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大量的岩心观察、钻测井资料、野外剖面观测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事件沉积及与致密油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地震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和重力流沉积4种典型的事件沉积现象,对各个事件沉积的共生组合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4种典型的组合关系,其中深水重力流沉积中的多期砂质碎屑流及多期浊积岩的垂向叠置最为常见,地震、火山诱发浊流沉积形成震浊积岩,并可见油页岩与浊积岩和凝灰岩的组合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在长6—长7期主要发生5.5~6.5级地震;三角洲前缘斜坡至半深湖—深湖区是记录事件沉积的重要区域,其中前缘斜坡坡脚处滑塌砂体的事件沉积记录最为丰富,深湖区是震浊积岩主要发育区域;缺氧事件形成的优质烃源岩是致密油藏的油源,重力流砂体是研究区致密油的重要储集层,同时地震事件及火山事件对储层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造,砂质碎屑流沉积的储集层物性及含油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洋盆收缩末期,受印支运动影响广泛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是湖盆由鼎盛期向衰退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和湖盆发育的重要调整期。为明确深水砂体形成机理,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芯观察及钻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延长组长6深水沉积特征、重力流类型、重力流沉积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渭北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期发育富有机质深水缺氧还原环境细粒沉积物,见灰黑色、灰色、灰白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发育滑塌、泥岩撕裂、砂枕、火焰状构造、重荷模、槽模等沉积构造;发育滑动-滑塌沉积、砂质(泥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3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物,各类型沉积物特征明显,重力流形成过程可分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阶段、滑动-滑塌变形阶段、砂质(泥质)碎屑流形成阶段及浊流形成阶段。研究结果对分析同一盆地或同一时期的深湖-半深湖沉积特征、重力流特征具有指导作用,对目前国际地学界广泛开展的大陆边缘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湖盆底形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具有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是近年来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明确盆地底形的演化规律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主要目的层的砂体堆砌样式、半深湖—深湖区的迁移规律研究,结合盆地大量存在的事件沉积,表明:上三叠统长7期是盆地西南缘秦岭造山最活跃的时期,地震频繁、火山喷发、物源区发生隆升,造山带前缘快速下沉,湖盆中心迅速向西南缘迁移,南陡北缓的不对称湖盆形成。湖盆底形由对称变为不对称、沉积相由曲流河三角洲转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浊积岩、凝灰岩、砂岩脉的形成均与秦岭造山有密切关系。根据湖盆底形的演化规律,认为盆地西南缘的华池—庆城—正宁地区长7段浊积岩砂体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重力流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地震沉积学、沉积构造学等理论,结合测井、岩心观察、野外露头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不同类型重力流特征、沉积模式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地区晚三叠世发育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等4种重力流沉积类型;其中,滑塌砂体发育揉皱变形及微褶皱、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泥岩中有砂岩注入体,砂质碎屑流、浊流砂岩底部见平行层理和小型砂纹层理,浊积岩底部常见槽模、沟模等底模构造。受不同水动力条件及盆地底型的影响,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在平面上分布在坡折带及其附近的不同部位。研究认为,沉积物源供应是盆地南部重力流沉积的物质基础,盆地底型为重力流沉积提供空间条件,构造活动是重力流沉积的触发机制。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模式和主控因素的研究,为盆地其他地区和其他克拉通盆地的重力流沉积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重力流的大量实践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为研究区块,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该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分小层进行描述。将长7油层组三分,精细剖析了长7油层组各小层岩心资料,总结其重力流沉积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类型以砂质碎屑流、似涌浪浊流、准稳态浊流和滑塌沉积为主,各小层略有差异;平面上以"朵体"的形式沿斜坡向研究区中心滑动。利用岩心资料分析了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的发育特征,得出了重力流沉积沿搬运方向以滑塌沉积-浊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渐变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运用古水流、重矿物特征研究、粒度分析、薄片骨架矿物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物源及源区母岩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延长组存在有东北、西南、东南和西部4个方向物源.依据物源方向、沉积环境和岩石学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深水重力流4种沉积体系,即东北方向的富县三角洲、东南方向的庙湾-宜君-黄陵三角洲、西南方向的彬县-长武三角洲,以及正西方向的庆阳-合水三角洲.详细阐述了不同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沉积体系与油气的分布关系,认为油气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其叠合部位,以及深水区的砂质碎屑流和浊积体等能构成岩性圈闭的储集岩体内.沉积物源的研究和沉积体系演化的分析有助于油气勘探的部署.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心观察,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具有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主要包括底面侵蚀构造、丘状交错层理、特征异地煤、滞积层、生物逃逸迹等,是风暴流作用于湖岸线附近的三角洲沉积,是沉积物经再搬运和再沉积的产物。其理想的垂向序列由A-G7段构成,向湖盆中心方向,强能量风暴流形成的滞积层和块状砂岩减少,低-弱能量的丘状交错层理和波状纹层段明显增加。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发育独具特色的开阔浅水湖泊风暴沉积,垂向上表现为多期叠置,平面上表现为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物的全面改造,总体上呈现出“满盆砂”,成为一种新型储集层,可形成大规模分布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深水沉积砂体的成因类型及沉积模式研究具有较大的争议,而且只用一种成因模式去解释深水沉积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的野外剖面的观测及部分岩芯观察,基于沉积学相标志分析,对盆地延长组长7段深水沉积砂体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首先,划分了研究区深水沉积砂体成因类型,包括风暴岩、滑动岩、滑塌岩、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总结了各类型深水沉积体的识别标志;其次,将研究区深水沉积体系划分为水道化的风暴沉积体系和无水道发育的滑移-滑塌沉积体系;风暴沉积体系划分为水道化风暴岩、水道侧缘及风暴浊积岩朵叶体,为风暴侵蚀成因;滑移-滑塌体系可以分为滑动岩、滑塌岩、碎屑流舌状体、远源浊流沉积,为地震、火山或风暴活动触发三角洲前缘坡折带沉积物失稳滑塌形成。综合砂体成因类型和沉积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地研究湖盆深水区沉积物组合及分布规律,为湖盆深水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及测井、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深入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湖泊浊积扇六大类沉积体系.长8期湖盆开始形成,主要发育神木-乌审旗、安塞和正宁-合水等三角洲沉积体系;长7期湖盆进一步扩展,三角洲规模萎缩;长6期湖水大面积退缩,三角洲前缘连片,面积最大,东北三角洲前缘已推进至吴旗-甘泉一线,西南缘推进至华池-庆阳一带;长4 5期以浅湖亚相为主;长3、长2期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长1期湖盆继续萎缩至消亡,局部出现沼泽环境.盆地沉积体系的演化,在纵向上构成了五套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火山物质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从火山物质的沉积地质背景和分布特征人手,通过岩石化学组分分析,系统探讨了火山物质与油气成藏条件之间的关系.认为火山物质主要形成于盆地初始发展和持续拗陷阶段,分布在长7、长6和长4 5油组中,以中酸性安山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玻屑凝灰岩为主,赋存状态有火山岩碎屑颗粒和沉凝灰岩薄层两种方式.盆内延长组火山物质与东缘铜川组火山喷发凝灰岩具有相同的沉积特点,说明物源来自盆地东部吕梁山方向.成岩中,位于湖盆中心长7油组烃源岩之上大范围沉积的火山物质加速了有效烃源岩的形成,火山物质的易溶和蚀变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