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登陆小行星     
2011年5月初,美国宇航局宣布,该局的一组宇航员和科学家将在海底的一块模拟太空岩石上,检测未来登陆小行星的理念和技术。之前美国曾宣布将载人登陆小行星,为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现在看来,美国确实已在为登陆小行星做准备了。  相似文献   

2.
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设计一系列不载人的地球使者进一步去探索太阳系。已提出的飞行计划将用来研究外层行星,尤其是冥王星;访问火星和木星之间太阳轨道上运行的岩石结构的小行星和收集火星的样品送回地球。使用不载人飞船对难以观察的太阳系的探险从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宇航局选择将反应堆作为火星之旅推动力,同时也是红色星球上生命的能源。当宇航员驶往火星时,他们很可能是借助了核动力到达火星。一旦降落在那个红色星球上,宇航员们可能会依赖核能生存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们会为返回地球制造燃料。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开发用于航天器推进和行星动力源的反应堆,以期在21世纪30年代某个时候施行火星载人任务时,可以实现这两个目标。但是,尽管该机构正  相似文献   

4.
关键词     
《科学之友》2010,(7):4-5
<正>火星-5006月3日,火星-500———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拉开帷幕。参加试验的中国志愿者王跃和其他6名来自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志愿者将进行长达520天的考验。宇航员若想顺利往返火星和地球,须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闯过7道关。  相似文献   

5.
除了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的幻想以外,还没有听说哪个人能冬眠的。不过,欧洲宇航局的科学家却相信,他们能够让幻想变成现实——发明一种方法,让宇航员能在“冬眠”状态下乘坐飞船穿越漫漫太空。宇航员可以在孤独的飞行中进入梦乡今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载人火星任务为美国太空计划的新方向。根据计划,科学家将在2033年时进行一项载人火星太空任务。派人登陆火星是对世界航天业的一项巨大挑战,人类登陆火星从后勤学上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毕竟,火星离地球有5000万英里,太空船来回需要3年的时间。即使将来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一趟前往火星的旅途…  相似文献   

6.
美国宇航局最近宣布,他们将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选择一块大石头,把它送进月球轨道。这颗小行星将在2019年选定,目前倾向于选择的对象是小行星“2008 EV5”。执行这一任务的飞船将在2020年12月发射,它将花大约两年时间,飞抵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条小行星带中的这颗小行星。抵达后,它将提取小行星表面一块直径大约4米的岩石。接着,飞船将用215~400天时间环绕小行星飞行,借助小行星的引力把这块岩石送入一个不同的轨道。下一步,大约在2025年,飞船将把石头放进一个稳定的绕月轨道。到那时,宇航员将可能与这块石头会合并提取样本。一旦成功,这将是首次刻意把一块重重的太空岩石放到地球附近。从这块岩石采集的信息,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多了解它所来自的小行星类型。这项任务不仅是为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而且将是测试行星防御策略的一个好机会。当飞船造访目标小行星时,飞船将被轻轻推到一个不同的轨道,这能让科学家测试一种让大型近地小行星转向、从而避免与地球相撞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疏漏导致3名宇航员死亡。美国总统肯尼迪1961年提出,美国要在1970年之前送人登陆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在这之前,美国宇航局的"水星"和"双子座"载人航天任务是朝着载人登月目标迈出的第一步,这两个任务的目的是测试人类在太空中的行为和对接之类的飞船技术。让宇  相似文献   

8.
未雨绸缪 小行星是太阳系的小字辈,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太阳系形成期间由石块形成的,只有大约3%的小行星由铁等金属构成.小行星的轨道大多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广大区域,只有少数不守规矩的"特殊小行星"在火星或木星的引力作用下,才会闯进内太阳系,撞击地球、月球和火星.  相似文献   

