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SSR技术,对庄河仙人洞红松人丁二林的3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筛选出14个ISSR引物的扩增,共检测到9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57个,多态位点比率(P)为0.6333.经统计分析: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的Nei指数为0.2598,Shannon指数为0.3627.与其露水河红松人工林的遗传变异对比,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通过较少的树干解析数据,建立了红松人工林树高生长的灰色动态预测GM(1,1)模型,可对林分生长进行预测,分析了不同立地类型上树高生长状况,为科学地经营管理现有林分提高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吉林省敦化市落叶松和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42株落叶松(Larix spp.)和298株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为编表样木,利用非线性麦夸特迭代求解法选出最优一元材积模型。以202株落叶松和170株红松为验表样本,适用性检验结果表明,材积表估计的系统误差均小于3%,满足林业生产材积估计的精度要求。因此本文所编敦化市落叶松和红松人工林材积表适用于敦化地区,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4.
利用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komarovii)这2树种分布上限的树轮样本,分别建立细胞个数(CN)、平均细胞腔直径(MLD)、最大细胞腔直径(MAXLD)及树轮宽度(TRW)标准年表,并分析了各树轮年表与1958—2002年月气温、月降水量的相关关系,从细胞尺度上揭示2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红松和鱼鳞云杉的CN与TRW均有很好的相关性;MLD、MAXLD能够反映与TRW不同的气候信息,主要表现在红松MLD、MAXLD与前一年10月气温呈现正相关关系,鱼鳞云杉MLD、MAXLD与当年8月降水呈现正相关关系;气温和降水均是红松和鱼鳞云杉径向生长的限制因子,红松生长主要受到前一年冬季气温和降水及生长季6、7月气温的影响,而鱼鳞云杉生长主要受到生长季前期2月气温及生长季初期4月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万红梅  徐映霞  翟建平 《甘肃科技》2011,27(21):163-165
通过对小陇山林区人工林生长现状及林冠下天然更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人工林林冠下天然更新存在的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为科学管理经营红松天然林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采用地统计学、方差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白河林业局的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海拔、坡位、坡向和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区内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变异系数为0.6,属于中等变异性,其空间变异特征最适合用指数模型来描述,且模型拟合度高; 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在0~4 230 m范围内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 运用普通线性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建立基于地形因子的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模型,预测结果显示,GWR方法较OLS方法提高了预测精度。【结论】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空间异质性,且会因地形因子的变化而产生差异,其中海拔、坡向对胸径的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选择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混交林和枫桦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分别采集红松、椴树、枫桦林地上当年凋落的枯叶及其枝条上当年生的鲜叶以及0~10 cm土样,将处理过的4种不同浓度梯度(质量(g)体积(mL)比分别为1:10、1:30、1:50、1:100)浸提液和灭菌蒸馏水(对照)5种处理共10种类型的溶液等量加入放有经催芽、消毒、冲洗的红松种子的培养皿和栽植有红松幼苗的试验盆内,分别进行发芽和盆栽试验,测定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胚轴和胚根长度以及苗高、根系总长和干质量等7个指标。结果表明:各林型不同浓度土壤浸提液(椴树红松混交林及枫桦红松混交林1:100除外)大多抑制红松种子的萌发,种子平均发芽率大小排序依次为对照(47%)>椴树红松混交林(44%)>枫桦红松混交林(42%)>红松人工林(33%); 各林型高浓度(1:10)浸提液对以上7个测定指标均有抑制作用,且红松人工林土壤浸提液对它们的抑制作用最强,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55.32%、51.35%、54.07%、55.51%、15.93%、58.01%、35.71%(P<0.05); 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或者转变为促进作用。低浓度(1:100)椴树枯叶浸提液对除苗高外的其他6个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强,依次较对照显著提高38.30%、37.84%、31.10%、25.94%、61.34%、21.43%(P<0.05); 低浓度(1:100)椴树鲜叶浸提液对苗高的促进作用最强,较对照显著提高15.13%(P<0.05)。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红松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外部轮廓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红松和长白落叶松是黑龙江省主要的造林树种,构建两个针叶树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经营人工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黑龙江省红松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各50株解析木的枝条解析数据,以分段抛物线方程、修正Kozak和Weibull方程为基础模型,构建以样木为单一水平树冠外部轮廓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并对两树种的树冠轮廓进行比较。【结果】两树种树冠外部轮廓的分段抛物线预估模型包含的变量均为DBH(胸径)、CL(冠长)、CR(冠长率)、HD(高径比),修正Kozak和Weibull预估模型包含的变量为DBHCRHD。加入混合效应后,各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基础模型均有所提高。修正Weibull方程对红松和长白落叶松的拟合效果最好,但与分段抛物线和Kozak方程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红松,分段抛物线方程预估的树冠半径在靠近树冠基部要低于修正的Kozak方程和修正的Weibull方程; 对于长白落叶松,各模型之间的拟合效果差别较小。【结论】分段抛物线方程、修正Kozak和Weibull方程均能够对黑龙江省红松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外部轮廓进行比较准确的模拟。修正Kozak方程和Weibull方程包含的树木变量较少,参数估计相对简单,容易通过积分计算树冠体积及表面积。  相似文献   

9.
