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ESDA和空间计量方法对1996年~2015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15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整体集聚的现象较为显著,但区域差异呈现总体扩大的趋势,全局相关性在减弱.热点区数量和范围扩大趋势明显,特别是南部的次冷点区转化为热点区的变化最为突出,冷点区数量和范围有所减少.经济发展重心位于平遥县与介休市相交界的区域,其中1996年~2004年移动轨迹由北沿西南方向向南移动,2004年~2015年轨迹方向呈现出由南向北移动.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两阶段县域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矿煤炭销售量分别是两阶段对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工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提升,财政收入产生的影响在显著减弱,消费状况产生的影响从不显著变为显著,财政支出在两阶段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宁夏1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揭示2004年以来宁夏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宁夏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相对稳定,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银川市是辐射宁夏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单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经济发展时空格局的变动是自然环境、产业结构、资本投入、人才技术、对外开放程度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单位,以2002年-2013年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泰尔指数、标准差、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等计算方法,在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总体布局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绝对旅游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距在缩小,从空间发展格局来看,国内旅游收入核心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都在扩大,高度集聚区和中度集聚区都在缩小,而入境旅游收入核心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空间格局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状态,处于两者之间的高度集聚区和中度集聚区却发生较大的变化,高度集聚区在缩小,中度集聚区在扩大.最后指出产生这样时空演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与环境等.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和ESDA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县、区、市)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贵州省10年来的县域经济实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差异显著,并有所扩大;黔西地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总体呈"凸"字型发展格局;以贵阳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显著相关;较强型县域的数目增多,空间集聚范围扩大;县域经济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严重,整体水平偏低;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和黔东、黔南经济落后地带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扩散效应增强,极化效应减弱,但县级市的极化效应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5.
选取湖北省县域2001年~2012年份人均GDP数据,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采用相对发展率、锡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化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递减,且各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随着年份的增长其空间正相关性也在波动中加强,这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相邻县市区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加也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逐渐趋于收敛的.(3)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西低东高"、"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热点地区基本集中于鄂东环武汉城市圈,且从年份的变化来看,热点地区有向荆襄宜城市群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冷点地区则基本位于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北、鄂东南山区,且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趋好.(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呈现西北-东南格局,12年间其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且2005年~2008年的偏移速度快于其他年份.  相似文献   

6.
运用库兹涅茨比率、冷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在ArcGIS10. 3软件下,对2007—2016年陕南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 2007—2016年,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缓慢下降;(2)安康市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陕南其他地市发展最快,其次是商洛市和汉中市;(3)陕南县域经济发展热点空间格局演化幅度较大,形成以汉台区为核心、层级较为分明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4)陕南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至西南格局,其中经济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共同促进陕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年~2015年忻州市14个县域的经济数据,以GDP、人口数量等相关指标作为基本测算数据,通过在时间维度上采用标准差和在空间维度上采用量图分析法对忻州市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县域经济差异整体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具体又以2009年和2013年为节点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2006年~2009年缓慢增长阶段、2009年~2013年加速阶段、2013年~2015年缓慢下降阶段.在空间维度上,县域经济差异比较显著,主要分为三类,其中落后类型的县域最多分布在西北和东南部;先进类型分布于忻州的中部和西部,中等类型主要位于东北部.资源条件、交通条件、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和经济政策是影响忻州经济时空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忻州市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一些相关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苏建军 《甘肃科技》2007,23(3):15-17,98
采用青海省近年的统计资料,通过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和极值比率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提出了缩小差距,促进青海省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原理,运用GeoDa及ArcGIS软件,对福建省各县域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县域经济格局两极化趋势明显(经济发达的县域和经济不发达的县域分别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并且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自1989年以来,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县域经济重心由西北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福建省欠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要比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大得多;未来几年内,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泰尔系数和均方差决策等方法,揭示了2001年~2013年山西省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山西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山西旅游市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山西省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山西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泰尔指数(THEIL)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得出广西经济整体平稳上升的趋势;桂南、桂中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大的特征。