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农林生产中广泛应用。由于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对赤眼蜂的需求量也与日剧增,当前生产上所采用的用自然卵(柞蚕卵、蓖麻蚕卵、松毛虫卵等)做中间寄主的土法繁蜂工艺,已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开辟新的中间寄主卵来沅,简化生产工艺,使赤眼蜂的繁殖由用自然卵土法繁蜂向用人工卵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湖北、浙江、湖南等省,从一九七五年开始,先后成立了赤眼蜂中间寄主人工卵研究协作组,开展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六种赤眼蜂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应用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的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对广赤眼蜂T.evanescens、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卷蛾赤眼蜂T.cacoecia、菜白蝶赤眼蜂T.pieris、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6种赤眼蜂的酯酶同工酶有高度的分辨力.6种已知赤眼蜂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在分带数目,酶带泳动率及酶谱扫描都显示了一定的差异.说明在形态分类上存在的种间差异,在酯酶电泳图上也同样有差异.2.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在寄主、温度、性别不同的条件下,其各自酯酶酶谱的分带数目和泳动率完全一致.3.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两个蜂种的蛋白电泳图以及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酶谱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1972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面积有了扩大,防治效果达85.76~97.13%。此外,还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科学实验,初步摸索了稻田放蜂的规律和存在问题。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在寄主卵保存、赤眼蜂繁殖、蜂种收集和蜂卡保存等四大问题上得到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长效蜂卡是为了区别于现行一般蜂卡而命名的。长效蜂卡的特点是:蜂卡上寄主卵内寄生的赤眼蜂能逐日分批羽化,连续出蜂15天左右,故田间放蜂只需一、二次。为此,研究了制作长效蜂卡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田间试验,并在10万亩以上地区应用。效果良好。本文介绍1975—1977年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育蜂治虫方面,各地虽做了不少工作,但要取得防治虫害的更大自由,还有很多项目需要进一步探讨。去年,安徽省阜南县赤眼蜂研究所就越冬情况、利用价值、培育小茧蜂以及综合治虫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把研究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雌性触角,得到两种蜂触角上的感受器各有九种。发现分布在棒节腹面“探索区”的i型感器数目和形状在两种蜂之间有明显差异,因此具有鉴定种类的价值。用光学显微镜也能分辨出这种感器。本文详细描述了各种感器的细微结构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赤眼蜂的蜂群质量,是影响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效果的先决条件。在有了良好的中间寄主前提下,要培育大量优质的赤眼蜂,还必须掌握好繁蜂过程中的一整套技术。为此,我们去年对中间寄主柞蚕剖腹卵的摘腹适期,以及减少自产卵、不成熟卵的方法和赤眼蜂适宜冷藏虫态等繁蜂过程中的几项技术进行了一些试验,现将结果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放蜂面积的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改革繁蜂技术,提高繁蜂速度。几年来,广大群众不断实践,逐步掌握了赤眼蜂的生活规律,在繁蜂技术上,也有很大的革新与改进。到目前为止,已从老的框式繁蜂法,逐渐发展到厨式、灯笼式、磙式、以至大房间繁蜂方法,繁蜂速度,已从七十二小时繁完一批,加快到几十秒钟就能繁完一批。  相似文献   

9.
李保平  刘小宁 《武夷科学》2002,18(1):317-317
赤眼蜂是棉铃虫卵的主要天敌 ,但自然种群数量很低 ,需人工繁蜂释放到田间 ,方可达到助益控害的目的。由于新疆地处内陆 ,干旱少雨 ,加上实行高密度矮化的独特栽培模式 ,使田间小气候以高温低湿为特点。所以 ,筛选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赤眼蜂种 (品系 )就成为工厂化繁蜂的首要任务。对此 ,我们对新疆棉铃虫赤眼蜂进行了种系筛选和赤眼蜂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对寄生新疆棉铃虫的暗黑赤眼蜂 (Trichogramma pintoi)和广赤眼蜂 (T.evanescens) 2个蜂种的 6个地理品系 (4个采自新疆棉铃虫 ,2个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 )进行了寄主选择性测定。当同时面临棉铃虫卵和米蛾卵时 ,根据接触卵次数和寄生量等特性 ,暗黑赤眼蜂乌兹别克 II品系对棉铃虫卵表现很强的选择性 ,其次是暗黑赤眼蜂库尔勒品系 ,其余品系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不明显或对米蛾卵表现强选择性。对采自新疆棉铃虫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和 1个广赤眼蜂品系以及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进行了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各赤眼蜂种 (系 )后代性比之间的差异受温湿度组合的影响较小。同一种系中 ,雌蜂倾向于在较高温度下产更多的卵 ,达到更高的寄生率 ,但性比 (雄 /雌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高温 (35℃ )低湿 (45 % )条件下 ,暗黑赤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通化县三棵榆树公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怀着对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深厚感情,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导,在一千多亩的土地上进行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试验,玉米螟遗留虫量降低69.6%,为防治玉米螟找到了一种有前途的新方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经30个点(重点50株)解剖了1500株玉米,凡放蜂三次的平均每株遗留虫量为0.5,较对照降低69.6(未放蜂的平均每株遗留虫量2.14)。同时发现距放蜂地块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赤眼蜂的雄体可用外生殖器特征来鉴定种类,而雌性没有稳定的性状作为鉴定的依据,因此,作者曾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的雌性触角,发现这两种蜂分布在触角上i型感器的数目及形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長效蜂卡?为付么要搞長效蜂卡? 赤眼蜂長效蜂卡是为了区别于目前一般蜂卡命名的,它与现行蜂卡的主要区别是: 1.田间放蜂只需一次,而现行蜂卡需放蜂3—4次。 2.在田间能保持每天分批出蜂,维持半月左右,而现行蜂  相似文献   

