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文章以广东省粤北山区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气象水利、土壤理化和区位等4个因素11个指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取限制性因子法与变异系数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主要结果:3.009 8万hm~2宜耕土地面积中,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面积分别为29 651.50 hm~2和446.37 hm~2;宜耕土地来源多样,土地面积悬殊较大;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宜耕土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仍然可为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建设占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的模式是被占用耕地得到补偿的一种有效方式,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二分类因变量的多元化分析方法对此模式在宁波市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模拟了建设用地、耕地和后备资源时空演变的关系,预测了2011年以及未来10a即2021年建设占用耕地和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趋势,发现2021年以后建设用地扩展在南部多丘陵地区有增多的趋势,占用耕地数量相对减少,但后备资源到2021年已无地可补,最后通过分析预测结果,提出了参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探讨贵州省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时,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增耕地、劣质耕地土壤培肥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初步剥离与利用的技术流程与原则。结果表明:贵州特殊的地貌和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宜耕耕地的质和量上呈现出明显在空间错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刚性需求加剧,使得耕地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利用,是除耕地整理和废弃地复垦外一种新的增加耕地方式,是实现贵州省耕地占补平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基尼系数、空间数据探索分析(ESDA)等统计方法,探索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各地类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各地类集聚程度差异较大,呈现出可开垦沿海滩涂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沙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裸地可开垦其他草地的特征.(2)可开垦沿海滩涂主要聚集在东部中纬度沿海地区,可开垦沼泽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偏北部地区,可开垦沙地为西北地区.(3)自然因素奠定了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人口因素对各地类集聚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因素属于辅助因素,但对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影响效力正在突显.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尼系数和ESDA中的趋势分析等方法从地统计的视角揭示并量化了耕地后备资源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解译耕地后备资源的集聚效应、制定开发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数据,借助空间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系数等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由南向北依次递增,整体分布不均匀,呈现出苏北苏南苏中的趋势,内陆滩涂为省内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且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于沿海沿湖及古黄河故道沿岸地区.(2)境内各地类空间集聚性强,各县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化程度高,70%左右的县域为单一地类组合类型,利用结构相对单一.(3)江苏省未来开发应以滩涂资源为主,并辅之异地占补,从而实现省内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和组合系数等方法相辅相成,揭示并量化了各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地类集聚程度及分布特征,可为挖掘后备资源分布特征、解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效应、制定开发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该文综合生态、自然、区位等多方面因素,将限制性因子法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周至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级,结果表明:周至县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北部的渭河平原,共830.46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3.39%,宜耕比例较小且大多为中低度适宜。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周至县宜耕后备资源难以满足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周至县未来发展应逐步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形成内涵挖潜为主,外延发展为辅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对镇巴县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镇巴县林地和耕地占绝对优势;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及交通用地稳步增加为显著特征,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村庄,增加了123.56 hm~2,变化率最大的是建制镇,每年增长2.30%;(2)拆旧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镇巴县可拆旧区潜力较大。适宜拆旧区6 826.75 hm~2,约占镇巴县总面积的2.02%;较适宜拆旧区129 413.75 hm~2,占比38.26%,拆旧潜力较大。镇巴县适宜拆旧区和不适宜拆旧区空间上呈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开展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间配置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十分突出.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和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因素,采用AHP方法测算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建设用地优先度.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武汉市市辖区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远高于其它区域;(2)造成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空间差异的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表现不同,经济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原因主要是建设用地投入和产出较高,而欠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3)由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各地级市所在区域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9.
