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组织病理观察,分析青少年喉乳头瘤的临床行为特征。方法:追踪病史,复习10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和4例尖锐湿疣的临床和组织病理所见。结果:喉乳头状瘤和尖锐湿疣均为乳头状增生,镜下均以上皮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棘细胞增生增厚,有异型性。喉乳头瘤可见凹空细胞(Koilocyte)呈单个或小灶或片状分布,并多分布于棘层。而形态与喉乳头瘤凹空细胞基本一致的尖锐湿疣的凹空细胞可达基底层甚至全层。结论:结合临床行为,发现喉乳头状瘤标本有凹空细胞的病儿父母多有性病史,且多次复发,病历的标本中多见这一改变  相似文献   

2.
杨明  张萍 《黑河科技》1995,(4):43-44
近年来随着其它性传播疾病的增多,尖锐湿疣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临床上所见的外阴赘生物并非全为尖锐温疣,我们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做尖锐湿疣和乳头状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材料方法1、1991年──1994年在我院妇科门诊病入中发现外阴或阴边有粟粒状或息肉状赘生物而取活体组织检查者共32例,尖锐温疣18例,乳头状瘤5例,息肉9例。2、活检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各浓度酒清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尖锐温疣与乳头状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从以上形态学指标观查中,诊断尖锐湿疣有4点尤为重要,乳头状结构是基本病变,角化不良、棘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3.
鸦胆子油乳剂对小儿喉乳头状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剂在体外对喉乳头状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鸦胆子油乳剂加入体外培养的喉乳头状瘤细胞中,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喉乳头状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鸦胆子油乳剂对喉乳头状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结论:鸦胆子油乳剂对喉乳头状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小儿喉乳头状瘤术后应用鸦胆子促进康复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已婚,农民。后背右肩胛骨内下方见散在绿豆大小赘生物,经仔细观察发现后背右肩胛骨内侧赘生物呈暗红色疣状突起,部分呈鸡冠状,有分泌物及异味。检查外生殖器及肛门未见异常。活检结果:上皮呈乳头瘤状增生,角化不全,颗粒层增生肥厚、棘层细胞和基底细胞均有增生。可见细胞空泡化,灶性分布,核大,部分核有异型,有皱缩,真皮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原位杂交结果:HPV6/11型阳性,符合尖锐湿疣。追问病史,患者家住在农村,因天气炎热,患者经常光脊梁背一4岁孙子,后让患者的孙子及儿子来院检查,发现两者外生…  相似文献   

5.
非哺乳期单纯乳头溢液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单纯乳头溢液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49例非哺乳期单纯乳头溢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导管内乳头状瘤26例,乳腺癌5例,乳腺囊性增生病10例,导管扩张症5例,乳腺囊性增生病伴导管扩张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结论对单纯乳头溢液患者应采取联合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率。最后诊断必须依赖手术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单纯乳头溢液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49例非哺乳期单纯乳头溢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导管内乳头状瘤26例,乳腺癌5例,乳腺囊性增生病10例,导管扩张症5例,乳腺囊性增生病伴导管扩张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结论 对单纯乳头溢液患者应采取联合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率.最后诊断必须依赖手术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例,共78例,根据最终石蜡病理结果分为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分别对其首发症状、合并疾病、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1)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周围型乳头状瘤的首发症状在构成比上有显著性差异,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以乳头血性溢液或乳晕旁结节多见,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不明显,常因体检发现而就诊(P0.05);(2)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单独发病,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与纤维腺瘤、腺病、不典型增生等病变合存在(P0.05);(3)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手术区段切除为主,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超声引导下微创切除为主,两者间手术方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超声及钼靶检查对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均无明显特异性,术中冰冻对诊断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性优于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往往需石蜡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相关检查明确.结论:(1)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以乳头溢液或乳晕旁结节为首发症状,且常独立存在,区段切除是其常见手术方式;(2)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不明显,常因超声提示乳房肿物而就诊,且常与乳腺囊肿病、纤维腺瘤及不典型增生等合并存在,目前常采用超声引导下微创切除,术后复发率低.(3)超声及钼靶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率较低,乳管镜检查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iffuse sclerosing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DS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DSVPTC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特点与鉴别诊断。结果 2例DSVPTC均为女性,肿瘤弥漫累及双侧甲状腺组织且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镜下具有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性细胞核特征及广泛的鳞状上皮化生、丰富的沙砾体、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等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瘤细胞TG、TTF、CK5/6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5%。结论DSVPTC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罕见亚型,缺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学特征者,应与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鉴别。通过广泛取材,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可确诊。  相似文献   