13.
今年来,我们对水稻三化螟卵赤眼蜂和啮小蜂的繁殖和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这两种卵蜂的个体发育初步研究结果简述于下:稻螟赤眼蜂及稻螟啮小蜂是三化螟的重要寄生蜂。个体发育是发生规律的一部分,也是繁殖利用寄生蜂最基本知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应用赤眼蜂防治蔗螟近五年来已有了新的突破,迎来了对其应用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标志,不仅是表现在应用面积超过了历史的记录与赤眼蜂的供不应求等方面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的方面的变化:首先,赤眼蜂的作用已超越消灭害虫的固有特性,  相似文献   

15.
评价戊唑醇对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的风险性。在指形管中加入定量的供试药液,将药液在指形管中充分滚吸直至晾干制成药膜管,然后将供试赤眼蜂放入药膜管中爬行1h后转入无药指形管中,饲喂10%蜂蜜水,并封紧管口,对照组的成蜂数量与处理组相同,对照组与处理组同时进行,在转入无药指形管中24h后检查并记录管中死亡和存活蜂数。采用概率单位图解法对正式试验的药液配置浓度与供试玉米螟赤眼蜂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戊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为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6.
褐腰赤眼蜂(Japania andoa Ishii)是水稻主要害虫黑尾叶蝉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该蜂在我省稻区均有分布,据调查,早、晚稻后期黑尾叶蝉卵寄生率高时可达80%以上,是田间抑制黑尾叶蝉为害的重要因子。本所自1973年起,对褐腰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动态及其保护利用途径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赤眼蜂三种潜在病原体及其所引起的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是一种体型微小的卵寄生蜂,作为害虫天敌加以利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我国于五十年代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大规模繁殖和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对这种益虫的疾病的研究还未见有文章报导.1978年,我们在广州市郊区石龙寄生蜂站罹病的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中曾发现一种细胞内的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organism),最近,我们在对罹病蜂群和国内不同地区的蜂种作进一步研究和重新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缨翅赤眼蜂属MegaphragmaTimbelake和寡索赤眼蜂属OligositaWal中二新种;异索缨翅赤眼蜂Megaphragma anomalifuniculi,sp.nov.和黑翅寡索赤蜂Chaetostrichella pungens(Mayr)模式标本存于沈阳农业大学,纪录种:彭根多毛赤蜂Chaetostrichella pungens  相似文献   

19.
褐腰赤眼蜂属纹翅卵蜂科,是黑尾叶蝉卵的主要寄生蜂,在我省分布极为普遍,据调查早晚稻后期黑尾叶蝉卵寄生率高时可达80%以上,对控制叶蝉猖獗为害起到一定的作用。两年来我们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和保护利用途径初步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繁殖利用各种寄生蜂防治农作物害虫,我们必须了解各种蜂的特性,做好繁殖、放蜂工作。现将几种蜂的特性介绍如下:一、各种寄生蜂的特征与分布我国水稻螟虫卵寄生蜂有以下七种:(1)稻螟赤眼蜂;(2)螟黄赤眼蜂;(3)松毛虫赤眼蜂;(4)螟卵啮小蜂;(5)长腹黑卵蜂;(6)等腹黑卵蜂;(7)螟黑卵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