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庶庵齐庵偃湖,秋水观是稼轩词中重要的地名,也是辛词研究中有争议的地名。三考着重考证稼轩词中涉及稼轩及好友交往唱和的庶庵、齐庵偃湖、秋水观、翠微楼、悠然阁等书斋、居室;积翠岩、清风峡、峡石、前岗等游赏之地。尤其《稼轩词编年笺注》收稼轩与郑舜举唱和词《水调歌头·和郑舜举蔗庵韵》四首。未采用《广信书院本》符合太守身份书斋名庶庵,而误用不适合郑舜举职务,思想的书斋名蔗庵。而"蔗庵"至今流行于稼轩词版本,当今值得考研,并更改,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南宋杰出抗金志士,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晚年乡居信州之带湖和瓢泉,长达20余年。稼轩词626首,有三分之二创作于信州。信州的山水田园及其生活,对稼轩词创作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考证稼轩词所涉及到的信州古今地名,有利于加深对辛词的埋解和对辛弃疾的深入研究。我在上饶20多年工作中,对稼轩在信州的创作环境及词中涉及的信州地名,进行了历史考证和实地考察,对当代部分专著中的稼轩词信州古今地名注释,提出如下考辨,就正于稼轩词研究的专家学者。一、带湖:位于信州府城北里许,古茶山寺东,今上饶市北郊,上饶市第一中学东侧至北门乡龙牙亭一带田园山地。  相似文献   

3.
稼轩词才兼众体,风格多样,无论是立意、遣词,还是用典、章法,都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词人高超的创作才能。本文从几方面试对稼轩词的结尾艺术进行例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探讨稼轩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辛稼轩以词称雄于世,其诗反为词名所掩,不受世人关注。其实,稼轩诗多有可观之处。稼轩诗大多抒写退居心态,吟咏志趣性情,饶有理趣和谐趣;诗风或平易质朴或拗折峭拔。解读稼轩诗,不仅可以认识其艺术风貌,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稼轩的思想性情和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稼轩词的典故人物进行分类研究,指出其中所蕴含的"英雄情结"与"慕陶情结",这两种情结都是其生存状态的反应,后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前者的现实转域,两者共同形成了稼轩词的沉郁悲美,并由此得出结论:辛词之用典并非"掉书袋",正是这些典故人物使他的作品达到了一种深沉复杂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上饶师范学院联合发起的纪念辛弃疾诞辰870周年"辛弃疾与词学"国际学术论坛,于2010年10月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成功举行。与会代表对辛弃疾的思想、政绩、辛氏家谱、辛稼轩笺注、稼轩交游区域以及交友群体,词与音乐的关系以及辛词与词学的应用型研究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关于辛稼轩研究的文献资料、对辛稼轩的传播和接受研究,以及词体盛衰的研究,是本次论坛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现存《稼轩词》版本有十二卷本和四卷本之分。十二卷本的祖本是刘克庄作序的《稼轩词》全集本,信州本十二卷即以此为底本翻刻,此二本已佚。元大德广信书院十二卷本出自信州本,王诏刊本出自元大德广信书院本,毛氏汲古阁刻本出自王诏刊本。四库全书本和辛启泰《稼轩集》初刻本皆源自毛氏汲古阁钞本。辛启泰《稼轩集钞存》本以辛启泰《稼轩集》初刻本为底本,并附录了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的36首辛词。朱祖谋将《稼轩集钞存》本中补遗的36首刻入“彊村丛书”。四卷本的祖本是稼轩生前所刻四卷本,长沙坊刻本即以此为底本翻刻,此二本已佚。吴讷本的底本即为长沙坊刻本,毛氏钞本则直接影钞自稼轩生前所刻四卷本。陶湘甲乙丙三集刻本刻自毛氏汲古阁甲乙丙三集,赵万里校辑之丁集出自吴讷本《稼轩词》四卷之丁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史资料与稼轩词的分析,可发现,庆元二年对稼轩俳谐词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辛弃疾遭受了政治大风波与遭遇了生活大灾难,但反倒使辛弃疾的词风也由悲壮、悲凉转为谐戏、幽默,稼轩俳谐词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视野开阔,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稼轩词数量之多、题材之广、风格之多样堪称宋词之冠.他善于创造性地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稼轩词雅俗相济、灵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其中对话方式的巧妙运用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文章拟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对稼轩词中的对话描写及其表达功能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稼轩词中“西北”语词释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词“西北”在稼轩词中已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代码或符号,它与神话传说、华夏情结、汉唐气象、帝都观念等文化传承相关,并由此从一个侧面窥见到稼轩南归后的情感轨迹及其诗、词差异。  相似文献   