沙棘生长规律及对土壤性质改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增祥  孟好军  阎春鸣 《甘肃科技》2006,22(10):220-221
通过对沙棘不同年龄阶段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了沙棘人工林的苗木生长、地上生物量、根系生长等的规律和特点,并分析了沙棘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牡丹江市三道林场人工更新红松和落叶松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幼苗时期耐庇荫,但过大的庇荫对幼树生长不利,郁闭度0.3~0.4庇荫比较适宜红松幼苗的成活与生长;红松幼苗在4m×5m疏伐改造方式林冠下生长最好;落叶松在带状改造和(5m×5m)~(6m×6m)强度疏伐改造方式中高生长为最佳;落叶松要适当增加疏伐的强度,使其郁闭度不大于0.3.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生态过程中多重化学元素的平衡关系,揭示营养元素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了解多重化学元素质量平衡及其对生态交互作用的影响。分析4种类型水曲柳人工林间树种叶片-凋落物-土壤以及同一水曲柳人工林不同组分间碳(C)、氮(N)、磷(P)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混交树种选择、叶片-凋落物-土壤中的养分调节及水曲柳人工林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以天然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为对象,野外样地调查取样,室内测定叶片、凋落物、土壤的有机C、N、P含量,分析比较了4种类型水曲柳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碳氮、碳磷、氮磷质量比,即m(C):m(N),m(C):m(P),m(N):m(P),分别表示为C/N、C/P、N/P]特征。【结果】水曲柳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中的N、P含量; 水曲柳纯林凋落物的N、P含量显著高于3种混交林凋落物的N、P含量; 4种林型土壤C、N、P含量差异显著,C以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的为最高,N、P以水曲柳纯林土壤的为最高,C、N、P皆以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的为最低; 4种林型叶片到凋落物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18.98%、32.12%与21.95%; 凋落物到土壤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81.37%、50.73%与3.49%; 混交林叶片到土壤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84.90%、66.55%与24.67%; 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C/P显著高于水曲柳、长白落叶松叶片,N/P皆以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显著低于水曲柳; 凋落物C/N和C/P以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显著高于水曲柳纯林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N/P以水曲柳纯林高于3种混交林; 土壤C/N和C/P皆以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型。C/N以凋落物最高,土壤最低; C/P和N/P以叶片最高,土壤最低。【结论】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促进树木生长和保护土壤角度综合考虑,相对于红松与红皮云杉,水曲柳与长白落叶松具有更好的养分利用效率与生长速度,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林下土壤中的C、N、P含量也相对高于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与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因此,对水曲柳人工林的混交树种应优先选择长白落叶松。基于水曲柳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在不同组分中的变化情况,应注意林下土壤N、P肥的补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样方标准地调查法"求得依兰国营林场不同林分结构内红松的生长状况,通过多重比较方法得到红松在不同林分结构中的生长效果和产果效果排序。结果表明:9红松的林分结构无论是生长效果还是产果效果都是最好的,优势明显,往后依次是纯林〉8红松〉7红松〉6红松〉5红松;但在树高生长中8红松处在第二位,往后依次是纯林〉7红松〉6红松〉5红松。鉴于红松的生态经济价值巨大,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用材角度,培育红松果材兼用林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林场和大蒲柴河林场红皮云杉人工林为对象,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在未受干扰情况下的径向生长特征,以及林木径向生长和高生长对不同修枝强度的响应.结果显示:未受干扰的红皮云杉人工林径级结构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小径级,8~10 cm分布株数最多;当红皮云杉人工林平均胸径达到14 cm后应进行修枝抚育,修枝强度为1/4~1/3时,促进红皮云杉生长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择营养生长基本一致而结实状况差异很大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个体,分析其光合生理指标差异情况,为红松果材兼用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种子园内30年生红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结实特性及环境差异下红松个体光合指标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其生长季内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SLA)、光响应参数、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不同结实状况红松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总叶绿素(Chl T)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在生长季期间,不结实红松中的Chl a、Chl b、Car和Chl T含量显著高于结实红松,而叶绿素a与b质量比(Chl a/b)相反,除7月外SLA均表现为结实红松>不结实红松。两种结实特性红松各指标在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显著。两种结实特性红松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变化趋势一致,Chl a、Chl b、Car和Chl T含量呈下降趋势,而SLA则上升,Chl a/b先下降后上升;(2)两种结实特性的红松只有光饱和点(LSP)存在显著差异,表观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吉林省中东部蒙古栎(Quercusmougolica)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的树干纵向解析材料研究表明:蒙古栎不同林分个体的生长变异与成、幼龄生长性状的相关系数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长.其中天然林生长变异增长率和相关系数增长率均在35a时最高,以后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并趋于平稳,而人工林为18a.综合分析蒙古栎不同性状的生长变异规律、早晚期相关及选择效率,初步确定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最性早期选择年龄分别为35a和18a并用此时的胸径生长量对伐期的材积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6.
