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运用库兹涅茨比率、冷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在ArcGIS10. 3软件下,对2007—2016年陕南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 2007—2016年,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缓慢下降;(2)安康市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陕南其他地市发展最快,其次是商洛市和汉中市;(3)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热点空间格局演化幅度较大,形成以汉台区为核心、层级较为分明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4)陕南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至西南格局,其中经济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共同促进陕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96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选取12个基础社会经济指标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格局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并借助软件IBM SPSS 19.0对山西省2000年、2006年、2012年三年的数据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对全省各县域得分进行分类可视化表达,结合各等级质心点即各等级经济重心的空间位移轨迹,揭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状况.结果表明:(1)山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全省整体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3)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4)晋北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塌陷区;(5)晋中地区发展势头较好,逐渐成为全省的经济高地.接着针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差异是影响区域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演变格局有助于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用泰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取1995—2014年人均GDP为指标,分析榆林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95—2014年,榆林市区域经济差异不断增大但增速减缓,泰尔指数从0.937 7降至0.680 6,其中,南北6县组间差异贡献率超过90%,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榆林市人均GDP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1995—2014年的Moran’s I由0.581 9增至0.683 6,区域经济空间集聚显著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北6县,范围呈现缩小的趋势,而次冷点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南6县,范围扩大;区域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用逐步多元回归筛选出工业总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国家政策是影响资源型开发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选取湖北省县域2001年~2012年份人均GDP数据,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采用相对发展率、锡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化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递减,且各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随着年份的增长其空间正相关性也在波动中加强,这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相邻县市区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加也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逐渐趋于收敛的.(3)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西低东高"、"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热点地区基本集中于鄂东环武汉城市圈,且从年份的变化来看,热点地区有向荆襄宜城市群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冷点地区则基本位于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北、鄂东南山区,且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趋好.(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呈现西北-东南格局,12年间其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且2005年~2008年的偏移速度快于其他年份.  相似文献   

5.
基于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ESDA)、Getis-Ord Gi*统计指数、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05-2012年信阳市170个镇域单元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该市镇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基于人均GDP指标测度经济发展水平时,2005-2012年总体各个镇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信阳市170个镇域单元经济呈现西部市区、东部固始县、潢川部分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北部、中西部、南部、东南部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镇域经济空间差异明显.(3)通过G指数分析信阳市内部空间特征时,2005-2012年镇域单元热点区域较少,冷点区域比较多,并且冷点区域有不断扩张的态势,呈现出"西扩南移"的趋势.(4)从人均GDP与乡镇经济对比的标准差椭圆系数及经济重心的变化来看,信阳市镇域经济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方向格局,经济重心主要位于信阳市的中部偏东的潢川县境内,并且有西移趋势.  相似文献   

6.
运用ESDA和空间计量方法对1996年~2015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15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整体集聚的现象较为显著,但区域差异呈现总体扩大的趋势,全局相关性在减弱.热点区数量和范围扩大趋势明显,特别是南部的次冷点区转化为热点区的变化最为突出,冷点区数量和范围有所减少.经济发展重心位于平遥县与介休市相交界的区域,其中1996年~2004年移动轨迹由北沿西南方向向南移动,2004年~2015年轨迹方向呈现出由南向北移动.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两阶段县域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矿煤炭销售量分别是两阶段对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工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提升,财政收入产生的影响在显著减弱,消费状况产生的影响从不显著变为显著,财政支出在两阶段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夜间灯光分布及城市重心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2012—2019年夜间灯光的遥感数据,综合利用统计分析、标准差椭圆等理论方法,研究乌鲁木齐市夜间灯光空间格局变化和城市重心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8年间,乌鲁木齐市平均亮度提升了1.95%,2014、2016和2018年提升幅度较大,特别是水磨沟区、新市区、乌鲁木齐县、头屯河区的增幅明显高于其它区域;乌鲁木齐市夜间灯光基本沿南北方向分布,西北方向夜间灯光亮度提升幅度大于其它方向;8年间,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700.52 m;夜间灯光分布的标准差椭圆,面积缩减了246.71 km~2,灯光分布呈现空间收缩的趋势;标准差椭圆形状接近于圆,灯光分布的离散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非洲地区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其耕地资源时空格局变化对于保障非洲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通过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非洲耕地资源时空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非洲耕地整体数量呈稳定上升趋势,20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6 321.92万hm2,增长率为53.44%,但不同国家间存在差异;2)非洲耕地在几何中心以北区域分布较多,耕地重心迁移方向先向东北后转向偏西方向,移动总距离为111.86 km,偏移速率先快后慢,从前5年的平均10.27 km/a降至后15年的平均4.00 km/a左右;3)非洲耕地分布呈西北—东南向,20年来标准差椭圆转角有向水平方向倒伏趋势,椭圆面积不断缩小,向心性不断增强;4)非洲耕地分布集聚主要出现在西非的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异常区为南非及贝宁.  相似文献   

