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干旱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了在水资源短缺和干旱条件下大型灌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及发展模式。采用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实现灌区信息、数据采集自动化,提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方案,研究抗冻胀防渗渠道的结构设计,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及相应的灌区管理技术,建立高度集成的灌区灌溉决策支持系统下的农业高效用水模式。 相似文献
2.
节水、节能灌溉技术的关键之一在于寻求合理的节水灌溉控制信号.同张力计及其它传统方法相比较,依据植物生理需水信号控制灌溉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植物水分的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有关植物水分的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研究,包括植物根系吸水途径及吸水模型、水通道蛋白分子特征及生理功能、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等进行综合评述,并对植物水分吸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畦灌水流特性与灌水效率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三种土质,不同畦田规格进行畦灌灌水试验,研究水流推进、退水过程、田间入渗、单宽流量、纵坡等对灌水效率、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质、计划湿润层深度、单宽流量、畦田规格、纵坡对灌水效率的影响非常明显,求得值与规范规定值(0.90以上)有很大差距;利用田间双环入渗实测法求出土壤入渗参数,再用kostiskov入渗公式计算累计入渗深度与入渗时间算得入渗水深均匀系数。计算结果发现入渗水深达0.74 m以上。对畦灌来说,高均匀系数与高灌水效率才意味着高灌水质量。 相似文献
5.
木荷夏季气体交换、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荷叶片净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为“双峰”型,光合效率午间明显降低,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引起.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午间最高.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早晚较高,午间较低.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得到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环境因子的最优方程. 相似文献
6.
宁夏引黄灌区的井灌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达人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1):93-96
对宁夏引黄灌区的井灌优点和缺点做了详尽的分析,指出井灌工程建设是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盐碱地改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水管理体系的评价系统 ,以水管理形态和水利用形态作为反映水管理特征的两个坐标 ,将水管理形态分为统制型、自治型、契约型、信托型等 ;将水利用形态归纳为共同型、协同型、独自型、独占型等 ;设定了水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 ,即公平性、用水自由度、需要对应性和效率性等 .运用结果表明 ,这一评价系统能有效地抽象出水管理体系的主要特性 ,简洁明了地对水管理体系进行定性评价 .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5):54-59
为全面分析水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以安徽省16个市为例,首先构建CCR-DEA模型分析各市区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情况,利用BCC-DEA模型从规模和纯技术的角度分析区域水资源利用无效的根源,然后采用SE-DEA模型测算出水资源利用超效率值,评价各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利用SE-DEA模型测算水资源利用超效率能够使效率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安徽省在2016年水资源利用,整体效率较高,但各区域间存在较大效率差异.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的水资源利用超效率值较高,范围为1. 225~1. 866;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六安市的水资源利用超效率值偏低,范围为0. 741~0. 895.水资源利用无效的区域主要是由于其规模效率低下引起.在空间分布上,安徽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中部和北部高,东部和南部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控制供水处理后,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发生差异,4个处理叶片的光合作用都有午休现象发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并没有消除午体现象的发生,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对午休也没有延长的作用,但土壤干旱明显影响了棉花的光合作用(Pn),午休期间,光合作用降低幅度较大,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叶片的蒸腾速率(Tr)也有较明显下降的趋势。欠水供应,虽然使棉花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所提高,但其产量相对较低。充分供水使棉叶的光合生理处于较好状况。但其产量并不高,适水处理和适水偏旱处理,对增加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浅析灌区节水灌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铃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66-167
阐述了在目前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形势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加强灌区硬件设施的改造和促进人们用水观念的转变是实现节水灌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节水农业与作物高效用水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山仑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1):1-5
