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一种诗意载体、精神境界和审美风格之西部具有丰富的现代诗学内涵,体现出撼人心魄的诗性之美。其诗性之美乃在其诗意栖居的家园意识、灵魂与生命交融的西部体验以及独特的西部精神。中美西部诗人的西部体验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诗性体验,他们将这种体验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之中,揭开西部厚重而神秘的面纱,重新发现人类诗意栖居之新大陆,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越地域意义的现代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人类主体性为核心及文化系统为基础的视阈来审美观照"诗意地栖居"中所包含的合理人性因素."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对人性正常化的解读,海德格尔对"诗意地栖居"的阐释是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现象的人性根底.诗性·人性的共通性才是"人诗意地栖居"存在的审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弘扬我们民族的主旋律,创作具有崇高美,是乔守山诗歌的特色,而创新性、意象的凝结、整合与打破惯例的变形则是其诗性智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诗性写作是伍尔夫对未来小说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和构划。诗性对伍尔夫而言,不仅是指一种单纯的"诗歌的特性",也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与逻辑性相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带有鲜明的维柯论的色彩,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她的诗性理解突出地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思维方式的直觉性;作为艺术表述方式的整体性;作为生存方式的诗意化。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由于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在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文人们实现了对自我人生及山水自然的诗意的发现,诗性的内涵在魏晋重文的背景下表现为诗性的表达,在笔记类著作《世说新语》中表现为叙事的诗性。从语言、叙事和结构三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林白是文坛上"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语言自由妖娆,具有强烈的诗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色彩描摹的诗性化、句式选择的诗性化、语言变异的诗性化。认知语言学认为,人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是借助隐喻、借助诗歌描写来进行的;因此,考量林白小说诗性语言的修辞成因,隐喻作用不可或缺。林白小说的诗性语言以陌生化和空白点为读者带来一种语言延伸的审美体验,这种诗性语言不仅是中华民族语言诗意血脉的传承,也是推动文学风格演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承接《浅论敦煌歌辞叙事色彩显著之成因》,从调名本意、叙事的诗意化、钟情时事、对话问答、多角色代言等视角探讨敦煌歌辞独特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人与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和谐相处是生物学教学的主旋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每个生命赋予情感,用心去与这些生命交流,用拟人化、诗意化、自述的方式来学习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生命的科学理解。教学中,除了课堂上采用情感化诗意化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通过野外实践、校园生物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化、诗意化生物教学。  相似文献   

9.
<金翼>是林耀华先生的小说体人类学著作,旨在剖析同一个村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的命运,是对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金翼>作为一部代表性的民族志专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之进行研究的文献已不少.站在诗学的角度,可以对之进行另一种解读,即<金翼>是诗意的柄息、诗性的生产、诗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文学创作的内部言语活动是“内在生命运动──内部言语──内部语言”三位一体的,这一心理活动要外化为文学语言必然要经过两个阶段,即“言语化”的外化阶段和“语言化”的外化阶段,这是一个诗性言语的语言诗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古代文论的现代建构一直困惑着中国学界.进入新世纪,对古代文论资源的历史反思与诗意阐释愈显迫切.基于这样的现代忧虑,<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学者的建设襟怀.该著认为,只有在诗性的建构中,人与自身、人与对象、人与世界才是整一而不是分裂的.正是古人那种近乎神秘的诗性思维,使世界、人生、文学相生互惠,人据此重返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并与"本源"同在.因此,唯有重建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才能有效复兴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论诗     
毛泽东具有极为广博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素养.他对古典诗词美学理论作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多方面的阐发,其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旧体诗词乃至新诗的创作.他一生读诗、写诗、评诗,其理论和实践成果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对待文学的态度较为圆融通达,论文切于实而重于情,提出了文质兼备、宗经复古、范围一气、风格多样等新的文学范式,这对扫清宋初文弊,推动诗文革新运动的开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文言的衰微为白话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在文言文的废墟上“五四”白话文运动顺理成章地建构了“五四”白话文诗学。“五四”白话文学在语言范式革命的推动下确认了自我的本质特征,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与文学观念三个维度初步完善了关于自我与世界的言说方式,“五四”新文学也因此成为一种根基深厚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见诸于《论语》中,更多的体现为对《诗三百》的评价;而尤以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并重、学以致道等为要;既体现了孔子的文学批评主张,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儒家以诗教化的文学观念;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诗教"之道,归根结底是受孔子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精辟的文学史观,虽然承认诗文以代而变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崇古卑今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诗史”问题,宋季诗史是最重要的对象。诗史是“亡天下”之际的“野史”,诗史应纪实与伤时并重,这是宋季诗史作者和论者共同的诗史观。宋季诗史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并且蔚为大观,形成高潮。与杜甫诗史相比,宋季诗史更注重时事、史实的完整记录和具体描述,杜甫诗史侧重在“诗”,宋季诗史侧重在“史”。  相似文献   

18.
媒介变革与语言诗意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视为主的现代电子传媒迅速发展,有力地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感受方式和理解方式:一是消弭了人与欣赏对象间的距离感,强化了现场感;二是清洗了文学艺术的“氛围”或诗意,以“去差异化”消解了各个领域的界限;三是将“理性自律主体”置换成“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令语言成为能指的飘移。上述种种变化强暴地摧残着传统的语言的诗意并逼迫它彻底调整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