11.
曾卓是“七月派”的代表诗人,又是共和国初期文坛悲壮的受难者。在遭受厄运的20多年间,在诗神逃遁的时代,在诗意枯竭的地方,他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地进行着“潜在写作”。他以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为我们留下了那个荒诞时代严肃的精神证词;他以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在一片诗歌的荒漠中为我们贡献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2.
自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对秦观发出“始知渠是女郎诗”的说法后,前人对秦观的诗颇有贬意,以为过于柔弱。本文通过对秦观七绝诗的评析,认为苏轼“以诗入词”受到赞扬,扩大了词的境界,而秦观“以词入诗”亦未尝不可,在宋诗中独树一帜,丰富了宋诗的艺术风格。故此文一反传统习见,借评价秦观七绝诗的同时,对其“以词入诗”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13.
过去谈贺铸词,基本上是从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来论述,而很少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进行考量。然而贺铸词之所以能够闻名当时,流传后世,恰恰是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依靠了传播的力量。文章以贺铸词的传播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为研究贺铸词兴盛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通过历代词学评论家对贺铸词的评价来探寻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宋末女诗人张玉娘《兰雪集》存诗词133首,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皆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作为战争的经历者和受害者,张玉娘的诗词突破了性别局限,希望自己就是挽救国家危亡之人,因而其诗词愈显引人注目。尤其是边塞诗和咏史诗,全无闺阁脂粉气,皆有英雄、"英雌"情,洋溢着一腔爱国豪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子未敢忘忧国"的情志,感人肺腑,令人击节。这在明清之前的中国古代女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能与之相颉颃。  相似文献   

15.
屈原诗歌的艺术力量来源于诗人那深刻地体验所产生的壮烈而激越的情感,其旨大都在于寻求精神的情感解脱。屈原的人格特征恰恰表现在儒、道所不屑为的执着。他表现主体情思时主要运用比兴象征和寓情于景两种方法。意象描绘更倾心于主观欲求的理想成分的渲染。形成了“惊采绝艳”和“铺采Chi”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翁方纲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认为翁方纲的“肌理说”及其在创作上的反映是:(1)对王士祯“神韵”的批判及牵制;(2)以“理”和学问为基础的诗学;(3)学术诗:以考据为诗。最后,提出了关于翁方纲的诗学及“学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吴均军事诗歌中塑造了一群英雄侠士形象。在诗作中,他将自我形象融入其中,从而加强了军事诗歌的个人抒情色彩;在抒情模式上借助人物形象将内在情感与外在描摹相统一,体现了文人军事诗作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曹操身处汉末社会变革时期,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着昂扬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是曹操的一生,还是其诗歌创作,都体现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乏志者也”的豪迈精神,暗含了他“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磅礴之气。  相似文献   

19.
着眼于音乐主题所作的思想分析,指出贯穿于贝氏交响曲创作始末的英雄性和革命性气质是其创作始终如一的追求。通过思想背景的分析、音乐主题动机的剖析,提出第九交响曲在总结前八部作品的基础上,在革命激情的内在理念的指导下,为表达其革命的理想、英雄的气质做了“曲体结构”、“和声色彩”、“配器风格”方面的极大发展;指出我们在欣赏这部恢弘巨作时,深入作者思想情感内涵对全面理解《贝九》及贝氏其它交响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乐府诗的音乐内质是本诗体的根本特征。特别是李白的乐府诗,无论从他的创作,还是历代评论家对其乐府诗的评价都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诗体的本源艺术风貌的关注,以及他的诗作所具备的曲辞特征。本文试从音乐曲辞的角度立论,探讨李白乐府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曲辞范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新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