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对比我国古典诗观和西方现代派诗观的基础上,以片论的形式推出了新生代诗歌的诗观、诗话语的思考。其中有诗的表层话语与深层话语,诗的类型,外感诗与内省诗、心态诗与心源诗、诗的线性方程与非线性方程的思考,工具心态与内容心态的思考,诗如何进入悖论和跳出悖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中纪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诗观和理念,在诗的美学上亦有新主张和新发现。一方面纪弦认为现代诗要用散文之工具,但又要写散文所不能写,重诗想且轻诗情是实现这一点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纪弦认为要想现代诗真正成为现代的就要表现新时代的新内容,也就是要有新的诗素。虽然纪弦声称现代诗是横的移植,但纵观诗的发展,发现纪弦的诗仍有传统古典诗的影子——诗趣。诗想、诗情、诗素、诗趣是纪弦的现代诗中融合的美学观,但这种美学观也招致了一些批判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杜雄  廖志勤 《科技信息》2010,(35):I0005-I0006,I0010
翁显良是诗歌翻译仿译派的代表人物,对古诗英译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他不朽的译诗作品和文论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这一翻译理念:译诗关键在于"再现意象"、"改创声律"。  相似文献   

4.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井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自得。  相似文献   

5.
宋人以己意解诗,多创新说,为驳正《毛传》《郑笺》等的看法,举起了“以情解诗”的武器,从欧阳修在《诗本义》中创造性地运用人情说诗的方法后,苏辙也以“人情”说为论诗的着眼点,此后的宋代学者在解诗中将这种方法一以贯之,南宋初年的王质也毫不例外。在用情解诗的过程中,他以人之普情作为解诗的关键,在《诗》三百所描写的广阔社会风貌中,构建了一个自我认知下的人情世界,敷陈开来,其所追求的人情理想境界也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6.
胡宿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歌创作极富特色的诗人,被清人视为“西昆后进”.胡宿天圣二年(1024)登上政坛、文坛,治平四年(1067)去世,这四十余年间正是北宋诗坛处在新旧诗风转换时期,因此,胡宿无论是诗风还是诗学思想均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一面.在诗学思想方面,胡宿除主张华实并重外,已有“平淡”之论,是北宋诗坛较早提出“平淡”诗论的诗人,同时,他还赋予“平淡”如古乐一样平和雅正的意义,这与他诗文中多次提到的“正始之音”所包含的“雅正”含义一致;另外,与此相应,他还推动了“清”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后期昆体诗人在对西昆体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学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是二战后英国文坛上涌现出来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出了许多以猛禽凶兽为题材的动物诗。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休斯为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诗学上进行着不懈地追求。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探讨休斯动物诗中的动物情结、生态情结、暴力情结和反传统创作情结,解读休斯作品中的多维情结观。  相似文献   

8.
《诗》是孔子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诗可以兴即学《诗》可以培养感通之仁,使人与自然宇宙圆融无碍;诗可以观即学《诗》可以博观天地万物,广览世间百态,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通达智慧;诗可以群即学《诗》可以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使人和睦族群;诗可以怨即学《诗》可以合理疏泄怨情,使人复归血气平和。  相似文献   

9.
既强调诗体的规范又强调诗体的进化的诗的进化论,是刘勰诗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诗歌的形式本体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很重视文体,语言,体验和想象,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强调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甚至认为四言为正体;又不反对诗体进化,主张“随性适分”、“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见诸于《论语》中,更多的体现为对《诗三百》的评价;而尤以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并重、学以致道等为要;既体现了孔子的文学批评主张,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儒家以诗教化的文学观念;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诗教"之道,归根结底是受孔子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一个代表中国晋宋之际田园诗的顶峰,一个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丰碑,两位诗人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由于二者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观物方式也大相径庭,一个以物观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个以我观物,造成了物我相隔。究其原因,源于他们的相异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即西方文化是从分析的角度来对待自然,而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用综合的方法去理解自然。  相似文献   

12.
王彤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98-100
孔子"诗可以观"之"观",隐含有某种神秘色彩。古人观诗,可以获得超出诗歌本身的神秘内涵。从"观"的起源开始,论述其神秘色彩的原因,同时指出它与"诗可以兴"及儒家天命观的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3.
曾盛行于两宋的词体文学,在金元时代由于受到北方文化的薰染,其文体的性质、功能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皆发生了某种变异,突出地显示为一种类诗与类曲的特征。所谓类诗,主要指词体形式上的徒诗化、内质上的言志化和语言上的古雅化。所谓类曲,则指词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发生的类似于曲的通俗化.一方面是在曲文学尚未成熟时,词体自身的俗化;另一方面是在曲文学繁盛之时,词体创作中向曲体的靠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撷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的些许奇葩,拟从意象方面进行浅析,以期更深地理解“怨”中之爱,爱中之“怨”;更好地鉴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诗歌。  相似文献   

15.
杨金辉 《科技信息》2012,(4):193-194
1917年9月,周恩来带着求学救国,磨练意志的目的到了日本。在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他对日本的政治体制及文化教育等的先进之处是支持和赞赏的,对日本人的印象总体上也是不错的,随着其观察的不断深入,他也认识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及日本人民的苦难,这促使他开始思考日本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区别,成为了其以后对日态度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16.
诗与在     
曹金梅 《科技资讯》2006,(8):126-126
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人的存在角度来思考,诗-思-语言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是他美学语言论的思路。在当时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泛滥的历史条件下,海德格尔坚守人本主义立场,关心存在问题,为新的美学理论的构成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诗”与“在”的关系和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 ,广大妇女深受封建礼教迫害 ,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贞节观的束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也出现了反对传统礼教的新思潮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妇女解放的社会氛围 ,广大妇女逐渐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 ,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个性自由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多家境贫寒的中下层丧偶妇女 ,为了自己和已有子女的生存而再婚 ,这无疑是对贞节观念的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   

18.
明代学家杨慎谪戍滇之际,曾多次往返川、滇,沿途留下诸多诗句。本考证《观火把节》诗为杨慎在此期间途经西昌所作。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诗人在“经世”、“务实”思想的指导下,在诗篇里阐述了当世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消除烟灾,抗击侵略,救危图强。他们才无所用,报国无门,感到极度压抑郁闷,经世之诗从呼天吁地转向谴责讽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古典诗歌相比,他们诗歌叙论成份增多,抒情成份在减少。他们关注的是救国扶危之术,而不是诗歌的审美特性,使得部分诗歌缺少精细的打磨,缺乏应有艺术锤炼。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