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目前,油田开采时的注水时间变长,导致油田的采出液含有大量的水,进而导致运输技术系统中出现大量的结垢现象,集输系统中这些结垢的产生会对油田中油气的运输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不仅使运输效率降低而且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结垢产生的原因以及结垢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为预防结垢的产生做了可供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层系重组是水驱油藏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技术,不同的层系重组方式对应的开发效果不同,层系重组后的开发指标预测对层系重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层系重组后的开发指标计算方法,采用隐式差分法进行压力求解,采用B-L方程计算饱和度分布。计算中考虑了储层物性参数和地层原油黏度的变化;并以注采井间各小层的渗流阻力和注采压差为权重进行单井各层产量的分配。该方法可以计算任意层系组合下的开发指标,对水驱油藏层系组合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方法测试了川西北气矿邛西区块产出水的离子成分和浓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天然气集输管道结垢预测模型,确定了模型的网络层数、输入向量、输出向量、训练函数、隐含层节点数、各参数的阈值和权重。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以气田水离子浓度、温度、压力、pH值、矿化度和流速作为输入参数的BP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邛西区块天然气集输管道的结垢。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天然气集输管道的腐蚀失效行为,确定集输管线腐蚀形貌特征与产物成分,查明其腐蚀失效特征、腐蚀类型及失效机理。管道失效性分析以试验研究为主要手段,通过表面宏观测量分析管道内壁的腐蚀部位及宏观特征,开展材料力学性能、显微硬度、化学成分、金相分析等试验检测管道材质。对腐蚀穿孔处取样,采用扫描电镜(SME)进行微观形貌分析,结合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腐蚀产物作进一步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管样失效处基体化学成分和材料力学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金相组织正常。管道钢L245在高矿化度水环境下发生CO2腐蚀,形成疏松、多孔且带裂纹的簇状腐蚀产物,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FeCO3和Fe2O4,腐蚀产物膜与金属基体结合强度低,流体介质冲刷发生剥离并加速金属溶解和腐蚀性物质扩散,形成具有自催化的电化学腐蚀。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参数之间相关性不好的样本总体进行评判,作者对因子分析得出的主成分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且引入空白值和标定值的概念,对多层系评判结果的垂向叠加作了探索.给出了下扬子地区苏北溱潼凹陷十四个区带单层系和多层系综合评判结果,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详查阶段拥有的生储盖运圈保等油气地质资料,为开发阶段做好选区综合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考虑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油田开发动态指标预测时,缺少定量化模拟预测方法,油藏工程方法由于多属于机理型模型、单一条件统计规律模型,不适合此类条件下的定量预测。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参数约束控制拟合的开发动态预测方法,输入参数可包括产量、成本、工作量等。由统计理论根据历史信息实现系统指标变化情况的模拟,建立系统的输入输出关联关系,进而外推进行预测。提出的开发动态预测方法反映了实际开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地面集输系统缺乏在线腐蚀监测技术的问题,通过基于多路超声回波特性的实验设计,评价了 4种常用超声测厚设备在不同厚度条件下测量值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优选Rightrax DL2作为主要硬件,配以数据采集、超声发射、超声接收处理等模块设计,研发了多路超声回波在线腐蚀监测系统.在气田集输管线弯头和净化厂再生塔等易腐蚀部...  相似文献   