抚育间伐对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长生 《甘肃科技》2009,25(8):155-156
以54个人工林采伐作业的小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落叶松在两次作业中林分的生长状况进行对照,研究分析间伐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抚育间伐的林分的胸径生长均大于同年龄林分胸径的生长,在幼龄林阶段,抚育间伐控制在总株数45%,总蓄积的15%~30%,间伐没有显著地改变林分的树种组成;间伐降低了林分每公顷蓄积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红松种子皮诺敛酸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规律,以3个不同生长发育期(7月8日、8月10日、9月6日)的红松种子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种子油脂脂肪酸组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采用qRT-PCR方法分析脂肪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ACC、KAR、EAR、HAD、FATB、KASII、SAD、FAE1、KCR、FAD2、FAD8和⊿5D的表达差异,分析基因表达对皮诺敛酸形成积累的影响。红松种子油脂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皮诺敛酸是主要脂肪酸。同时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红松种子皮诺敛酸形成积累的多基因协同调控机制,对高皮诺敛酸油料植物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群落相互关系的动态特征,以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分析不同林龄(中龄、近熟和成熟)及其年内生长阶段(生长季初期、旺盛期和末期)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共现网络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得到如下结果。1)在不同林龄阶段,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共现网络差异不明显;在不同生长季阶段,根内真菌共现网络差异明显,生长季旺盛期,根内真菌共现网络较为复杂。2)在不同林龄和不同生长季阶段,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关键类群差异明显,主要包括地孔菌属(Geopora)、棉革菌属(Tomentella)、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Neocucurbitari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关键类群为外生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旺盛期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中龄林关键类群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成熟林为外生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3)外生菌根真菌网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相对湿度(P<0.05),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网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因此,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网络在不同生长季阶段的动态变化强于不同林龄...  相似文献   

19.
张秀杰  刘景强  孙红 《科技资讯》2009,(24):121-121
本文通过对红松幼林嫁接技术主要问题进行透析,让广大人民了解红松幼林的嫁接技术,进而提高红松的森林质量和森林功能,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红松(Pinus koraiensis)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选择优良家系,为红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材料。【方法】以吉林露水河国家红松良种基地内红松半同胞家系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对34个家系(包括对照1个)不同林龄(18、23、27 a)时期的生长性状进行家系间差异性比较、遗传参数估算、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分析,综合各林龄阶段家系生长表现,以材积和育种值为主要指标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不同林龄时期,树高、胸径、材积的家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材积家系间差异主要受遗传效应影响,随林龄增长,作用逐渐加强。树高与胸径主要受遗传效应、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共同影响,冠幅主要受环境效应影响。4个性状中,树高变异相对较小,材积变异较大。树高、胸径、材积受较强遗传控制,冠幅受中低遗传控制。林龄18~23 a时,树高、胸径、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呈下降趋势;林龄23~27 a时,遗传力变幅较小,表现趋于稳定。遗传进展变化趋势与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树高、胸径、材积随林龄增长有所下降,林龄23 a后变幅缩小,基本稳定。生长性状间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胸径与材积遗传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树高与材积遗传相关随林龄增长逐渐减弱;冠幅与材积遗传相关随林龄增长逐渐加强。对参试家系3个林龄时期的生长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优良家系2个,二者材积均值高出对照25.84%,高出参试家系平均值50.00%,高出表现较差的1331号家系114.29%。【结论】所选1302号、1046号优良家系材积现实增益显著,可为红松高世代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对今后红松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以及大径材定向培育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