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易的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两个方面。其篆刻幼承家学,私淑黄牧甫,篆法运用自如,刀法冲切皆擅,章法丰富多变。在印学研究方面他独辟蹊径,从篆书和金石学的盛衰考察篆刻发展史,积极倡导"印外求印"。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21,(1):14-17
王石经是晚清时期篆刻领域玺印派的代表性人物,艺术风格古朴典雅、沉静肃穆,在晚清印学界影响巨大。本文以其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方印章为切入点,从构图、章法、字法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实的解析,以对其篆刻艺术特点有更为深入透彻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1999,(3)
拜览郑久康先生的《野草堂篆刻集》,精神豁然振奋,为他的篆刻具有的生辣健猛风格所吸引。在这本篆刻集的自叙中,作者真诚坦露"余心所托、聊以自慰"的艺术心声,并道出了"今知人生猎奇求索,从事虽殊而道理则同,所感不过如此"这一普遍而又深刻的人生感悟。由此,我想到了当代印坛。从印学角度分析,由于作者们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异同,印坛上自然划分为  相似文献   

4.
篆刻的由来     
篆刻,又称印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早在殷代,人们便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印章的出现,篆刻兴起。开始时,印章统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皇帝专用,  相似文献   

5.
王易是傅抱石的国文老师,也是他的篆刻老师。在王易的引导和帮助下,傅抱石篆刻由师法赵之谦转向主攻黄牧甫,并在黄牧甫印风中寻觅到了自己篆刻发展的方向。王易渊博的国学知识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对傅抱石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为傅抱石从事印学研究打下了良好根基。他多次为傅抱石著作撰序跋、订润值,奖掖提携。  相似文献   

6.
在印章的篆刻过程中,篆与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分离的,直到叶蜡石印章出现后,篆、刻合一,印学也因此而成熟起来。元人王冕首次将叶蜡石引入印章篆刻,经由明代文彭、何震等人的大力推广,叶蜡石印章达到成熟阶段,并在明清与近代形成了多个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7.
南朱《御枇石经》,又你《南宋太学石经》《南朱石经》。现藏杭州碑林。石经为宋高宗赵构(1107-1187)亲笔所书,部分为吴皇后代笔,时间约在绍兴五年至十三年(1135-1143)。临安知府张墩奉诏摹石,刊刻于绍兴十三年至十六年(1146),立于临安太学(今杭州庆春路西端前洋街岳飞旧宅)。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全帙,节录《礼记》五篇和《论语》《孟子》等七经,卷末皆刻秦桧跋语(后皆毁去)。淳熙四年(1177),诏临安府特建“光尧石经之阁”贮立之。宋人《中兴小纪》《四朝闻见录》《石刻铺叙》等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8.
徐景新先生,高级工程师。自幼爱好书法篆刻艺术,并在长期的冶炼锤刀铸剑中,练就了一手铸刻刀剑文饰艺术的硬工夫,被同行们称之为:金石可缕,刻艺从容篆刻家。近些年来,徐景新潜心研习书法与篆刻艺术,方圆遂心愿,刻艺力求精。他的作品入选吉林省第一届篆刻展,  相似文献   

9.
三峡文化哺育了巴渝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余仲九先生。仲老诗、书、画、印诸艺植根三峡,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总的审美倾向为古雅清逸。先生退休至今20年间,足迹印遍了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画稿、诗作数以千计,为三峡文化抹上了一笔厚重的色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都曾为先生作过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词坛上,广西临桂出现了两个有名的词家,一个是王鹏运,一个就是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字夔生,号蕙风,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王、况与郑文焯、朱孝臧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而王、况又被称为“临桂派”,叶恭绰说他们“堀起天南,各树旗鼓”。二人同时在京做官,一起切磋词艺,王鹏运以词作和选篇《四印斋所刻词》著称于世,况周颐以《蕙风词话》名扬遐迩,可以说为八桂儿女赢得了声誉。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数十种清词话中的“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