8.
A 油田在纵向上储层多,且各油层物性相差悬殊、流体性质各异、储量分散。油田在笼统注水或多层合采开
发过程中,势必会受储层非均质影响,逐渐暴露出注入水单层突进、含水上升快、储量动用程度不均、各层采出程度不
等、油藏采收率低等问题。如何提高此类纵向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为手段,根据A 油田均质模型进行了多层合采条件下层间干扰的单因素以及复合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并针对油田实际
非均质模型进行了不同开发方式下储层动用特征、开发效果评价以及开发指标对比,推荐了该油田切实可行的开发技
术方案、提出了指导类似油田开发的技术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增速的不协调导致了城市蔓延现象,为科学合理地统筹引导道路建设,缓解城市蔓延引发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需要对建成区的道路网指标进行精细化管理.以道路网密度为例,考虑道路建设进度和政策实施惯性,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区块化时空数据预测模型Bi-Convlstm2DNet,与之对应地构造基于区块的多源数据融合流程,并以某市为例进行实验.将该市时序的土地覆盖、人口和道路网拓扑结构融合为时空多源数据集,而后在数据集上将本模型同其他经典预测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iConvlstm2DNet在该数据集上得到的准确率为91.5%,较支持向量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模型的准确率平均提升了8.0%,是一种分区块预测建成区道路网指标的可靠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J2EE的多层结构应用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J2EE的结构、编程技术 ,阐述了基于标准的J2EE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及各关键程序的代码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认为集输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由点集 (油井、计量站、转油站、脱水站 )和边集 (子站和母站间管线 )构成的树状网络 .原油集输网络系统优化的任务就是在给定油井位置 ,油产量的情况下 ,优选各种站的位置、个数、管辖范围和规模 ,以解决站的平面布局问题 .其约束条件是流量压力平衡和温度压力等满足工艺条件 ,目标是投资与运行费之和最小 .建立了优选站位置的数学模型 ,阐述了求解这个复杂的选址问题的一个启发式算法 ,讨论了优选管径和站内设备问题 ,给出了软件编制的部分框图和利用软件进行网络优化的实际算例 .该软件可以辅助地面系统规划人员进行优选管 -站的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油品含水率测量存在的油污的问题,设计了6电极电容传感器阵列,以此来解决单个或少量传感器探头易被油污污染,严重影响决策判断的问题.针对电路中漏电流问题进行了电路的改进,采用D触发器来控制两个互补时序的开关,比单纯用非门的方法能减少大概几十纳秒的电荷泄漏时间,能较好的改善漏电流的问题.设计了基于PC机WINDOWS操作系统的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试验证明所设计的传感器阵列与数据采集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的简单液体层次分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青鹏  杨辉华 《科技资讯》2013,(12):84-85
含硫天然气在集输过程中较不含硫天然气更易出现水合物,水合物的出现将严重影响天然气正常集输,因此水合物形成条件是集输系统方案设计及工艺参数确定的基础信息。本文针对元坝酸性气藏气样组份,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气质组分下的水合物形成条件实验,定量化的确定了元坝的水合物形成温度和压力,测定了不同甲醇加量下水合物形成条件变化情况,掌握了元坝酸性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规律,将为元坝气田酸性集输管网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信息和控制技术应用于交通系统中,以提高其运行效率.在简述智能交通系统的引入和定义的基础上,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 (ITS)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分析了国外 ITS发展的时代背景 ,介绍了美国 ITS的基本内容和国外部分最新的车载智能技术 ,分析了中国 ITS发展的基础、迫切性和机遇  相似文献   

16.
开发了利用PC机对乙酸乙酯皂化反应进行多路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验系统,具体介绍了硬件的构成、软件的实现和抗干扰的处理.经实验验证,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障水合物浆液在管路中安全流动,开展了CO2水合物生成及堵塞实验,探究纯水体系下CO2水合物生成到堵塞管路的形态变化以及系统压力、泵速等因素对水合物浆液流动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纯水体系下,管道中水合物呈浆状和泥状两种形态,且CO2水合物从生成到堵塞管路时间较短。(2)实验过程中,临界泵速为35 Hz;当泵速大于35 Hz时,水合物在管输过程中不会发生堵塞现象;当泵速小于35 Hz时,在系统压力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泵速的增加,水合物发生堵塞的时间延长。(3)同一泵速条件下,随着系统压力升高,水合物发生堵塞时间缩短;且系统压力为3.4 MPa时,水合物发生堵塞的时间为2 100 s;系统压力为2.4 MPa时,水合物发生堵塞的时间为6 225 s。  相似文献   

18.
滑橇输送系统的改进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滑橇输送系统中链式滑橇系统的改进项目和方法,并对链式输送机与带式输送机的比较及应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以辽河油田地面集输含水稠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波对原油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设计并建立了地面稠油管线微波加热集输室内实验装置。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微波对特定稠油的加热降黏及脱水效果,优选出微波的加热频率及加热功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加热集输的方法相比具有加热速度快,节能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以室温离子液体——四氟硼酸正丁基吡啶(BPBF4)为溶剂,在293.15K-343.15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浓度为0.07170mol/kg的FeCl3的伏安曲线,确定了Fe^3+的还原是扩散控制的单电子转移可逆过程,用计时电流法估算了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Fe^3+的扩散系数D,进而求得了它在不同浓度下的扩散活化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