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媒体在报道社会群体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形象建构。媒介形象的形成会影响到社会对该群体的认知,最终在人们心中形成刻板印象。以《新民晚报》为例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媒体在对90后群体的报道和形象建构上存有较大的偏颇。  相似文献   

2.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由于受特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隐含着媒体的特定立场和态度,对公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从语料库的高频词、索引行、搭配词表、词簇等四个方面功能入手,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词汇分类系统和情态系统这两个维度对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新闻话语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研究发现中美媒体的报道在报道角度、转述语以及报道的词汇选取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纽约时报》更加注重疫情的灾难性和给中国带来的压力,为西方受众营造了一个负面的国家形象,《中国日报》侧重于报道对肺炎疫情的治理和信心.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日报》有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报道语料的及物性分析表明,《中国日报》主要通过物质、关系、心理、言语过程等表现手段,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立场出发,建构和表达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者”“气候治理合作的推动者”和“国际气候秩序的引领者”的大国形象。这些报道,传播了中国气候治理理念,也对贬损中国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回应,有助于引导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在气候变化上做出的贡献,使中国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知和善意理解,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赢得国际美誉。  相似文献   

5.
语料库检索软件检索能力强大,可用在文学文本的分析上,用语料库方法分析文学作品能揭示文本的主题是如何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刻画、修辞手法等来表达的。本文通过免费绿色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分析了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以此揭示小说的情节和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是一档以“声音传播”为特点的娱乐节目,其“以声音为内核”、以“视像为辅助”的内容构成颠覆了视听平衡的影响表现原则。严格的说,《中国好声音》并没有降低视觉的表现力度,只是突出和提高了听觉成分在节目中的地位。以对“声音”的评判作为节目推进的主动力,严格控制“故事”的泛滥,《中国好声音》做到了从真正地“娱乐”而不是“愚乐”。以上种种,与麦基叙事策略有着高度的暗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2012年,《人民日报》关于安徽的报道呈现总体数量少、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居多、以正面报道为主、不同地区报道的数量差异明显等特点.从媒体的角度看,安徽要塑造区域形象,一要扩大对外报道的传播者队伍;二要挖掘可供媒体报道的资源;三要消除负面报道的源头;四要注重传播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帮扶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下,西藏完成了脱贫攻坚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进步。西藏媒介形象作为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区域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央主流媒体因其权威性、影响力成为构建西藏媒介形象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西藏的整体印象与综合评价。文章以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聚类分析,从中提炼出西藏在主流电视媒体经济报道中的媒介形象。研究发现,总台央视财经频道中的西藏报道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其中,自然、经济、文化是构建西藏媒介形象的重点议题,这些报道传递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构建出西藏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象,即自然风光优美、经济不断进步、具有特色民族文化的魅力西藏形象。不过与西藏的实际发展现状相比,其媒介形象尚未脱离自然条件欠佳、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经济相对落后等刻板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及其背后的动因进行剖析,文章对新时代背景下西藏媒介形象建构的策略展开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运动时期十分重视政法文化宣传,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功经验。《红军日报》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攻打长沙时创办的机关报,广泛宣传有关苏维埃政府政法工作的理念、体制和实践等方面内容,旨在动员工农群众支持苏维埃革命运动,拥护与巩固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红军日报》选择合适的叙述方式、生动的话语格调、有效的话语策略及科学的话语体系,以受众需求为本位,从受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政法文化宣传,凸显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法文化宣传的革命逻辑。《红军日报》在办报理念、宣传策略、宣传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经验对于当前中国政法文化宣传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亚洲的汉文化圈里,中国文化长期占据辐射中心的位置,而朝鲜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文章从辐射视角切入,以《游仙窟》《仙女红袋》为中心,从故事情节、思想内容、文体特征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对朝鲜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西部民族生态关系的总体背景下,西藏社会转型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存。作为掌握意识形态、建构和谐民族关系的党报和主要媒体,近年来,《西藏日报》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地区发展实际,从结构、深度、修辞等方面多维度创新话语体系,对深刻把握西藏在新形势下的时代特色和舆论引导规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冰冬 《科技信息》2011,(14):I0183-I0184
通过wordsmith这一语料库检索软件对Jean Webster所著Daddy-Long-Leg(s《长腿叔叔》)一书的文本作为自建语料库进行检索分析,来说明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筛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拒俄运动中(1901--1905)创刊的《俄事警闻》(后更名为《警钟日报》)登载有大量的漫画,这些漫画主要描绘了国家形势的危机,俄兵的野蛮残暴与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以及人民的麻木性。从这些漫画的指向,可以折射出拒俄运动的走向与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毛姆在小说《面纱》中采取了仰视和俯视中国的描写视角,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形象的误读。这种误读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只有放下优越的殖民者的心态和虚荣的仰慕之情,才是正确看待中国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作为北部湾城市群重要城市的北海市已经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北海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对地区发展乃至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广西日报》2013年至2018年有关北海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分析,笔者发现《广西日报》主要成功塑造北海市"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生态之城"、"旅游名城"、"工业新城"等四大城市形象,其中"工业新城"是新塑造的城市形象维度。而在建构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表达、《广西日报》的党媒基调、媒介从业人员的选择倾向性等都对北海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产生重要规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孙子兵法》的林戊荪英译本和John Minford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两个英译本的类符、形符和高频词汇等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了解中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汇广度和难度选择上的不同,以期对军事院校选取英译本教材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拟从中介语语法损伤的视角对中国学生英语第三人称单数习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对英语第三人称单数的使用表现为使用不足和过度使用,英语动词屈折词缀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中介语语法的损伤,而是由于中国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英语形态系统和句法系统之间的匹配规则以及来自汉语语言结构的干扰和语言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博览》2013,(5):11-11
《纽约时报》在朝鲜核试验后发表文章指出,长期以来,本国居民和国际社会都认为中国是朝鲜最好的朋友,但是这种博爱意识似乎没有换来好的回报,中国的普通民众对朝鲜核试验可能导致的放射性污染表示担忧,并对朝鲜选择在中国最特殊的节日期间进行核爆的事实表示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