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黄发强 《广东科技》2014,(6):116-117
水稻产区中,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重要细菌病害之一是水稻细菌性基腐病(Rice Bacterial Foot rot),在局部水稻产区不同年份起灾流行。针对该病害在中国的病原细菌的分类现状、发生危害情况、寄主范围、侵染特性、致病性致、病因子等相关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条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oc)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病害.为了探明水稻对细条病的应答机制,我们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研究了水稻品种明恢63在水稻细条病病菌侵染后不同时期的全蛋白变化,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归类.共鉴定出17种表达上调的蛋白和10种表达下调的蛋白,这些蛋白参与了水稻对细条病侵染的信号识别及防卫应答,其中包括信号转导类蛋白、防卫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和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蛋白等.  相似文献   

3.
养殖鳖主要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养殖鳖细菌性疾病是全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危害对象从稚鳖到成鳖、亲鳖。从1996-1998年对养殖鳖主要几种细菌性疾病和肠道出血性败血症、鳖穿孔病,红脖子红底板病,鳖腐皮病的病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条病菌物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病害.为了探明水稻对细条病的应答机制,我们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研究了水稻品种明恢63在水稻细条病病菌侵染后不同时期的全蛋白变化,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归类.共鉴定出17种表达上调的蛋白和10种表达下调的蛋白,这些蛋白参与了水稻对细条病侵染的信号识别及防卫应答,其中包括信号转导类蛋白、防卫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和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蛋白等.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新洋、大中等农场出现的水稻“黑米”是一种细菌性病毒,与日本报道的水稻粒黑腐病相似,自病粒分离获得细菌18株,人工接种其症状与田间相同,再分离菌株的细菌学性状与接种菌株基本一致,经细胞学鉴定,平均达78.9%,而其他方法接种发病率均在10%以下,这表明灌浆期籽粒伤口可能是病菌的主要侵入途径。  相似文献   

6.
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并且病麦含有毒质,食用后影响人畜健康。为有效地防治赤霉病,我们在福州市郊对此病进行了初步观察和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一、稻桩子囊壳的发生规律据以往研究,麦类赤霉病菌的寄主范围广,越冬基质丰富,但在水稻地区,稻桩是其主要越冬基物。稻桩上产生的子囊壳及子囊孢子是引致小麦穗腐的主要初侵染菌源。  相似文献   

