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一种壁虱科的小寄生虫,它是急性传染病回归热的传染媒介.它寄生在鸟儿身上,但并不都吸吮鸟血,其中有一部分则叮在同伴身上吸吮其体液.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共食.有时这种共食现象如同串珠一般地连下去,即第二个吸第一个体液,第三个吸第二个体液,以此类推……奇怪的是,当它们的体液被同伴们吸取时,都毫无反应,处之泰然.而那"共食链条"上的每颗"珠子",也心安理得地吸吮同伴的体液,即使已经大腹便便,肚满肠肥,它们那张贪婪的嘴巴也不肯离开亲友们的躯体,直到它们死去.这种共食现象说来好笑.  相似文献   

2.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日前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腿短的女人与她们的同伴相比更容易患糖尿病。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对美国白种女人来说,大腿长度平均每比同伴短1cm,其患糖尿病的概率就增加19%。研究结果表明,短腿女性更容易出现胰岛素缺失,作为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的缺失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主持这项研究的阿佐雄教授指出,他们在具有不同种族背景的男性和女性身上都发现了大腿长度与糖尿病发病率所呈现的这种反比关系,但当研究人员把其他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后,才发现这种关系在美国白…  相似文献   

3.
正阿什利·道森认为,当代的物种大灭绝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以下是他所著的《灭绝:极端的历史》一书的摘录,在这个章节中,道森简要描述了历史上严重破坏生态的帝国。"吉尔伽美什听到同伴的呼唤,他一手握着斧子,一手从腰中拔出了剑,一剑砍在森林魔怪芬巴巴的脖子上,同伴恩奇都砍了第二下。他的第三下砍掉了芬巴巴脑袋。一场混战之后,森林的守卫者倒下了,它的声音曾经令荷尔蒙和黎巴嫩的人们都颤抖。芬巴巴被打倒时,森林里的雪松  相似文献   

4.
石秀凡 《科学通报》1986,31(5):376-376
当前用于确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本的可靠的方法是X射线晶体衍射,但它并不能肯定大分子的全部结构。例如对胰岛素B链的第4个残基谷氨酰胺和第22个残基精氨酸国外报道都有取两种构象的可能。我国X射线晶体衍射的结果认为B22确有这种可能性,而B4的第二种构象的电子密度很可能代表水分子。我们采用Levitt的经验势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文轩 《科学之友》2007,(9A):48-49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以乌的立场说明若在时间上避开自己的同伴,就能找到更多的食物。然而换个角度,对虫儿来说,如果它也偷偷躲开同伴的抢食,提早出来找食物,试想在一片沉睡的大地中,突然有一只虫在移动、在咬食,那就很容易被眼尖的鸟儿发现而成为早起鸟儿的早餐。这个俗语的励志功能,  相似文献   

6.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会走路的化学凝胶,它走起路来有点像毛毛虫,而且还会变色。它不需要通电,而是利用身上的聚合物随着身边化学物质改变体积大小的特性(也就是所谓的B-Z震荡反应),自行移动的。研究人员希望未来能将这种具有自我组织功能的化学物质运用在机器人身上,以省去机器人身上的额外线路和外部操控装置。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以鸟的立场说明若在时间上避开自己的同伴,就能找到更多的食物。然而换个角度,对虫儿来说,如果它也偷偷躲开同伴的抢食,提早出来找食物,试想在一片沉睡的大地中,突然有一只虫在移动、在咬食,那就很容易被眼尖的鸟儿发现而成为早起鸟儿的早餐。这个俗语的励志功能,是基于一种深刻的自然观察。然而这个生物猎食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在它的背后画上标记。"成年雄蚁并非亲力亲为来猎杀它们年轻的竞争者,而是把体液涂抹在目标的身上,把屠杀这些活靶子的工作留给工蚁去完成。大多数蚂蚁都是从其他蚁群寻觅配偶,但心结蚁属(Cardiocondyla)的蚂蚁却是在自家的巢内交配。它们的雄性通过在家中彼此竞争,来得到繁衍的机会。所以,雄蚁在年轻的对手  相似文献   

9.
也许我们都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高矮、大小的个体?通常我们都喜欢个子长得高一点,我们都认为“大的就是好的”。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些事实吧。 因小而幸存 一个13个月大的女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遗失了,身上仅有尿片包裹。待有人发现时,她的心跳已经停止,脚趾和嘴唇已被冻僵,经过几小时的抢救她终于脱险。一个2岁大的男孩在冰冻的水中漂流了半个小时,找到时心跳和呼吸均已停止,但经过抢救还是活过来了。类似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成人身上会结果怎样呢?恐怕就…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球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不少生物学家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大约有3个物种灭绝。然而,生物学家发现,这种灭绝现象也有例外,有些在几十年前已经宣告灭绝的物种在野外又被人们重新发现了。生命的顽强有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失而复现的动物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有许多生物都有共生现象,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水中。在非洲草原,有一种犀牛鸟,专门在犀牛身上啄食寄生虫以获得食物,有危险情况时,它同时能给犀牛报警,它们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共生的互利关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中有许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  相似文献   

