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建立以来,“万能的”、各自风行一时的鸡血疗法、卤碱疗法、饮水疗法、喝尿疗法、形形色色的口服液疗法等,至今已成明日黄花,被绝大多数人唾弃。然而在近年,从“中里巴人”郑幅中的《求医不如求己》和“排毒教父”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到“刘太医”的《刘太医谈养生》、《病是自家生》与“健康教母”的《不生病的智慧》,再到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和李一的“辟谷养生”中以及他们的“精彩讲演”里,  相似文献   

2.
要说蜣螂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提到它们的俗名——屎壳郎.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些“大自然清道夫”的“臭”名早已名扬天下.在澳大利亚的“业绩”也已深入人心,《昆虫记》中细致入微的“表演”不知吸引了多少人……那么,你们听说过不推粪球的蜣螂么?吃过用蜣螂制成的中药吗?到过北京的“屎壳郎”胡同吗?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家根据观察,发现水母是一个高度准确的“活气压计”。在暴风雨到来很早之前,它就急急忙忙地把身体隐藏到安全地带。 科学家仔细地研究了水母的身体,发现它有一个可以感觉超声波的“耳朵”。在暴风雨发生前10~15小时内,它的“耳朵”就能清晰地“听”到由水中传来的超声波。在水母的“耳朵”前端有根细细的棒状物,上带一个圆球,充满液体,上面有一个小小的石子浮起,并同神经  相似文献   

4.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又一轮剧烈的“太阳风暴”暴发。10月25日,美国宇航总局的SOHO人造卫星拍摄到“太阳风暴”的壮观景象。“太阳风暴”是因太阳增加向空间释放出大量带电粒子流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由于“太阳风暴”中的带电粒子流以每小时150万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记忆里,都有童年时蹲在地上看蚂蚁的场景.对儿童来说,蚂蚁是较容易观察到的一种动物.蚂蚁往往成群结队,行为千姿百态,上演着各种有趣的故事.近年来,俄罗斯摄影家安德雷·巴甫洛夫利用照相机,把观察蚂蚁这样“小儿科”的事情提升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巴甫洛夫遵从蚂蚁的行为规范,通过巧妙的设计,利用微距镜头拍摄出蚂蚁“大片”中一幅幅精彩的“剧照”.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蚂蚁的一些基本行为特征,比如集群、力气大、喜欢搬运食物,等等.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中含有从不相关的物种转入的外源基因,例如,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含有矮牵牛的抗除草剂基因。这些外源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授等途径扩散到其他物种,生物学家将这种过程称为“基因漂流”。环保主义者则喜欢使用“基因污染”的概念,外源基因扩散到其他物种,造成了自然界基因库的混杂或污染。  相似文献   

7.
绝大多数中国人从小就会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者“山外青山楼外楼”等著名诗句,但大家对于楼阁建筑却仅有一个朦胧的认识。《说文解字》称:“楼,重屋也。”可见“楼”就是屋上叠屋的意思。早期的称谓中“阁”的定义和“楼”有一定的区别,阁是由栈道上的建筑发展而来的形式,一般要底层架空。到了唐代以后,“楼”和“阁”往往混用,不再有明确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说到恐龙发现,最,“为人知的有美国的“骨头大战”,蒙古的“中亚新征服”和中国的“龙鸟之争”等事件但对于被后世称为“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两大恐龙化石采集行动之一”的“黑色大陆捕猎大腕龙”事件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9.
“对称年”     
已经到来的2002年是对称年,而且与上一个对称年(1991)的“时差”最短,仅相隔11年。所谓“对称年”,即这个年份的数字是左右对称的。如“2002”、“1991”即是。回顾历史,从11世纪到20世纪的1000年中,对称的年份共有10个。即1001,1111,1221,1331,1441,1551,1661,1771,1881,1991。由此可见,1个世纪只有1个对称年,每个对称年之间平均都是相隔110年。  相似文献   

10.
笔者驱车深入到厦深铁路沿线采访,工地墙上、彩门上,五彩缤纷的标语迎面而来。从“寻梦圣地今圆梦,汕尾争先不当尾”,到“精品让大地生辉,环保让蓝天深远”等,各种口号、各种内容的标语“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1.
常到网上冲浪的人对“搜索引擎”这个词一定不陌生吧。它好比是大海中的灯塔,引导网上冲浪的人们驶入信息的“港湾”。“常青藤”就是这些“灯塔”中的一个。 “常青藤”(http://www.tonghua.com.cn)的主页设计是以绿色为主调,清雅宜人。这个与美国7大著名学府总称同名的站点,也有与之相同的气魄——争取成为一部网上大百科全书。作为一个智能中文搜索引擎及多级目录检索,“常青藤”汇聚了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等中文地域的网络地址,而且每个网址、每条记录均由“常青藤”网站的工作人员精心筛选、手工  相似文献   