就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作物自身高效用水在节水农业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提出作物高效用水的基本原理在于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缺后覆水作物可以产生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上的补偿效应,促使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高。本文还对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若干技术途径作了介绍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涵为指导,利用云模型构建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模型及其经济推动、技术进步、用水调控、生态规制、社会保障5个因素的测量体系,并结合关联函数对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进行分析.历史时序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1997~2014年间存在短期波动,但整体上保持上升趋势,且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横向测量结果表明,区域之间的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性,其空间优化配置亟待提高;未来驱动分析表明,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但仍存在影响其发展的局部因素,如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效率低下、水资源消耗速率较高与规模偏大、废水治理能力与监控能力不足等,并成为后期提高其效率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田间增加UV-B辐射对丝瓜光合作用日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然条件下,增加不同强度的UV—B辐射,对攀援植物丝瓜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经增加R1强度UV—B辐射处理的丝瓜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比对照上升了28%和33%,水分利用效率则下降了3.4%,而经增加R2强度UV—B辐射处理的丝瓜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比对照上升了47%和13%,水分利用效率也上升了28%,且其光合作用不受午间强光的抑制,光合午休现象消失了.这表明,在该实验的UV—B强度下,丝瓜的光合作用不但未受抑制,反而还增强了,说明适当增加UV—B辐射对丝瓜的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分析我国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和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出发,论述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渗灌、雨水汇集利用等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其适应范围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高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7)
通过对井灌区冬小麦玉米组合种植管灌高效用水模式、大棚蔬菜滴灌高效用水模式、大田作物管灌高效用水模式以及大田蔬菜覆盖微喷高效用水技术等4种集成模式的研究,证实了该高效用水集成模式可取得很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对于同类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土壤干旱胁迫对云锦杜鹃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柯世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2):150-153
以盆栽5年生云锦杜鹃苗木为材料,分对照(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80%)、轻度胁迫(60%~65%)、中度胁迫(45%~50%)、重度胁迫(30%~35%)4组,研究了土壤干旱对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依次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在轻度胁迫下增高,在重度胁迫下降低.高温使净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升高,水分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和NDVI数据, 研究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分异, 在此基础上, 结合实际引水量和单产耗水量, 分析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的效率, 得到以下结果。1) 年潜在蒸散量在800~1200 mm/a之间, 每年6-8月为峰值。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在614~999 mm之间, 每年4-8月需求最大, 空间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 黑河干流沿岸灌区生态需水量相对较大。2) 黑河中游引水以地表水为主, 地下水为辅。2008年引水总量最大, 引水量较大的灌区主要集中在黑河干流沿岸。3) 黑河中游水资源配置总体情况较好, 黑河干流周边灌区供需比普遍大于1, 山丹县及民乐县灌区供需比小于1。近80%的灌区属于水资源配置高效或相对有效的地区, 仅4个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1个灌区引水量严重不足, 因此适当调整部分灌区引水量, 进一步推广节水理念和技术, 是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研究结果对提高干旱区水资源配置水平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虚拟水战略中的蓝水和绿水细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虚拟水资源中的蓝水和绿水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评价通过实施虚拟水战略节约的能被农牧业生产之外其他社会经济部门利用的水资源量,是在更宽广范围内进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通过构建蓝水绿水细分模型估算了虚拟水战略中的蓝水资源量和绿水资源量,并以北京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消耗的虚拟水中,在考虑土壤水储存和不考虑土壤水储存两种情况下,2007年消耗的蓝水资源量分别为6.21、6.29亿m3,均明显多于同期消耗的绿水资源量;1999年以来基于粮食贸易输入的虚拟水资源量和蓝水资源量迅速增加,其中蓝水输入量最高已达38.80亿m3,而2001—2007年基于口粮贸易的蓝水输入量占相应实体水资源量的比例均高于50%。因此,近年来虚拟水战略在缓解北京市水短缺危机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虚拟水资源中蓝水和绿水进行细分可为在更宽广范围内进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基于该区域2005—2017年人口变化、经济优化、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 对该区域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 利用改进的水足迹计算方法, 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量化及验证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 可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4个等级, 其中广州市和深圳市处于高水平城市化等级; 2) 通过水足迹计算方法, 得出201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足迹总量为580.58 亿m3, 显著大于根据《2016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中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289.90 亿m3); 3)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水足迹总量变化趋势不同, 阶段性特征明显;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利用效率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