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防止占优补劣,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试行工作.试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各省(区、市)折算基础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折算技术体系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规范意见,研究和总结折算的操作方法和实行折算后耕地占补平衡有关工作,为全面推行折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建省区域内耕地质量分等成果为基础,利用面积加权和空间分析两种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省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内无劣等地分布,耕地平均等高于全国平均等;全省耕地等别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结合福建省耕地保护网络化监管试点项目耕地保护评价结果发现,分布在中区和差区的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且中、差区的优等地面积占全省优等地面积的75%.福建省耕地等别总体偏高,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异性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耕地等别存在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摸清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科学、合理、有序开展区域土地开发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述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主要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极限条件法与指数和法相结合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以安义县为研究区域,确立了安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行了安义县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及适宜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安义县耕地后备资源中宜耕面积1 035.87 hm~2,总体分布零散,在黄洲镇、东阳镇和石鼻镇相对较集中,类型以其他草地为主;宜耕土地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面积分别为493.41、303.43、239.03 hm~2,质量总体较高.极限条件法与指数和法相结合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既综合考虑了多因素的影响,又兼顾了限制性因素的作用,用于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及质量时简单且适用.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学》2017,(5):735-741
以河南省内黄县为例,基于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进行宜耕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利用极限条件分级法划分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难易程度等级,对内黄县宜耕后备资源进行数量类型结构特征分析,并运用核密度指数法对内黄县宜耕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内黄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量为3 052.43 hm~2,开发难度程度等级评价为易耕、较易耕和难耕3个等级的面积分别为2 717.65,96.88和237.90 hm~2,沙地和内陆滩涂是构成其数量结构的最主要来源.优先开发类后备资源图斑的空间分布"热区"大致呈"问号"形状分布,其他区域表现为空间分布局部集中.较长时间内适于储备的后备资源图斑的空间分布"热区"大致呈"中北部片区"和"东南部片区"两个区片集中.并结合相对面积数量因素在各乡镇的分布特点,指出了内黄县宜耕后备资源未来开发整治区域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方晓华 《科技信息》2011,(7):375-375
建设用地复垦是实现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开展建设用地复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结合目前龙游县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实际,就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复垦工作中若干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提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现状为基础数据,利用地理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地理空间、生态空间和社会经济空间布局对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空缺分析,旨在为湖南省自然保护区中远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在行政地理区划空间上分布不平衡,湘西、岳阳和永州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到全省总数的37.74%,娄底市西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空缺,湘潭市存在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空缺;2)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功能区划空间上分布不平衡,东北部生物多样性保育亚区内自然保护区较为集中,数量占全省总数的16.04%,涟-邵盆地丘陵退化矿区植被恢复亚区部分区域可建设为保护要求更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中部水土保持与生态休闲亚区的东南部和北部存在保护空缺;3)相关性分析表明,自然保护区建设数量与国土面积有一定的关系(r=0.61),而暂未受到GDP总值的影响(r=-0.35),结合国土面积、森林和湿地资源分布情况,湖南省南部地区还有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冗余和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耕地保护工作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工作的核心之一。国务院从严格土地管理的要求出发,对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其用地规模,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快速地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权属等基本情况,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统计、分析、发布等提供快捷方便的计算机信息化平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本文以韶关市为例,对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崔国厂 《科技资讯》2006,(18):183-183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中心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区南北纵距26.5公里,东西横距67.5公里,总面积为1156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人。全区土地资源呈“一少一多”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耕地总量少,质量差。全区耕地总面积29588.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0%,人均耕地只有0.12公顷,而且中低产田面积占了耕地总量的55.5%,土地利用率比较低。二是耕地后备资源多,仅宜农土地面积就达155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很大。近几年来,我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大了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建立耕地储备机制,切实做好了补充耕地项目得具体落实,确保了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先补后占。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农民利益。并且为今后城市非农业建设的用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河南省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多个计量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多样化、集中化、组合类型、区位意义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模型来进行计算,得出相应数据,再用ArcGIS软件对数据做进一步处理,最后对河南省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分析.通过分析河南省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呈现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集中化程度与多样化相反,受地形影响,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2)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耕地是河南省土地中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3)从土地组合类型分析结果来看,河南省土地的组合类型仅为4种: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整体功能较差.4)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在全省多数地区具有区位意义,但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制约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陕西省旬阳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理论潜力,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因素构建修正指标体系,利用修正系数计算耕地潜力和当前可开发潜力,继而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结果表明:旬阳县土地整理理论潜力总计225.414hm~2;各乡镇耕地潜力修正系数为0.267~0.810,耕地潜力总计124.168hm~2;可开发潜力修正系数为0.305~0.810,可开发潜力总计73.896hm~2。对整理潜力进行分区,其中一级潜力区有4个,可开发潜力40.988hm~2;二级潜力区有4个,可开发潜力15.49hm~2;其余镇属于三级潜力区,可开发潜力17.419hm~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潜力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次之。  相似文献   

20.
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例,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脱钩模型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用地与城镇人口规模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变化时空差异显著,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集中分布于济南、滨州、青岛和临沂等市,城镇人口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趋于黄河沿岸与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明显的趋同趋势.(3)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的脱钩关系存在强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链接及弱扩张脱钩4种情形,强脱钩状态的县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扩张链接状态的县区向东部丘陵地区转移.(4)2000-2018年人地关系欠合理区范围有所收缩,合理区与不合理区范围均有所扩张,其中人地关系合理的县区呈现向东部、南部扩张的态势,不合理的县区向北部沿海地区及东部丘陵转移.人减地增的建设用地供给和人口需求的空间错配是造成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