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孤独的鲁迅以多篇小说反抗孤独,从而形成了四面环敌的角色模式:孤独的主人公以孤独的方式反抗孤独,没有一个助手和支持者,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都充当了对象和对头的角色功能,成为主人公悲剧的助推器。这种四面环敌的小说角色模式,既表现出鲁迅强烈的现实孤独感和反抗孤独的顽强欲望,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启蒙者无奈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2.
鲁迅形象的当代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的鲁迅研究塑造了一个痛苦的、绝望的、独立的鲁迅 ,一个与庸众相对抗的“孤独者”形象。 2 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研究鲁迅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新问题的挑战。同时日本学者对鲁迅的研究 ,特别是竹内好对鲁迅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这就让鲁迅研究和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他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作为知识分子的选择 ,同时也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这是 90年代鲁迅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也是我们今天思考鲁迅又不止于鲁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孤独战士精神一直是他在现实斗争中的力量来源和精神支持,那么这种精神是如何在鲁迅人格上全面建立起来的呢?文章尝试用分析心理学的知识,通过重新解读<野草>中的孤独意识来对这个问题作一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廉粉菊 《科技信息》2007,(31):66-66,144
在鲁迅笔下,觉醒者总是孤独的。《伤逝》中的"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孤独者时,总会难免击节感叹。他们,孤独,却另人敬佩;悲哀,却另人赞叹……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翻天地覆,  相似文献   

5.
苦难成为底层文学描写的一个焦点,备受底层文学作家的关注。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作家对苦难的关注变成"比惨比狠"的残酷叙事。这种对苦难的过分渲使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与官方底层叙事和底层读者期待视野中的底层形象存在极大的反差。这使底层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尴尬情景。对传播视域中底层文学苦难叙事的分析应引起作者的重视,这将关系到底层文学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及其独特的乡土经历决定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鲁迅本人并不熟悉乡村,并不熟悉普通农家生活。在眷恋与热爱、忧患与焦虑、怨怒与叛逆、孤独与苦闷的乡土情结的驱策与引导下,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乡土小说指向的接受主体并非农民,而是城市的读书人。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使鲁迅比其他乡土文学创作者对中国乡土农村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批判意识以及更加复杂的情绪感受,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乡土关怀。  相似文献   

7.
陈染小说以带有强烈女性主义色彩的话语方式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主体形象,通过这类形象与异性、同性及自我的关系来呈现"孤独"这一母题。文章认为,陈染小说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体与异性、同性的关系,其本质都是女性主体自恋情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自恋情结最终的根源在于人类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孤独。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里知识分子的人生之路有一个独特的行走模式,这种模式表现在,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探寻新的出路,而后又返回故里重新解读生活。这种"离乡—返乡"模式的形成原因共有三点:一、现代认同的觉醒;二、时空观念的认知;三、"异乡人"的困境。研究表明,鲁迅的行走模式看重知识分子返乡后的绝望和虚妄,这充分说明鲁迅强烈斥责本土文化对知识分子思想和行为的禁锢。  相似文献   