12.
据云,科技期刊办刊应以社会效益为首位,经济效益为基础。此话一点不错。但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体会到要摆好“首位”与“基础”的关系,是一件不小的事,而且也是一件极为难办的事。科技期刊,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几乎都是亏损的。靠办刊的收入显然难以为继。我们刊物的亏损,多少年来国家已不再给一分钱,全靠大家努力创收来弥补。  相似文献   

13.
不及“爱国者”情在理中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地空导弹大战前苏联“飞毛腿”地地战术导弹的情景,通过传媒,尤其是电视荧屏的转播,几乎到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地步。 其实,“飞毛腿”导弹也不是无能之辈,其改进型“飞毛腿”B自1973年以来,在第4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中表现不俗。例如在第4次中东战争中,埃、叙两国曾用它与“蛙”7导弹,共28枚便成功地摧毁了一个拥有上百辆坦克的以色列装甲旅。即使在这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仍将它发射到以色列和沙特境内,并令这两个国家以及美国惶恐不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大陆诞生了一种至今也无可超越的民航客机——由法国和英国设计师合作研制的“协和”超音速客机,当它于1969年首次做原型样机试飞时,立即将人们的目光全都吸引了过去,因为其飞行速度甚至可与高速飞行的子弹的速度相当。 然而,200年7月25日那场发生在法国巴黎上空的空难,却几乎将人类对高速的痴迷彻底扼杀了: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的13架“协和”式客机全都被勒令停航了。 “协和”起飞 法国和英国联合研制成功的“协和”式4发动机超音速民航客机在2000年之前一直风调雨顺。1956~1961年,英法两国都提出了研制超音速民航客机的设想,经过专家的努力,到1961年,两国各提出了一套速度、航程相近,而且气动布局都十分相似的初步设计方案——“布列斯托尔”和“超快帆”。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曾对“地条钢”做过一次暗访和曝光。什么是“地条钢”?为什么要曝光和封杀?又为什么屡禁不止?“地条钢”是国家对这种非法生产建筑用伪劣钢坯和钢材的一种形象而通俗的提法。建筑用钢材大都来自正规钢材生产厂家,特别是像武钢、鞍钢、包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生产的建筑用钢材,在这样的建筑里人们可以安居乐业。但是,每年上千万吨用“地条钢”钢坯生产的螺纹钢、圆钢同时也流入到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手里,被用在混凝土建筑之中。用“地条钢”这样的劣质钢材做钢筋的房子,将使房子的安全系数大大降低,当洪水、地震等自然…  相似文献   

16.
约瑟夫·亨利,这位当时年过七十、威望很高的科学家,在仔细倾听了二十多岁的贝尔关于用电传送语音的设想以后,讲了两句话:一是“你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理想,干吧!”二是听到贝尔还不懂电学时,斩钉截铁地说:“掌握它!”  相似文献   

17.
我的家乡闽南以及对岸的台湾,“邻居”的粤东,自古以来,举凡结婚、乔迁新居之日,事主的舅舅总要给外甥送一副贺联,习称“母舅联”。“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在外甥新婚之日或乔迁新居之日的前一天,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送去,挂于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取下。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低,贺喜的“母舅联”大都是用红布替代联纸,再贴上剪好的金色字,这算是已尽到做舅舅的责任了。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步提高,“母舅联”大多用两个镜框镶挂,用白泡沫板刻字,立体感和装饰性俱强。也有一类是纯玻璃工艺联,显得高档且有艺术欣赏价值。说起玻…  相似文献   

18.
贵刊1卷5期介绍了《地震云及其成因的探讨》一文,我们认为该文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该文提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积聚起巨大的能量,因此从发生地震的前几天起,地热升高,它的波变为上升气流,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的稻草绳状地震云”.从大气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温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距海平面高度不是1,000米,而是10,000多米.只有类似于火山喷发、核弹爆炸、强烈雷暴云的发展等,才能使空气对流上升到对流层顶附近高空.而大气这种强烈对流一般都是产生“塔状”、“柱状”、“蘑菇状”等垂直方向发展的对流体,不可能形成沿水平方向横卧的“细长稻草绳状”或“长条带状”的云体. 如果可以形成“稻草绳状”的云,但“地球内部  相似文献   

19.
美国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的一家“银行”,据称比世界上任何其他银行更富有,因为它拥有美国土地上生长的几乎所有种子样品。这家“银行”叫做“国家种子贮存实验室”,那里存放着约十万种不同品种的种子,包括从洋葱到巨红杉等许许多多样品。该实验室的贮藏物是有特殊价值的,因为几年来为改进产量和抗病能力而进行了植物不同品系的杂交  相似文献   

20.
金石 《科学之友》2007,(2):20-21
与美洲的发现不同,属于“旧大陆”的非洲从古代起就为外界所熟悉,只是在中世纪被人遗忘而已。一直到大航海时代(15—18世纪),欧洲人才从自己的角度重新“发现”了非洲,并进行了从沿海到内陆的探险。[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