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大获好评,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文化热潮,对广大受众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下日益高涨的影视文化传播潮流、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以及此类节目的独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这种文化热潮的发展仍存在总体力量亟待加强、质量参差不齐、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等问题,需在丰富节目内容、精进制作形式以及平衡文化与经济效益等方面下大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形成节目的文化品牌,使我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不仅有热度,更有影响力度和传播效益。  相似文献   

2.
刘思敏 《科技信息》2011,(30):331-331,333
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现象日益明显,这种审美文化现状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水平。中国社会审美泛化的发展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审美泛化语境下,探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展现美、传播美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节目的功能,如何在引导观众欣赏羡、体验关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节目的受众,以期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视觉文化遮蔽了传统的审美观念,技术重构了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听觉审美空间被大众忽视,以当下最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来解读听觉审美空间的二重性。听觉审美空间的"遮蔽"是指在视觉文化凝视下被遮蔽听觉诗意化的魅力,而听觉审美空间的"敞开"在当下的表现为不确定性与多义性,从灵韵消亡层面来解读听觉艺术治疗性。听觉审美空间可阐释性是无穷的,听觉文化的魅力值得探索和挖掘。  相似文献   

4.
每一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状况决定着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每一种思想又影响着艺术表现的内容与题材.在汉代文化审美传统形成的过程中,图像则是最直接的表现意识形态的产物,更接近一个民族审美精神的集体无意识领域,更加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客观生活.通过对汉代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图像的深层研究,结合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领悟到汉人审美观念中天人关系的原型构造.  相似文献   

5.
由于国内电视综艺节目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获取较高的收视率,加大了节目成本、制作等方面的投入,促使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进入了"大片时代"。该文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试图全面解读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大片时代",以了解其特征和制作,以及为行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狂欢——从电视综艺节目审视一种文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初露端倪。这种由媒体组织的“狂欢”,以叙事性的框架 ,制造出一种平等的幻象 ,对各种文化形式随意组合 ,通过迎合大众的欲望达到宣泄、消解欲望的目的。审视这些倾向 ,可以发现存在着的问题 :对价值秩序的颠覆与解构造成的价值虚无化 ;用公正游戏来掩盖、抚慰现实的不公 ;以及审美精神上丰富的单调、逼真的虚假等。反思这些问题 ,对后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视谈话节目自1992《东方直播室》产生到现在,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成熟,其中央视的《艺术人生》与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就是成功的代表。本文通过对电视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与《鲁豫有约》的比较研究,结合既有的研究材料分析二者成功的原因,研究访谈节目成功的各个因素,探讨电视访谈节目如何保持艺术生命力,发挥电视节目的传播功能和娱乐大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邱媛媛 《科技资讯》2011,(33):234-234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都对电视气象节目的质量效率与公信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电视气象节目在播报内容、话题与预报时机以及播报人员筛选这三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公信力在电视气象节目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扩展了艺术视野不断促进着艺术的发展。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焦点.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日常生活方式。本文就此分析了艺术审美与大众审美之间相互依存、互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兰 《科技资讯》2012,(28):223-223
电视是以图像和声音为基本构成元素的艺术形式,由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导播跨越了节目创作艺术与技术的双重领域。电视制作对于导播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的动作之中,机位设置、调机和切换上。本文以实际节目录制为例,从机位设置,调机与切换三个动作重复分析了电视制作导播的艺术和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