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学界对爱伦·坡诗作在华译介情况的了解不够详尽准确。基于此点,文章着力向读者展现1905年~1949年间中国译者对爱伦·坡诗作的译介详情,并从译什么、谁来译与载于何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指出,中国译者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爱伦·坡的两首诗歌代表作(即The Raven与Annabel Lee)上。这些译者多是声名影响较小者,但也有不少是译绩丰硕的学者,译文多刊载在影响较大的刊物上,受众较多。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西方世界的提升诉求凸显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译介在提升我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上的重要性。莫言先生作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获得诺奖是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莫氏作品海外译介是我国文学外译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在分析比较"熊猫丛书"和"莫氏译介"两次文学外译案例后,本文从译者选择和译介模式角度探索以新时期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的译者取向。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理论为中国文学外译之路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基于传播学理论下译者模式的研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它主要由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实力、译者的翻译理念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决定.《三体》英译本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为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文学外译应该以读者接受为目标,优先选择汉学家或双语作家译者模式;随着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加大,再采用中国译者与汉学家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循序渐进,保证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之薇 《科技信息》2008,(29):186-186
爱伦·坡的诗歌无论在主题还是在审美观上都具有超前性,与后来兴起的象征主义诗歌多有相似,备受象征主义诗人的推崇,爱伦·坡也因而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追求音乐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以忧郁悲观的主题居多,远离现实,总是驰骋在遥远神秘的古典世界中,具有独特的象征主义美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然而这也并非是件简单的事,其中牵涉到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见解及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度问题。为解决这一不可跨越的鸿沟,翻译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的思考,激发了国内译者对汉学家葛浩文译介模式和翻译策略的兴趣,为了帮助中国文学顺利"走出去",文章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例,就葛式译介模式的翻译之道和翻译策略展开深层次探讨,以期有所总结和发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选择“译什么”和“怎么译”时,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明译者的主体因素,尤其是译者文化态度和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国内译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和文化软实力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探讨译学理论与文化软实力的相互作用,为广西民族典籍的翻译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2018-2021年郝玉青和张菁合译的《射雕英雄传》四卷英译本的出版,是近些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外译的初步成功,离不开两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文章从接受美学视角,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全四卷)为例,对武侠小说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展开研究,以期为未来武侠小说的翻译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发现:译者具有原文读者与译文作者双重身份;作为原文读者,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的选择与理解上;作为译文作者,译者主要从结构、语言与文化三方面观照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合理应对召唤结构,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文化外译的作用日益增强。作为翻译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文化外译文本对现实译语受众产生影响的大小与译者的受众意识密切相连。译者的受众意识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译文信息的预期传播效果而选择的与受众理解程度贴近的表达方式的一种个体意识。译者心理是译者受众意识形成与变化的基础,而透过受众意识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译者心理。本研究以冯骥才《符号中国》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出发,探讨文化外译活动中译者的受众意识,希望可以为创造高质量的文化外译样本,使中国特色文化走向更广大的国际舞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内的译介工作对吸引外国游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景区内公示语的英译就是景区的一张名片,其译介水平是衡量景区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从语言文化差异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的翻译,不仅能让译者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还能深刻体会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从而有利于译者避免公示语英译常犯的翻译失误,进一步提高公示语的译介水平。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万卷楼风景区为个案,从语言文化差异的角度详细探讨了四类公示语的英译。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图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观照下,以诗人兼翻译家刘半农为个案,追寻他的译诗方式嬗变的踪迹.文章重点通过刘半农的译诗经历,说明译者在重写原诗的过程因受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翻译诗学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进而讨论他的译诗对早年汉语新诗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批评试图超越“西方作为主体,东方作为他者”的思雏框架,期望摆脱“西方影响和决定东方”的单向的东西文化交流模式。由此观照中国译者在汉籍英译中的异文化表述,剖析其可行性,进而佐证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资格,以利于中国译者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李宏霞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53-1356,1446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时态运用上的差异以及时态对于英文的重要性,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时态的选择。对于隐含时间变化、追昔抚今的古诗,译者可依据原诗中的时间指示选择时态;若古诗中动作发生的时间与情境不明确,译者可依据译诗意境选择时态;对于隐含引述成分的古诗,译者可根据翻译文风与译诗意境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作出选择,并选择相应的时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爱伦·坡作为诗人、评论家,力主诗歌要表现一种神圣美。通过分析比较坡与几个对他的诗评观点形成影响较大的作家来探求其诗评观点,并通过解读他自己的诗歌来诠释其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译介全面深入,在海外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对原诗的再现,而且注重译诗本身的诗歌性和审美性。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选、编、译有明确的方向性,译介的诗歌往往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他的译诗不仅强调原诗中"意象"的再现,同时也对原诗中"声响"的再现问题给予了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科学经典的翻译在科学知识的传播乃至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牛顿以拉丁文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科学史乃至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原理》自1687年发表以来已被陆续译入多种语言,而中文则是世界上拥有《原理》全译本最多的语种。《原理》在中国的译介活动始于19世纪中叶,历经清末、民国和当代三个阶段,其间出现了李善兰手稿本、郑太朴半文言译本、一个白话节选本以及蒙文译本、王克迪译本、赵振江译本、重庆译本等四部当代译本。以牛顿学说在华传播为背景,根据档案资料、中外文献、译本对比以及译者访谈等梳理了《原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译介历程,并展示了其中涉及的科学传统、语言转换、译者目的、读者期望乃至市场角色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完全与原文“对等”的译本的极端客观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一概斥为“劣译”,成为译者受到责难的原因。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译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误译,特别是译者有意的翻译策略导致的反映文化因素的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文革"结束后,外国文学译介工作开始复苏,各类外国文学期刊成为译介欧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编辑与译者在审慎处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同时也将一大批艺术成就卓越的作家、作品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