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先贤蒋尊簋(1878-1927),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与海宁蒋百里并称“浙江二蒋”。1912年1月,浙江首任都督场寿潜出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总长,他被公举为浙江都督。蒋氏出任浙江都督后,致力于浙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奉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想,在《革命方略》中,孙中山据此原则对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了规划,并规定革命成功后的省级政权称“军政府”,其首领谓“都督”,在完成军法治理任…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台湾人习惯称“老蒋”)、蒋经国(“小蒋”)父子统治台湾达39年之久,谈台湾问题,绕不过这段历史。褒也好,贬也罢,不管人们怎么看“两蒋”,蒋氏父子的印记却已深深地与台湾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1)广西新军的创办;(2)广西新军成立伊始,同盟会革命党人就在新军中发展组织,开展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时期广西的独立,实由广西新军促进;(2)广西新军不能通过武装起义夺取广西政权的原因:新军中同盟会领导人对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缺乏认识;革命党人政治上的短视,没有明确革命目标;领导新军的同盟会广西支部没有建立一个全省性的统一领导机构;广西革命党人缺乏对会党的正确认识,加上广西旧官僚、旧军阀势力的强大,广西独立后的政权终于落于桂系军阀陆荣廷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中央苏区创建后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其特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有力措施,开展全面的反腐败斗争。(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素质,(2)制定政策,严明法纪;(3)统一财政,建立财政制度;(4)加强监察机关的职能,(5)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反腐斗争;(6)开展节省运动,履行节约。  相似文献   

5.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奉蒋不抗日”让东北军大部撤至山海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遭到侵略者的蹂躏。为什么短短的五年后的1936年12月12日他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对此本文从张学良的思想认识方面作简要归纳分析。对蒋介石由愚忠、轻信到怀疑是原因之一。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置身于军阀混战之中,体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余19岁时即参加战争,历年来对于战争不论是其为战胜或失败…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伟大义举。它的和平解决,不仅是时局转变的枢纽,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转折点。国民党在事变发生后,各界虽反应不一,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由于国民党各界的表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才得以迅速和平解决。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举行“兵谏”的目的隽5巨蒋抗日,所以张杨在“兵谏”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蒋介石的安全,“千万不要把委员长打死了,万不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伟大义举。它的和平解决,不仅是时局转变的枢纽,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转折点。国民党在事变发生后,各界虽反应不一,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由于国民党各界的表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才得以迅速和平解决。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举行“兵谏”的目的隽5巨蒋抗日,所以张杨在“兵谏”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蒋介石的安全,“千万不要把委员长打死了,万不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  相似文献   

8.
再论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奉行的不抵抗政策观点不一:一是认为张学良只是忠实地执行了蒋的不抵抗政策;二是认为蒋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人,而张是执行者;三是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包含局部抵抗的总体不抵抗,应对东北沦陷承担责任;四是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的是“不抵抗中之抵抗”。笔者认为在“九·一八”事变的责任问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做出不抵抗政策应当负主要责任,张学良作为执行者,也应当负责任。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认为1936年12月25日,在西安谈判取得一定成果,在南京停战期限的最后一天,在西安内部严重分歧的时刻,在蒋介石下令撤兵的条件下,张学良才当机立断,于当天下午送蒋回京,从而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张学良送蒋回宁的思想早已存在。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的鲁莽之举;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蒋介石答应的条件,防止新内战爆发;张学良送蒋回宁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他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送蒋介石回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是当时的舆论压力和国内的复杂形势。内因既有对蒋介石抱有幻想和忠君爱蒋思想的一面,又有执著的爱国信念所驱使的一面,而爱国思想始终是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蒋士铨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戏曲大家,他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通过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我们既可看出蒋氏身上所具有的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也可看到蒋氏对女性由衷的尊重与赏识,这正体现了作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蒋氏所具有的进步思想,对更深刻地了解蒋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多书籍记载西安事变解决时,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也随同张学良、杨虎城到西安机场送蒋介石回南京,通过近年公布的档案资料和有关回忆,可以证明邵力子到西安机场送蒋回京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08,(8)
钱和生(又名钱午生)职业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现为工艺美术师、蒋蓉大师传承人。从小受紫砂艺术熏陶,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徒工班.师从制壶名家倪顺生、史志鹏老师精心学艺,后专职师从姨妈蒋蓉大师,传承蒋氏紫砂与创作。擅长制作光货、花货、文玩,陶艺功底深厚。制作的紫砂光素圆器有独特的朴实大气;在花货技法上清新自然,集欣赏与实用一体。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并获奖,许多作品被国内外紫砂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5.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2,(19):62-63
国民党政权在美蒋不断的争吵声中在大陆走向彻底失败,美蒋之间围绕着谁"丢失"了中国的争执也达到了高峰。1949年8月,美国政府发表《对华关系白皮书》,被称为是在国民党这口棺材上"敲上最后一颗钉子"。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伟大友谊是一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友谊.周恩来终生思念张学良,为释放张学良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高度评价了张学良的历史功绩.张学良也终生思念周恩来,复出后,多次赞扬周恩来.这一友谊持续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和人格诸方面。政治上,他力促国家统一但走了一些弯路,由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经济上,他注重发展和保护民族工商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对农村经济也给予特别关注,并系统提出了开发建设西北的思想;教育上,他出资办小学、中学和大学,提出了“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人格上,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淡于荣利,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不仅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而且落实在爱国救国的具体行动上;不仅要求别人,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无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轨迹运行的 ,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 ,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 ,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他的统一思想又是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 ,以遵行父愿 ,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尽管他的这种实践的效果与动机出现过某种程度的背离甚至严重背离 ,但他那促使祖国统一的至诚却可质之天日  相似文献   

20.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举行五届一次会议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五届编辑委员会于5月15日在石油大学(华东)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到会委员有18名,其中石油大学(北京)7名,会议由编委副主任刘希圣主持,石油大学总校办公室主任蒋南华同志参加了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