9.
<正>据美国太空网报道,不久前,美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首次进行了远程操控地面机器人的试验,尝试将这一技术应用在机器人探索月球、火星和小行星上的可行性。6月17日,通过视频实时传输,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地面遥控机器人"的操作——指挥一个名为K10的四轮机器人开展地面勘探以及模拟部署天线。进一步地测试,将重点对天线的部署情况和人机交互过程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火星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太阳系星体,希望人类在本世纪能够移民火星。"——斯蒂芬·霍金2014年2月,一颗航母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近地点只有不到9个地月距离。每年都会有小行星经过地球附近,科学家们非常担心那些较大的行星会伤及地球,并寄多种希望以寻求解除地球危机的方法。近日,斯蒂芬·霍金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作出预言,人类将在50年内  相似文献   

11.
继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后,人类对空间探测计划,尤其对地球临近的行星探测活动热情日益高涨.近年来,美欧科学家对火星的科学探测取得了巨大进展,这是前所未有的,但也存在不少未解之谜.本刊特选登一组有关火星的文章,使读者从中了解火星探测的新近动态.  相似文献   

12.
正多亏了Space X公司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到地球之外的地方旅行如今看来很可能成真。确实,目前一张前往国际空间站的机票售价高达5 500万美元。然而从技术角度来说,Space X载人龙飞船在2020年8月带着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落入墨西哥湾,这表明他们有能力让商业太空旅行获得成功。随随便便就去火星来趟旅行不再像是幻想中的愿景宣言。  相似文献   

13.
为了增进公众对小行星、流星等近地星体获取过程的了解,美国宇航局(NASA)近期在其网站上以动画形式披露了小行星登陆项目——"小行星再定向"——的具体细节;捕获小行星、宇航员降临其上、采集样本后返回地球三个步骤。分析称,除了科研用途,NASA这项在科研项目也有着现实的目的。因为,迄今人们还无法预判来袭地球的小行星其精确坠落点,也无从知晓改变一  相似文献   

14.
动态点击     
<正>我国探测器有望在2021年到达火星据悉,我国正在规划深空探测工程,现初步明确了4次任务。首次任务计划在2020年7月发射火星探测器,预计经过10个月的飞行,在2021年到达火星,着陆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其后,计划在2028年左右进行第2次火星探测任务,采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同时,我国还将进行小行星探测,并在2030年前后开展木星系探测和行星系探测。目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在实施。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美国宇航局公布了"DART"任务的最新进展,计划发射一艘冰箱大小的太空飞船,以高于子弹9倍以上高速碰撞潜在威胁的小行星。这项最新任务有望在2022年升空发射。该太空任务将拯救地球,避免小行星碰撞地球。美国宇航局建造的望远镜和其它天文装置将继续搜寻这些小行星,遵循它们的运行轨迹,确定它们是否具有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10,(1):6-6
<正>科学家最近宣布,疾病变异将可能成为载人前往火星及更远太空的一个主要障碍。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不管宇航员起飞时多么健康,他  相似文献   

17.
重返月球     
<正>尽管公众热情不高,美国宇航局的阿尔忒弥斯项目还是会继续,因为空间飞行计划得到了美国国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大国地位的象征。美国宇航局在2023年4月向公众介绍了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的机组成员——半个多世纪后人类第一次计划前往月球——这标志着美国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对这次载人登月活动的严肃态度。这个场面并不多见。两任美国总统——布什父子——都曾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宇航员将重返月球,进而探索火星。然而,两次讲话之后,跟进的项目都很快夭折。于是,自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以溅落太平洋的方式返回地球以来,人类再也没有离开地球表面超过650千米。  相似文献   

18.
<正>1沙尘暴并不是地球的“专利”如果你看过科幻影片《火星救援》,那么一定忘不了影片开头那惊心动魄的场景: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因遭遇强烈的沙尘暴不得不提前结束旅程,结果导致一名宇航员滞留在火星上。尽管有人认为科幻影片明显存在夸张的成分,但事实证明,沙尘暴在火星很常见,特别是在火星南半球的春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19.
再访木卫二     
从1995年到1997年底,美国宇航局的不载人"伽利略号"宇宙飞船陆续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发回了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木星以及它的几颗卫星和周围几颗小行星的大量数据和数百张高清晰度图  相似文献   

20.
过去几十年来,载人火星之旅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梦想。但是,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个梦想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前往火星的长途旅行中,宇航员的健康将受到零重力和高辐射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