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对静电纺纱的加捻机理和加捻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测得了加捻管的机械加捻撩效率,从而得出了影响纱线捻度和加捻效率的主要因素。并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成纱捻度与加捻效率的回归方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所得结论是:在自由端须条上的假捻是影响加捻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机械滑溜相对来说比较小。影响纱线捻度和加捻效率的主要工艺参数是加捻管的转速和引纱速度。这两速度越高,总的加捻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加捻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拉伸性能进行了①定长加捻后拉伸;②定张力加捻后拉伸和③定长加捻后再退捻随后拉伸等三方面的测试.结果表明,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强度及断裂伸长随捻度的增加而下降.对纤维断裂端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加捻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断裂形态照片显示了纤维沿轴向分裂为微纤的现象,证明了微纤间横向联系的薄弱.加捻作用更削弱了这种联系,从而使纤维强度下降.本文对芳纶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摩擦纺纱加捻元件表面径向跳动对纺纱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验的结果表明,加捻元件表面径向跳动将导致加捻纱条附加惯性力增加及加捻区负压的变化,直接影响纺纱稳定性和成纱捻度的分布均匀性。因此为保证纺纱质量,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应对加捻元件的表面径向跳动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4.
在前文即第一部分中已推导了动态加捻的基本方程和捻度的波动方程,并讨论了它们的动力学特征。在这一部分中则将利用上述基本方程和结论,分析一些典型理想加捻过程,包括加捻的过渡过程以及传统纺纱和自由端纺纱的稳态加捻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转杯纱结构和测试转杯纱捻度的几种退捻加捻法测试原理的分析,得出了一次退捻加捻法(GB 2543-81)、二重法和三倍退捻加捻法测试棉转杯纱捻度测试结果之间大小的一般规律.在上述三种退捻加捻法中,三倍退捻加捻法测试转杯纱捻度的测试结果最大,其次是二重法和一次退捻加捻法.  相似文献   

6.
选用了不同号数、不同设计捻度的棉转杯纱12种,分别采用一次退捻加捻法、二次退捻加捻法、三倍退捻加捻法、二重法测试棉转杯纱的捻度。从棉转杯纱捻度测试结果可看出,相对于设计捻度,三倍退捻加捻法的测试误差最小,其次是二次退捻加捻法和二重法,一次退捻加捻法的测试误差最大。  相似文献   

7.
在静电纺纱过程中,加捻须条由于受到各种力的作用,会形成小形气圈。该气圈形态与加捻过程中纺纱张力的大小有密切关系。静电纺纱加捻过程中的气圈有两部分,在加捻管内称之为“约束气圈”,而出了加捻管以后则称为“自由气圈”。对气圈形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静电纺纱加捻过程的认识。本文从力学分析出发,通过对加捻过程中纱线微段上所受到的各种作用力数量级的比较,分别建立了描述以上两种气圈形态的微分方程组,并应用龙格-库塔法进行了求解。在数值求解的基础上,对各工艺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还采用高速摄影的方法对实际纺纱过程中的自由气圈形态和模拟的约束气圈形态分别进行了拍摄。结果表明,两种气圈形态与理论分析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种利用气流进行加捻的锥形涡流场纺纱加捻器,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喷射气流经喷孔后在加捻器内形成的三维旋转涡流场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涡流腔内气流的切向速度分量分布符合旋转气流理论;加捻器内部静压呈U形分布规律.通过观察所纺纱线外观可以发现,涡流场的气流对纱体具有一定的加捻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棉纺翼锭加捻过程中的加捻点、加捻区、纱条真捻的获得及捻度的变化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证实该加捻过程唯一的真实加捡点为锭翼侧孔.锭翼顶孔不仅有捻陷与假捻作用,而且有阻捻作用.使用假捻器时,对纺纱段纱条的增捻效应是假捻及阻捻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速显微摄像系统对环锭细纱机的加捻三角区进行在线动态观察对比研究了加入芯丝前后环锭纺和环锭包芯纺加捻三角区的形态变化和纤维转移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芯丝后,环锭包芯纺加捻三角区长度和宽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缩小,对称性大大降低;此外,在环锭纺和环锭包芯纺加捻三角区的上部区域,纤维转移现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The twists of twelve kinds of the cotton OE yarns in different machine twists