境、格局肌理、乡土建筑、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民俗技艺五方面拟定评价指标,对冀北蔚县9个传统村落进行记忆基因的活态测评。量化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整体来看失活问题普遍,各村落指标活态差距明显。2)从指标层看,传统民俗技艺是影响村落记忆基因活态的核心因素,落实到具体指标中,习俗信仰延续性、空间格局完整度和村落空心化程度是影响村落记忆基因活态的主导因素。3)村落类型成为影响活态程度的典型因素。据此从要素强化、记忆存档和文化复兴三个角度提出记忆基因的留存思路和发展策略,以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市永丰村传统村落为对象研究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方法.基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历史文化构建乡土景观吸引力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设计了复合评价指标,借助问卷数据对永丰村乡土景观吸引力强度进行实证验算.结果表明:历史文化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第一要义;外部空间是乡土景...  相似文献   

7.
8.
苏州传统村落是吴地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章以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对苏州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内涵,并提出功能多元融合、文化创新提升、区域联动开发的旅游开发思路,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村落集群的文化精髓,并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吴小宝 《工程与建设》2012,26(3):335-337
文章以三河古镇为研究对象,从街巷空间结构、街巷空间形态构成要素、街巷空间形态属性特征及街巷的比例与尺度五个方面研究三河传统街巷的空间形态构成,以此发掘三河传统街巷风貌的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但同时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两难境地。 以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名城、古镇为例,在兼具独特的文化、科学、审美和经济价值的同时,普遍存在着保护与开发、旧貌与新颜的矛盾,存在着保护名城古镇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矛盾,保护古城生态与发展经济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刘伟 《中国西部科技》2007,(6):32-32,42
通过分析古镇的定义,以宜宾龙华古镇为例挖掘出古镇的人居环境、建筑艺术价值,以促进更好的宣传古镇、保护古镇,吸引更多的人来分享和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2.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作为乡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的传统村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成为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以江西境内传统村落最为集聚的庐陵地区为例,探索基于村民视角的钓鱼古村与燕坊古村的保护成效,通过对比钓源古村与燕坊古村的保护现状,指出了村民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内在动力、基本条件、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和观念转变五个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积极性的建议,以期最终达到发挥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让乡愁能够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利益相关者变化及其演进规律,对传统村落的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两河口村为例,对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与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在旅游发展的影响下,传统村落利益相关者多元化主体初步形成,呈现出利益相关者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工艺保护及振兴也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已全面部署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把传统村落中民间工艺作为重要的调研对象,田野调查是传统手工艺认知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多次教学实践调研为基础,从文献分析到田野调查,从理论构架与实践操作,涉及到村落的选择、日程安排、素材收集、数据整理及成果汇报多方面内容。归纳调查中的经验及具体方法,为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田野调查乃至传统遗产保护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文化生态式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新热潮下,正确处理好布依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生态式的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有效保护具有民族特色,承载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布依村落,对发掘、研究传承布依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特征研究——以浦市古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市古镇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湘西地区古村镇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聚落空间格局较为完整、清晰,特别是古镇太平街和十字街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保存十分完好,空间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创造,积淀了数千年古老的文化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开发潜力。作为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山西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和其他地区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平遥古城在对其景观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乡土农耕文明、历史地域特色的空间载体,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与生态价值的中国传统社会活化石和博物馆。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因此传统村落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抓手,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保护原则和保护思路,并以甘肃省为例,从产业、文化、环境、社会四个方面,分别就三种模式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从经济、资源、区位、文化、政策、市场等6个方面,立足于系统性、规模性、关联性和差异性等4个导向维度,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最终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条件的评估体系,最后以苏北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多样化发展,传统古镇旅游资源已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模仿式古镇旅游随之出现,如彝人古镇的模仿式古镇旅游随之出现。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古镇的研究,内容及视角等都具有多样性,但从文化真实性视角对新出现的模仿式古镇进行利弊分析的研究却知之甚少。彝人古镇是模仿式的,它没有原生文化系统却以彝族文化为依托,不是真实的传统古镇却能给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所以,遵循文化本质的模仿式古镇开发是值得倡导的,只是要把握好原则,不要使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