9.
A级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格局深刻影响旅游产业布局,本研究以新疆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 2007年、 2019年的截面数据,利用重力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研究新疆A级景区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新疆A级景区重心与旅游经济重心演变呈现较大差异,景区重心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迁移并逐渐靠近几何重心,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丰富,但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2)新疆A级景区分布呈现"离散→凝聚"的演化特征和"分散型→一核多边→两核心三组团"的核密度演变特征.(3)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府决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新疆A级景区空间格局并构建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年~2015年忻州市14个县域的经济数据,以GDP、人口数量等相关指标作为基本测算数据,通过在时间维度上采用标准差和在空间维度上采用量图分析法对忻州市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县域经济差异整体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具体又以2009年和2013年为节点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2006年~2009年缓慢增长阶段、2009年~2013年加速阶段、2013年~2015年缓慢下降阶段.在空间维度上,县域经济差异比较显著,主要分为三类,其中落后类型的县域最多分布在西北和东南部;先进类型分布于忻州的中部和西部,中等类型主要位于东北部.资源条件、交通条件、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和经济政策是影响忻州经济时空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忻州市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一些相关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则会弱化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严重的还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以辽宁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并以全省85个县域自2001~2010年人均GDP标准差、变异系数作为衡量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揭示辽宁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随时间变化而逐步扩大、相对差异却逐步缩小的演变特征.运用SPSS17.0软件对2010年全省85个县域的10项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一般发达型县域和欠发达型县域呈环状且不规则地分布于各经济发达型和较发达型县域的外围区域,各类型之间差异是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和政府策略等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17个煤炭资源型县域2006—2015年经济发展数据为例,运用区位熵、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以及GIS技术,探究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时空演变特征,划分发展类型并提出转型路径.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煤炭资源型县域对山西省总体经济和第二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呈先提升后缩减趋势.2)第二产业空间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呈先集中后分散发展态势,形成以西北—东南向"U"字形地带性分布的空间格局.3)根据SSM分析结果,将煤炭资源型县域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结构竞争力弱拉动型;竞争力主导拉动型;结构竞争力双拉动型;结构主导拉动型.最后,基于煤炭资源型县域的发展类型和空间格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差异常用测度方法与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1992—2012年间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580篇核心期刊文献的基础上,统计出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几种常用测度方法:变异系数、Theil指数、标准差、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把这几种测度方法分为非空间测度方法和空间测度方法两大类.同时,分析了这些测度方法在构造上的差异,然后通过不同测度方法测度了1999—201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变轨迹.研究认为:非空间测度方法的结果表明,在探究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机制时,应以长期的变化趋势作为分析的基础;Global Moran’s I,Moran散点图和Local Moran’s I三种空间测度方法相结合可以用来研究区域经济总体空间差异、局部空间差异的演变以及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不同测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在测度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优势和局限.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107个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单元。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解了2000~2010年山西县域人均GDP的总体差异。结果显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地市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大于多数地市内部县域间的差异。其次,对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山西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工业化程度、农民生活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水平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西省县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农业经济产值和农业劳动力3期截面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模型方法,研究了县域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变化趋势及耦合关系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1995年~2015年期间,山西县域农业经济总体呈增长态势发展,增加速率呈前慢后快趋势,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十倍;(2)全省农业劳动力增量不多,1995年~2015年仅增长4.3%.受省会虹吸效应影响,明显可以看到环太原农业劳动力减少带;(3)耦合类型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格局,但极化效应不突出;(4)根据耦合类型区提出了相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3年、2007年、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经济区县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间蓝色经济区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22003年、2007年、2012年的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内存在高值、低值集聚现象,高值多集聚在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中心的北部环渤海沿岸和南部黄海沿岸地区,低值多集聚在西北黄河三角洲区域和中部内陆地区.3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在不同年份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4蓝色经济区经济差异格局演化驱动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地理区位、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贵安国家级新区设立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效应,基于2006,2010和2016年的3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0 a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转移、建设用地梯度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 2006年~2010年,贵安新区建设用地增加32.50%,水域减少34.67%,而2010年~2016年建设用地增加了144.60%,耕地迅速减少71.95%.(2) 2006年~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随着坡度的梯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随着海拔、道路和城乡梯度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 2010年~2016年,坡度和道路的梯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呈降低趋势.随着海拔梯度增大,建设用地面积先增加后降低.随着城乡梯度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3)总生态服务价值在2006年~2010和2010年~2016年间分别减少31.25%,26.61%.(4) 2006年~2016年的Moran I指数下降,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聚集程度降低,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减弱,"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快速发展的建设用地周围,"热点"区主要集中在林地和水域.  相似文献   

18.
易海杰  张丽  王瑶 《河南科学》2019,37(3):462-469
选取2000—2016年山西省规模以上焦化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SPSS与Excel等软件,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法、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与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山西省焦化企业的数量、产量等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焦化企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多数规模较大的焦化企业集中分布于中南部的孝义市、介休市、洪洞县等县区,形成了明显的焦化工业集聚区;山西省焦化企业总体上呈非均衡分布的空间格局,扩散趋势为东北-西南向;相对平缓的地势、丰富的焦煤资源、便利的交通与政府的发展政策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2014—2018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全局Moran's I指数及局部Getis-Ord G?i指数等空间分析工具,探究大连市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揭示其经济发展的内部差异及其发展特征.结果表明:①大连市各区市县变异系数存在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大连市各区市县...  相似文献   

20.
选取贵州省县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基于重心变化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2006~2014年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口分布重心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逐渐向西部迁移,在2009年迁移距离减小,分布重心的位置逐步稳定;GDP的重心分布于贵州省几何重心的西部,位置变化较小;第二、三产业分布重心与GDP分布重心较近;第一产业重心不断向人口分布重心靠近。2)贵州省经济空间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县域人口、GDP和第三产业Global Moran's I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通过了该检验,要素集聚水平低。3)贵州省县域人口和GDP变化热点区呈现集聚特征,进一步向黔中地区集聚。4)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贵州省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提升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