and different yarn linear density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one time back twisting and twisting method, triple twisting method and double twisting metho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s of all the untwisting and retwisting methods has been made by the writers. It i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concluded that for twelve kinds of the cotton OE yar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ist determined by triple twisting method and machine twist is the lowest and there is measuring method error in determining the twist of OE yarn by all the untwisting and retwist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转杯纺假捻盘对纱线加捻过程影响作用的研究现状,分析和评价了几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说明了假捻盘在转杯纺纱加捻过程中具有假捻、阻捻或捻陷作用的不同观点及其相应的分析方法,并对今后分析假捻盘在转杯纺加捻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用微波对4种不同细度的毛涤粘混纺纱线进行定捻,研究微波快速定捻毛涤粘混纺纱线的可行性及其定捻工艺.分析影响毛涤粘混纺纱线微波定捻效果的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微波定捻工艺:微波功率1000W ,作用时间3min ,回潮率控制在9.2%左右.实验表明,经微波定捻后的纱线较传统蒸纱定捻后的纱线断裂强度有所提高,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纱线的强力不匀率有所下降,纱线的定捻率有所提高,能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动态加捻过程的描速是成纱原理研究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纱线结构和特性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一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纱线质量的途径。在本文第一部分,我们从捻度流概念和纱线微元分析入手,推导动态加捻所遵从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运动学方程描述了纱线回转运动与捻度分布之间的关系,而动力学方程则给出了加捻力矩与纱线捻度以及运动学参数之间的联系。将这两个方程结合起来可以描述捻度波在运动纱线中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环锭细纱机的加捻是用钢领、钢丝圈将须条加捻成纱。由于钢领板上下运动、卷绕直径的变化及气圈形态的波动,使加捻卷绕运动速度不断改变。这种速度的改变实际上又反映了管纱捻度的起伏,从而将使卷绕效果和成品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各主要运动学参数同捻度不匀度之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齿轮的鼓形修整可以大大减小因齿向啮合误差而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但如果鼓形量取得过大,齿面会产生很高的接触应力;如果取得太小别又不足以补偿齿向啮合误差,同样引起载荷集中。鼓形修整量的选择一般是按经验估值。本文讨论了一种通过理论计算来确定鼓形修整量的方法。鼓形齿轮各齿对接触栽荷的分布情况可以看作为一些几何参数相同的半椭球或部分半椭球分布。这些半椭球或部分半椭球分布载荷的总和等于一对齿轮传动时的总栽荷。按这一假定导出了计算最大接触应力的一组公式。考虑存在不同齿向啮合误差的接触应力的计算,将十分有助于选出最适当的鼓形修整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双丝互捻法的加捻力矩进行了研讨,就加热器温度、双丝互捻拈度和超喂率三个工艺参数对双丝互捻的加捻力矩、弹力丝的主要质量指标:紧缩弹性伸长率、弹性恢复率及断裂强度等的影响规律作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50年代末美国 Du Pont 公司提出利用缠绕方法纺纱到现在,喷气纺纱在设备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这种纺纱方法的加捻与成纱机理的研究却是非常少的。本文提出了喷气纺纱过程中假捻区捻度形成的一种机理,可以用来解释单、双喷嘴情况下的捻度分布情况。通过对村田(孪生双喷嘴)及 Du Pont(单喷嘴)纺纱原理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包缠纤维的形成机理。分析表明,由于村田原理喷嘴的安排使第1喷嘴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纱线的自转与气圈回转的方向相反,推后了边缘纤维被纱线夹持的位置,使较多的边缘纤维有可能在纱线中成为有效的包缠纤维。进而阐述了喷气纱的特点:毛羽的单向性、包缠纤维及纱芯捻度的不均匀性、单、双喷嘴成纱条件和成纱质量的区别,主要纺纱参数对纱线强力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