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科学史研究的前景何丙郁(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悼念李约瑟博士逝世专辑[编者按]科学史界泰斗、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博士(1900.12.9—1995.3.24)今春不幸仙逝。李博士生前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文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沉痛悼念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痛悼念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王渝生1995年3月24日20时55分(格林威治时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剑桥他的寓所里溘然长逝,享年95岁。他的身边摆满了中国书画和用具,陪伴他的还有他已故的妻子、华裔...  相似文献   

3.
沉痛悼念业绩永存——在李约瑟博士追思会上的讲话”席泽宗(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以最为悲痛的心情,代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教授和前任院长卢嘉锡教授,与你们一起,纪念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李约瑟博士。’本文为席泽宗院士1995年6月10日在英国剑桥圣...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难题的逻辑矛盾及科学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言李约瑟 (J.Needham) 博士曾提出一道著名的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尽管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尚未杀青,他本人关于这一难题的最终解答也还未面世,但国内外学术界却已是众说纷纭。早在1932年,中国大陆就专门召开了有关李氏难题的学术讨论会,会后结集出版了《科学传统与文化——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的论文集;在历届国际中国科学史的学术会议上,李氏难题也常常是议题之一;中国的《自然杂志》甚至别具一格地以李氏难题征答的活动,作为对李约瑟老博士90华诞的献礼,而李老博士本人也应约寄上了他的一篇“征答”……李氏难题  相似文献   

5.
一批反映李约瑟研究成果的《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李约瑟游记》、《李约瑟画传》、《鲁桂珍与李约瑟》等著作作为《李约瑟研究著译书系》的首批成果,已于新春伊始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继李约瑟第一部传证──《李约瑟与中国》问世以来,主编及主撰王国忠十年来多方搜集资料、潜心研究写作的又一批成果。《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收入有关李约瑟的报道、文献、论文、书评、序跋、杂文、演讲、函电等八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李约瑟游记》是他战时援华的活动实录──《科学前哨》与《中…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次以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收藏的李约瑟笔记为研究内容,考察李约瑟1964年中国行的背景、目的,就笔记中有关钱塘江涌潮和海塘的内容进行解读,结合SCC相关内容,探讨笔记内容与SCC的关系,以期为李约瑟研究、SCC研究及钱塘江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科技史闻名于世的李约瑟博士,曾在1944年两次访问处于抗战艰难困苦条件下的浙江大学,本对这一访问的历史背景、详细经过进行了史料发掘,并就其历史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尹晓冬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4):31-35,125,126
根据档案馆所藏李约瑟与张宗炳、张宗燧的通信以及李约瑟日记、卡片等文献,梳理了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与张东荪及其两个儿子张宗炳、张宗燧的交往活动,反映了战争期间李约瑟与科学文化界的联系与活动,新发现的史料也为张东荪等人的历史研究作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张官廉夫妇是生长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乱社会背景下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扎根西北,收留孤儿,和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一起创办兰州培黎工艺学校,为西北的工合运动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3年,李约瑟博士考察兰州,与张官廉夫妇相识相交,从此开启了长达多半个世纪的跨国友谊。晚年,他们间的书信更为频繁,他们彼此回顾着早年的经历,自己的近况,并关心问候着对方。本文在李约瑟博士与张官廉夫妇的信件的基础上,结合翔实的史料,简要回顾了张官廉夫妇的职业生涯以及和李约瑟博士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相似文献   

10.
郑晓沧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的诗作清和拙朴一如其人。文章略述其生平,并着重介绍他诵咏科学的诗篇以及同英伦和李约瑟博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日本研究博士丛书)王巍著,37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25元。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的形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许悼云著,程农、张鸣译,220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1元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杨国荣著,33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0元。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法]让·拉特利尔(JeanLADRIERE)著,吕及基、往卓君等译,1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7.70元。李约瑟…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国科学史之外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所谓「李约瑟难题」大约二十多年前李约瑟博士在其中西社会科学史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李约瑟当时的论点着重于外史分析,他认为由士大夫所组成的庞大官僚机构千余年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及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造成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首要原因。自此以后,虽然此一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与讨论,但真正以严谨的学术训练对中西比较科学史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者,到目前为止仍后继无人。李约瑟现在正亲自撰写《中国科学与文明》第七卷中的《科学与社会:中西之比较》一册,我们期盼他能对此一重要科学史及比较文化史之问题有更深刻的分析及更广博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引言 科学和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甚至指出,在15世纪以前的好几百年里,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曾经遥遥领先于欧洲,但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不仅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也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相形见绌,特别是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我们这个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1):54-54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赵亚溥研究员应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ST)主编K.L.Mittal博士邀请,担任该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重大损失,我们因此科学史和中英友好事业的贡献。特别讨论了他从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皈依过程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还指出,李博士的形象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国科学院派遣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又与李约瑟直接相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史学科在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走上建制化之路,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提倡爱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竺可桢等科学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李约瑟与苏联的积极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专题研究基金”简介香港知名人士马文辉老先生,多年来一直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每两周举办一次的“马应彪科学哲学论坛”。马文辉先生与李约瑟先生是故交,马先生在赞扬李约瑟先生对中国古文明与科技作出贡献的同时,却为炎黄子孙的科技史是出自外族人之手而万分遗...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24~30日,在北京最炎热的日子里,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顺利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主要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天文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学术交流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等.来自70多个国家的约1200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7月24日,在友谊宾馆友谊宫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等领导,英国驻华公使,国际科学史学会(DHS)主席团成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知名学者吴文俊、李学勤等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祝贺会议顺利召开,表达对科学史发展前景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在世界科学史学界无疑有重要地位,他在早期曾受到辛格、斯宾塞、怀特海等人的影响,并形成他有机,线性,连续的世界科学史观李约瑟提出坚持科学史研究的近代科学标准,以此反对那些批评者。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