12.
百问百答     
《知识就是力量》2014,(3):96-96,F0003
正为什么树懒总是"懒懒"的?树懒,可以称为地球上行动最慢的哺乳动物了。这种栖息在树上的动物,因其一天行进不超过38米而闻名。也因此,人们直接将"懒惰"的"懒"字用在了它的身上。然而,树懒懒惰的天性能令它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的资源。因为树懒是食草动物,它们很少有能量用来快速行进。树懒原产于美洲,在热带雨林里,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偎依或悬挂在树枝上。号角树有个"树懒树"的昵称,就是因为人们觉  相似文献   

13.
杨芳 《科学之友》2007,(9A):28-28
里根、提线木偶、蔓花生和氨基酸L-丙氨酸——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左撇子。不要以为有手才能称为“左撇子”,以蔓花生为例,和其他众多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豆类植物不同,它是顺时针盘旋的,在植物学中,这种现象叫作左旋缠绕茎。大多数提线木偶也习惯用左手,因为它们被幕后人的右手操纵。  相似文献   

14.
磁性微生物     
我们已经知道许多动物具有在自己身体中合成或累积磁铁(Fe_3O_4)的能力。例如,在那些能“感觉”到地球的磁场的鸽子和海豚身上便发现有这种铁磁物质。在蜜蜂身上也发现有它。美国纽汉普希尔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勃列依克摩尔在海底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15.
将来,人类要寻找第二个、第三个"地球"……需要成倍地延长人的寿命,需要让宇航员长生不老(并非永生不死)才够到达(较差的方法是在飞船上冬眠、生育)太阳系外较远的行星.可是都知道:"世界上从未有过长生不老的生物个体--绝对不可能有,因为长生不老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它和永动机一样,两者都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最近在小鼠身上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母体基因在后代大脑智力发展方面起主要作用。而父体基因则主要影响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功能。这项实验目前还仅仅局限于老鼠,假如这项惊人的发现同时也适用于人类.那么恐怕所有遗传方面的教科书都得重新改写.而且在广泛流行多年的郎才女貌的说法后面屯得画上一个问号了。科学家早就知道基因是成双成对的,每对基因~个来自母体.一个来自父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对当中的两个基因看起来都一模一样,都是活跃的,但是有一种基因的情况特殊,这种基因称为印记基因。印记基因携带一个生物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7.
遗传学知识告诉我们,生物的遗传物质集中在细胞的染色体中,只要有一颗完整的细胞核,从理论上来说,由它作为起点,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体并非是不可想象的事。一部著名的美国科幻影片名叫《侏罗纪公园》,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的淋漓发挥。影片描写了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的一只蚊子,当它吸足恐龙血液后,稀里糊涂地闯到松树脂上,不幸被松树脂所包围。以后树脂变成了琥珀,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这块琥珀被送到科学家的案头。由于特殊的保存条件,使得蚊子栩栩如生,一切都完整无损。于是科学家从蚊子身上提取了恐龙的血细胞,并把它移植到鳄鱼卵中(因为它们都属爬行动物),在高科技辅导下,终究孕育出了一条活恐龙……当然,这里的描写纯属虚构,客观上还没有类似的先例。但是如果你把它视作彻头彻尾的无稽之谈,不屑一顾。那又有点失之过偏了。因为至少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可能性并非等于零。关键在于是  相似文献   

18.
大海里生活着一种墨鱼,它肚子里有一个墨囊,一旦碰到可疑现象,就放出墨汁来掩藏自己的身体,它想不到的是,这种防身的办法正好给捕捉它的渔民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9.
许梅 《自然杂志》2004,26(4):193-193
我们看到的很多植物 (比如 :向日葵的花瓣和仙人球的芒刺 )所呈现出的螺线状生长图案都准确地服从斐波那契 (Fibonacci)数列 1,1,2 ,3,5 ,8,13,2 1,… ,(第一、第二位都是 1,从第三位开始 ,后一项等于前二项之和 ) .以仙人球为例 ,从球顶中心的芒刺开始 ,画螺线 ,将每一根芒刺与跟它最接近的芒刺连接起来 ,便可得到 3组分别含有 3,5 ,8根芒刺的“螺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直是一个谜 .如今 ,这个问题已得以解决 :因为这种图案能使生长的植物的机械应力最节省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PatrickShipman猜测这种仙人球芒刺的排列形…  相似文献   

20.
佯谬消失     
什么东西都不能从黑洞里逃脱。可是斯蒂芬·霍金出色地证明:黑洞并非真正是黑的,相反,它们因热而发光。那末这种热能怎么可能从那条单向通道里往外流源呢?答案全然同它所解释的现象一样奇特:黑洞辐射的热量不是用从黑洞流出来的通常能量来偿付,而是由流入黑洞的负能量来补偿。这难道是个数学花招?不对。负能量是确实存在的。问题在于:相当大的负能量的生成和利用会损害一些最神圣的自然法则,比如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梦想制造众动机或作逆时间旅行这些反常的非自然情景是容易的。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些都是吓人的观念。但是大自然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