为了对经济差异成因和区域演化做进一步剖析,则通过局部自相关进行聚集区域显著性诊断,并结合冷热点综合得出广西经济区域演变格局。研究表明:(1)2000—2010年广西经济集聚现象初见显著,形成桂南北部湾经济集聚核心区,桂林、柳州2个经济集聚辐射中心。(2)广西经济差异呈"北中南强,东西弱"的格局;桂西仍是全区低水平经济聚集区。(3)全区冷热点分布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凸显,区域经济增长波动频繁。针对全区经济不断提升,但集聚区对周边的带动作用不强的经济特点,就区位、政策、临界效应方面作了驱动力分析和建议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地图法将山西省家庭规模县域差异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产生此差异的原因,并对山西省未来的家庭规模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引导人们正确的看待并引导家庭规模的变化,从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5年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空间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自然因子对NDVI空间分异及变化趋势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山西省植被覆盖整体较好,年均NDVI为0.65,春季NDVI增长幅度最明显,冬季增长幅度最小;(2)2000-2015年山西省NDVI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006/a, NDVI变化趋势以极显著缓慢增长为主,占山西省面积的51.92%;极显著快速增长占山西省面积的36.08%,整体趋势向好,但可持续性不强;NDVI≥0.8的区域面积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低一级植被覆盖转化而来;(3)地貌类型对2000-2015年山西省NDVI空间分异及变化趋势的单因子解释力均是最高的。对NDVI空间分异影响最显著的是年平均降水量和≥0℃积温双因子组合;地貌类型和湿润指数的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对NDVI的变化趋势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时空格局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看,甘肃省经济环境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梯次化、组团化特征,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耦合度高于北部和西部;甘肃省的经济环境协调度整体处于低协调阶段,10 a间基本没有变化.从时间序列看,甘肃省大部分市(州)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出现了缓慢波动下降的趋势,市(州)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经济环境协调度绝大部分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根据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经济环境高耦合低协调地区、经济环境拮抗区以及经济环境低耦合低协调地区3个类型区.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1990-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来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局部空间差异缩小,河西和陇南所辖县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同步发展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I值分异图.研究表明: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经济发展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发展入境旅游是国家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落后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1995—2012年中国大陆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对大陆32个省市间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化态势和省际差异进行分析.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绝对集中度指数对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指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a来中国入境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省市间的相对差异不断减小,而绝对差异则呈现出持续增大的趋势;入境旅游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的增长极.最后提出中国入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县域作为研究基本尺度,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发展差异指数等方法剖析1990年-2014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并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揭示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类型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表现上升态势,但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发展水平苏南苏中苏北;根据县域经济与相邻县域的空间关系,将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扩散型、极化型、边缘型、传染型4种基本类型;其中扩散型主要分布在苏州、无锡等县市;极化型主要分布在南京、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市区;传染型主要分布在苏北的大部分县域;边缘型主要分布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以及南通的县市.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以长三角地区11个沿海旅游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探讨2002~2012年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的空间总体差异、差异构成及其差异演变态势,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其滨海旅游经济差异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拟合分析,从时空视角揭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长三角滨海旅游经济差异演变呈现波动变化特征,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趋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2)泰尔指数分解显示,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逐渐缩小态势,且变化幅度逐渐趋于平缓;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南部、中部、北部地带内沿海城市之间的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南部和中部地带内差异呈现逐渐缩小且趋于平缓的态势,北部地带内差异则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特点.(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基础设施条件、旅游规模与长三角滨海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显著,是其滨海旅游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河南省126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在建立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SPSS13.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县域的综合得分,然后运用分层聚类法进行区域类型划分,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并提出一些县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选取贵州省县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基于重心变化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2006~2014年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口分布重心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逐渐向西部迁移,在2009年迁移距离减小,分布重心的位置逐步稳定;GDP的重心分布于贵州省几何重心的西部,位置变化较小;第二、三产业分布重心与GDP分布重心较近;第一产业重心不断向人口分布重心靠近。2)贵州省经济空间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县域人口、GDP和第三产业Global Moran's I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通过了该检验,要素集聚水平低。3)贵州省县域人口和GDP变化热点区呈现集聚特征,进一步向黔中地区集聚。4)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贵州省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提升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