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厘清民族复兴内涵与标准的基础上,阐述了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目标的一致性;用3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快速发展,论证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只有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最终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历史的潮头.实现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治理念的型塑、体系的建构及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其首要的前提与基础是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从发生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法治是在近代以来市民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萌芽和发展起来的;从事实判断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法治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逻辑互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从价值判断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市民社会的积极成长使现代法治真正实现了对传统人治或礼治的超越,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及理论分析法,研究概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及其特征,分析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核、规律、根源、动力和调节杠杆,说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象征;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的学说。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根基,它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生成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它反思与批判了不公平的国家法律制度给劳苦大众造成的灾难,即以现实生活作为变革的对象,从宗教、政治、哲学三个方面开展批判;二,它将批判的落脚点放在“现实的人”身上,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三个方面具体展开;三,它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使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政治力,经济力和文化力的关系;经济人,社会人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关系;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与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关系;企业内部建设与营造外部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是一个危害民生、涉及经济、政治、国家稳定与社会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损害了身体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由环境问题所引起的纠纷、投诉和群体冲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使国家和民族失去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由此引发的生态灾难对国家安全所构成的威胁甚至比传统的战争破坏更加可怕;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战争与冲突的导火索和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危及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文化及文化发展战略诸学科,当前正日益成为显学。执政党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论断。在文化及文化发展战略诸领域内,文化标识性景观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特殊。它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凸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了各地域民族精神;缓解民族认同感,提供民族精神支柱;促进社会和谐;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丰富宝藏和依托。伟大的时代自当有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化标识性景观。  相似文献   

8.
许起鹏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3-15,60
民主从萌芽时起就是表示人民群众或社会统治阶级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发展到当代,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政治民主之所以发展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普遍的价值追求,在于民主政治是保证社会稳定、进步与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民主政治的成功与否就是能否保证政治决策形成和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理所当然是政治民主决策的现实主体。若要保证决策形成和实施的民主,共产党除保持自身必须民主外,还必须建设切实法律保障的民主政治决策的社会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把对家庭的依恋和归属感延伸到自己所属民族,是因血缘关系而产生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心理基础。国家凝聚力来自国内各民族因政治关系而产生的国家认同感。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图”内,形成国家大民族的特有性格,并对社会心理具有整合作用。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心理意识必须升华为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思想体系,才能有效地正确引导社会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支持与合作。同时,大量存在于中国与东盟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对该地区的社会稳定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分析跨界民族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中的关系,给中国外交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法律规范与社会信任--华人族群融入泰国主流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直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巨大障碍。泰国华人对泰国主流社会的成功融入,为其它民族国家族际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一是法律规范;二是以信任作基础的社会构建。法律表示强制,而法律规训之下的信任则为个体间交往、公民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任何政权条件下的行政区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表现,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空间格局。古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对大一统政治结构的持续追求,正是这一追求导致了其政治统治区域内多元性的存在。“因俗而治”型政区的存在、发展和演变,为“政治一体”与“社会多元”的互动提供了空间构架。也使“一体”与“多元”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实际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很早的时间起,各个民族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与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互动机制。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服饰往往以直观的方式参与并反映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有三次突出的民族服饰的流变:一次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次是唐代的开放唐装;还有一次是清代的旗装。民族服饰在彰显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是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外在符号。  相似文献   

14.
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整体推进过程,在这个系统的整体推进过程中,生态伦理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核心。因此,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少数民族的脱贫与小康建设和谐对接,促进少数民族的村规民约与民主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理论上讲,权威可以从政治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去理解,具有双重性。权威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其政治性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社会性会逐渐凸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当前的政治实践领域,必须首先强化政治权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权威的成长和成熟创造条件。同时,必须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自治能力的成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一直都是全人类的追求目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的非竞争性民主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变化: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利益主体多元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急剧增加,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越来越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应运而生。协商民主能够提供高效而合法的决策、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以及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等。唯有发展协商民主,才能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它有许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综合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兼容性、休闲性等特点。它的旅游开发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保等价值。在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对比性、保护、特色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要从构建和谐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入手,研究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特殊性。在构建和谐社会时,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个性、生态理念、文化因素等特殊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基本的法律制度,以营造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法治环境。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以执行好现行有效的法律为手段,通过努力营造好的执法环境,追求好的执法效果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明显滞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以中华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稳定器,以和谐思想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价值原则,达成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民族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和谐、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反对急功近利和一味地追求经济绝对值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