7.
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茎基褐腐病在江苏省48个县(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沿江、沿海及苏商丘陵地区(镇江)病害一般发生较重,病株率48%~90%;里下河和沿洪泽湖地区病害发生多属轻到中等,病株率10%~39%;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地病害发生很轻微,病株率在1%以下,调查发现:小麦茎基褐腐病发病程度与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呈负相关,产量损失测定表明:小麦茎基褐腐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影响不一,扬麦158产量损失率较高,达8.5%,豫麦18产量损失率最低,仅0.19%。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海南地区南繁基地玉米茎腐病的病原,从玉米发病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了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病原菌回接等试验,得到了2株对玉米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分别命名为JF02与JF04.随后通过PCR反应扩增了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JF02与JF04的16S rRNA序列,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序列相同,属同一病原菌,且为狄克氏菌.该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水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利用广西分离株GX01作为建库出发菌株,采用EZ::Tn5转座子标签法构建GX01菌株的Tn5随机插入突变体库,其后利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上进行致病性试验,筛选到1个致病性明显下降的突变体。TAIL-PCR定位该突变位点位于XOC3376,该基因的编码产物注释为假设蛋白。为了研究XOC3376的功能,对其进行表型检测及功能互补,结果表明其互补菌株的表型及致病力都能恢复到野生型的水平。本文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阐明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甘肃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到8种病原真菌,引起6种贮藏期真菌病害,分别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m infestans)引起马铃薯晚疫病,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马铃薯早疫病,茄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引起马铃薯黑痣病,具柄细基束梗孢(Cephalotrichum 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Verticillium tricopsis引起马铃薯萎蔫病,Fusarium solani和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于腐病.马铃薯为V.tricopsis的新寄主,具柄细基束梗孢(C.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在我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汪涌 《厦门科技》2006,(6):60-61
福建省东北部的福鼎县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初期就发现了一种水稻茎节部腐烂并伴有恶臭的新病害,就其症状判断.其病原极可能是一种细菌。沿海平原稻区、低洼田、受淹田发病尤重,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若在苗期发病,有可能萌发再生分蘖.拔节期发病则形成枯穗,一般产量损失为10%-20%。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笼统地称该病为“水稻基腐病”,并常将其与水稻小球菌核病、恶苗病甚至纹枯病相混淆。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冬种黑麦草(Lolium multiflroum Lam.)使后作水稻增产的机理,以往的研究着重于冬种黑麦草对稻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方面。本研究旨在证明黑麦草根茬腐解物中存在促水稻生长活性物质的的假设。实验结果表明,黑麦草根茬腐解液可显著地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水稻的根、苗和植株的干物质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9%,42.6%和42.3%。腐解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腐解液的有机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发现了4个具促水稻生长活性的洗脱组分。由此可以推断,黑麦草根茬腐解物中确实存在能刺激水稻生长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3.
2017年5月从校园内健康孝顺竹叶分离纯化得到1株具有生防潜力的细菌BME17菌株.为研究BME17菌株的生防潜力,对水稻白叶枯病菌PXO99和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的平板抑菌活性以及水稻盆栽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材料.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测序对其进行鉴定.平板对峙法检测其对PXO99和RS105的拮抗作用,并对该菌的生防效果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ME1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平板上,内生菌BME17对PXO99的抑菌圈直径(D)/菌落直径(d)为2.18;而对RS105的抑菌效力比值为1.87.盆栽防治试验,内生菌BME17对PXO99引起的水稻白叶枯防治效果为43.06%;而对RS105引起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为24.32%.内生细菌BME17对水稻细菌病害表现出一定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菌,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导致水稻严重减产。Xoc一个假定的udgH基因的突变,导致Xoc产胞外多糖和致病力的严重减弱,并使胞外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也有一定的降低,互补菌株能恢复到野生型水平,但致病力仅能恢复到80%,而高表达菌株与野生型相比胞外多糖产量增加,但致病力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水稻条斑病菌中胞外多糖代谢途径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并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高产黄原胶菌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冬种黑麦草(Lolium multiflroum Lam.)使后作水稻增产的机理,以往的研究着重于冬种黑麦草对稻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方面.本研究旨在证明黑麦草根茬腐解物中存在促水稻生长活性物质的的假设.实验结果表明,黑麦草根茬腐解液可显著地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水稻的根、苗和植株的干物质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9%,42.6%和42.3%.腐解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腐解液的有机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发现了4个具促水稻生长活性的洗脱组分.由此可以推断,黑麦草根茬腐解物中确实存在能刺激水稻生长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昌黎旱黄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和针刺法对其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旱黄瓜茎基腐病原菌种类后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黄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该病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6.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NH4NO3,致死温度为69℃,10 min;大型分生孢子生长最适温度为25℃,小型分生孢子生长最适温度为30℃;两种孢子生长的最适pH,碳源,氮源均为5.0,蔗糖,NH4NO3。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冬种黑麦草(Lolium multiflroum Lam.)使后作水稻增产的机理,以往的研究着重于冬种黑麦草对稻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方面。本研究旨在证明黑麦草根茬腐解物中存在促水稻生长活性物质的的假设。实验结果表明,黑麦草根茬腐解液可显著地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水稻的根、苗和植株的干物质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9%,42.6%和42.3%。腐解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腐解液的有机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发现了4个具促水稻生长活性的洗脱组分。由此可以推断,黑麦草根茬腐解物中确实存在能刺激水稻生长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8.
白叶枯病是水稻严重的细菌性病害,近年来已引起世界各水稻主要生产国的研究和重视。白叶枯病在我省发病的历史已有70多年。由于有些高产良种,抗白叶枯病能力较弱,随着感病品种的推广,白叶枯病发展也逐渐严重起来。在我省的一些地区,白叶枯病的流行是影响晚造产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摸索我省现有抗性亲本的遗传规律,为抗病育种和提高杂优水稻的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在1977年早晚两造,开展了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水稻病毒病的研究发生规律和防治1963—1967年江浙一带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使水稻、玉米和麦类遭受严重损失。1966年起,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又严重发生,我们自从1963年参加“华东地区水稻病毒性矮缩病研究协作组”和1972年参加全国协作组在各基点和学校进行了有关水稻病毒病科研工作以来,先后明确了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的防治规律,提出了有效  相似文献   

20.
许卫东 《科技信息》2007,(22):284-284
本文通过对番茄基腐病的症状及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以育苗期防治为主、定植和定植后的农业和药剂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