9.
应用核酸杂交技术结合组织病理学的光镜和电镜观察、检测80例子宫颈癌、42例正常宫颈组织、33例宫颈非典型增生组织和10例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的HPVs基因组相关序列。结果表明:(1)42例正常宫颈组织DNA无一例检出HPV,而在宫颈癌组织、宫颈非典型增生组织和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HPV检出率分别达43.75%、45.45%和80%;(2)宫颈癌组织中阳性35例,阳性率为43.75%;HPV型别分布主要为HPV16型(18例,51.43%)和HPVR型(8例,22.86%);(3)18例HPV16型和3例HPV11/6型均为鳞癌,8例HPVR型中有6例也为鳞癌。HPV16型的18例中有12例为低分化癌,HPVR型的8例中有5例也为低分化癌;(4)不同型别HPV感染的宫颈癌组织,其病理形态学特征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广西地区相当部分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其感染的宫颈癌组织具有一定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与预后,对11例乳头状肾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与TNM分期,并随访患者。结果发现:11例乳头状肾癌镜下以乳头状、乳头-管状结构为主,45.4%(5/11)为1型乳头状肾癌,乳头表面被覆小细胞,胞质稀少,单层排列;54.5%(6/11)为2型乳头状肾癌,肿瘤细胞核分级高,胞质嗜酸性,假复层排列。免疫组化,11例乳头状肾癌AMACR、CK、CD10、CD117、Vim、MDM2的表达率分别为100%、72.7%、36.4%、36.4%、36.4%,0%,1型乳头状肾癌CK7的阳性率为100%,2型乳头状肾癌中Topoisomerase IIα为66.6%,P53阳性率为50%。乳头状肾癌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是一类独立的疾病单元,AMACR、CK7、TopIIα表达有助于乳头状肾癌及亚型的诊断,CK7、TopIIα与P53的表达可能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后的病理诊断,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依据.方法:对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74例,腺鳞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2例,鳞癌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上皮异型增生,腺体失去正常结构、极性消失,胞核不规则、变大、变圆、核仁较突出、染色质粗糙,呈空泡状,增生的腺体呈不规则腺管状、筛孔状和乳头状,部分呈实性片块状排列,纤维组织、肉芽组织代替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伴有炎性细胞的反应,子宫内膜样腺癌多数仅浸润至浅肌层,大多数不发生转移.结论:子宫内膜癌大多数是子宫内膜腺癌,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对于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患者,主张子宫内膜刮宫活检,以防漏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对8例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腺鳞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并透明细胞癌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体失去极性,细胞核变大、变圆、核仁突出,染色质粗或呈空泡状.同时子宫内膜间质消失,代之为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常有炎性反应.子宫内膜样腺癌多数仅累及浅肌层。皆无转移.1例子宫内膜腺鳞癌呈双侧卵巢转移;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40岁以下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多数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应注意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李某,女,28岁,桦甸市人。外阴赘生物半月来,在当地曾确认为“尖锐湿疣,”经外涂药无效,于98年4月20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一般状态好,其它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颈、躯干及四肢无皮疹双手掌,足底有散在钱币大小脱屑性皮损,基底色暗红。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左侧大阴唇处有5~6个豆粒大小赘生物,表面不平,呈菜花状。仔细问其病史发现,三个月前外阴处曾破溃过,后来自愈。有不洁性交史。辅助检查:取血RPR检测为阳性,1:64;赘生物取病理镜下见表皮角化不全,棘细胞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  相似文献   

14.
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细胞核形态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图像分析法用于鉴别尖显疣与假性湿疣的可能性。方法: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空泡细胞核和基底细胞核的形态特征。结果:240例疣状病变,经HPV DNA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其中146例阳性,阳性率61%。选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各20例的HE染色切片,用图像分析仪测定上皮浅层的空泡细胞核和基底细胞核的七项形态参数,经统计学分析,证实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并得出了尖锐湿关心生凹空细胞的定量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6例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小汗腺汗孔瘤常发生在肢端,临床表现多样,易于误诊,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缺乏胞浆的立方细胞增生,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界限清楚.结论:发生在肢端红色或疣状结节,病史较长,临床如怀疑汗孔瘤诊断时,采取手术切除及病理活检的方式是最好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6.
女性尖锐湿疣是性传播疾病之一,病原体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及时诊断并及时得到治疗,可尽快消除病人痛苦,对控制性疾病的继续传播极为重要。我院采取BPM红外光疗仪加中药外洗治疗尖锐湿疣55例,疗效显著,现将方法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997年6月至1998年12月,妇产科门诊病例。尖锐湿疣的诊断参照卫生部1991年制订的《性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为依据。55例患者均通过病理切片、阴道镜的铺助诊断而确诊为尖锐湿疣。发病年龄:最小15岁,最大67岁,发病高发年龄为24~39岁,未婚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平均年龄分布在22.8~47.5岁间,以阴囊内肿块、部分伴有阴囊隐痛或下坠为主要症状.大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多在0.5~5cm之间,界清,无包膜.镜下见瘤细胞呈立方、低柱状,也可呈扁平状,瘤细胞AEI/AE3、Vimentin、EMA(+).结论: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为问皮起源,免疫组化结果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尖锐湿疣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类型和分布.方法收集临床病理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疣体142例,采用DNA扩增技术检测疣体HPV基因类型.结果在142例标本中,127例(89.3%)基因型为HPV6/11和12例(8.5%)为HPV16/18.结论本地区尖锐湿疣患者感染低危型HPV6和HPV11型为主,少数为高危型HPV16和HPV18型.  相似文献   

19.
内胚窦瘤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多源性胚胎细胞,常发生于卵巢、睾丸。本文共收集4例卵巢内胚窦瘤,并就其病理特征和临床治疗方面进行讨论。其病理组织形态包括5种基本结构特征,(1)疏松的空网状结构;(2)实体结构;(3)特征性的血管周围结构;(4)多囊性的卵黄结构;(5)透明小体结构。好发于幼女和青年妇女,平均年龄16.5~19岁,死亡率极高,手术治疗配合化疗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与组织病理相关情况,方法:46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行超声检查,判断其病理情况,然后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并与超声判断对比,结果:部分肝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与其组织病理情况有关,结论:较大的肝癌,转移癌,肝脓肿,毛细血管瘤等可根据超声持征判断其良恶性,较小的肝癌与增生结节仅凭超声特征较难分辨,需穿刺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