9.
《孤独者》中暗含着一种趋新与恋旧的情感纠葛,这突出表现在魏连殳对旧家庭的反叛与留恋,对新式家庭的向往与疑虑;这种纠葛得不到解决,造成他缺乏家庭温爱,形单影只地孤独寂寞;魏连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蕴涵着鲁迅本人当时复杂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米兰·昆德拉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时代氛围和文化背景有着大致相似之处,因此他们在小说形象塑造、文化品味上表现出了许多精神上的同构,他们都塑造了知识分子孤独者形象和争取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都强烈地反对专制制度,关注在这种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悲剧,给鲁迅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他的创作。鲁迅为了母亲和朱安,被迫与朱安完婚,从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性欲极度压抑,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畸变。他所具有的偏至、猜疑、敏感、躁动、郁闷、孤独、攻击……这一系列偏颇的性格和心理倾向,无不与此有关。文章从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关系中,对鲁迅的个性心理、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米兰&#183;昆德拉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时代氛围和文化背景有着大致相似之处,因此他们在小说形象塑造、文化品味上表现出了许多精神上的同构,他们都塑造了知识分子孤独者形象和争取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都强烈地反对专制制度,关注在这种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为我们呈现了蒋少祖这一与高觉新、祈瑞宣等软弱的知识分子迥然有别的典型形象。处于时局动荡中的蒋少祖,表现出了成熟、沉稳,具有力量感的精神气质;同时,在其与民众关系的膈膜中,和与政治关系的疏离中,也衬托了其独立、孤独的精神内核。在蒋少祖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笔下孤独者的精神气质的再次复活。路翎延续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现实困境和出路的思考,所不同的是,都曾在历史的重压下肩扛黑暗闸门的知识分子,在最终道路的选择上却出现了分野,这让我们从中领略了鲁迅的深刻和路翎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鲁迅《彷徨》中揭示的是“孤独者”那种孤寂、落寞、痛苦、迷惘、挣扎、沉沦的心态以及弥漫于他们周围的冷酷的社会气氛,从中寄寓着作者荷戟寻路的苦闷情怀,这种苦闷同时也是时代的苦闷并与世界文坛“世纪末”思潮“多余人”形象遥相呼应。本文从吕纬甫与魏连殳、涓生与《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四铭与高老夫子的比较分析后以为“不能见容于社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孤独者”的根本特征。当然,作者在悲观失望、苦闷彷徨同时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和艰难的跋涉,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彷徨》正是鲁迅上下求索漫漫长路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正萧振鸣先生毕生从事鲁迅文博研究,深识鲁迅文人之趣,又多情转益于古法,其书为文人书法提供了一个正面注脚。文人书法是书法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代语境中甚至一度将文人书法视为书法史正统的代名词,这种看法带有极强的"身份"视角,即文人的身份对书法创作有极大的决定作用。在这种"以人论书"的观点下,种种概念褒贬错综复杂,在此暂且不论。只谈萧振鸣先生的身份为文人书法提供的注脚。  相似文献   

16.
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地说,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几个因素。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是他生活历史的纪录。鲁迅在短篇小说《孤独者》中描写了魏连殳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也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种乖僻性格和他的身世有关。他从小失去父母,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后来又学非所用,又因在报上发表了几篇不满现实的文章而遭到失业的打击。当他遭到和他相依为命的祖母不幸死去的痛苦打击时,人们却在商量着争夺她的财产。这样的孤独环境,这样的身世,就逐渐地…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近代中国文学泰斗的鲁迅,在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七年多,而其中近六年的时间都是在东京度过的.在那里,他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人与事,找到了拯救苦难祖国、唤醒昏睡民众的途径--文学.可以说,东京是后来成为革命的鲁迅、文学的鲁迅的真正原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伟大的。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与革命家。他一生以笔作枪,战斗到最后一息,将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了苦难的中华,苦难的人民,奉献给了最能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并切切实实、诚诚恳恳地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因此,在最黑暗的旧中国,在最激烈的战斗中,他认定了“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诗言志,歌寄情。鲁迅的全部诗作,尤其是后期的每首诗作,句句肺腑出,字字金石声,乃是斗争的短兵,革命的边鼓,含蕴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正如瞿秋白所说:“鲁迅是用艺术的形象来表现他的政  相似文献   

19.
鲁迅把青年看成自己的"身外青春",对"身外青春"的关注一直是鲁迅的一个精神向度。鲁迅在散文中,率直地对醉生梦死的青年表达着不满,坚持不懈地唤醒与培育着众多的革命英才,发自内心地对踏实肯干的青年给予着赞扬,为因革命牺牲的青年感到痛心与惋惜。我们从鲁迅对"身外青春"的各种不同态度,感受到鲁迅的人格风范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20.
聂世营 《科技信息》2008,(3):261-261
本文以《伤逝》、《孤独者》等范文为例,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觉醒者”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