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人的飞天梦不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也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你是否还记得那台曾牵动无数人心的"玉兔号"月球车?如今,这位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自带萌点的"兔坚强"终于迎来继任者: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据中国国防科工局消息,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已于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中国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21,(2):10-11
1月3日是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两周年的日子,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月面工作731天,月球车行驶600.55米,持续产出科学成果.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相似文献   

3.
正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上的测月雷达,月球背面地下结构被首次揭晓,中国科学家还利用它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底部成功着陆。之后,"玉兔二号"月球车便利用全景相机、红外线光谱仪、测月雷达等先进仪器,对月球背面展开科学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则新闻令国人振奋:我国将在宇航员登月之前,率先派机器人登上月球。日前,有关设计人员证实,一款来自中国的月球概念车在“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展出,这款概念车并非艺术家们空穴来风的想像,而很可能是未来中国月球车的真实雏形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其 《科学大观园》2006,(24):79-80
2007年,中国登月计划即将跨出第一步。随着这一梦想的付诸实施,一大批国内自制的航天探测器将陆续进入公众的视野。2012年,“嫦娥工程”将实现“落地”,月球车、着陆器也将发挥重要角色。“月球车,从软着陆器上跑下来,然后要在月球上走,这里面有好多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反复强调其中的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6.
人类上次登陆月球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如今,全球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索浪潮,与上次的大国探月竞赛不同,这次的月球探索竞赛参与者多了许多商业公司和私营机构,而且,大家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登陆月球,而是要进一步开发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探月已进入2.0时代。第二代月球探索已经开始月球探索之前一直都是国家行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私营机构和商业公司正在寻求未来探索月球。尽管距离1969年人类宇航员踏  相似文献   

7.
<正>当中国人尝试从月球背面走出来,并且进入西方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势必迎来激烈的对抗。近日,一个由英国华人组织的乐队"月球背面"在伦敦有名的"水鼠"酒吧演出。巧合的是,英国媒体注意到,几天后中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着陆点就在月球背面。《独立报》网站称,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目前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环境了解不多,嫦娥四号的这趟  相似文献   

8.
蹁跹落月,正式开工! 2020年12月1日,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平稳降落月球,随后启动钻头和铲子,开展月球采样工作.这一刻,这抔"土",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作为"国礼"的1克月壤 坑坑洼洼的表面、灰色的主基调、一望无际的荒凉……长久以来,这是人们对月球的直观认识. "走在月球表面上,犹如走在一个布满沙土的运动场上,四周有泛光灯的照耀."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描述道.随后,他的搭档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表面,将周围的景象形容为"壮丽的荒凉".  相似文献   

9.
正1972年12月11日,美国的"阿波罗17号"在月球着陆,这是我们人类最后一次载人登月,40多年过去了,为何没人再登陆月球?1969年,"阿波罗11号"载着3位美国宇航员首次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之后,美国还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发射,其中5次成功,1次失败(失败的是"阿波罗13号",但3名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前后一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过月球。但随着"阿波罗17号"的归来,"阿波罗计划"也随之宣布终止(原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宇航局的GRAIL月球探测器——"埃布"号和"弗洛"号,已于美国东部时间17日17:28,北京时间18日清晨6:28在地面控制下,按计划撞击月球,从而为该项目画上圆满句号。这两艘飞船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撞向了月球靠近北极附近的一座2500米高的山峰。之所以策划此次撞击,目的是避免这两艘飞船在燃料耗尽后,自  相似文献   

11.
<正>在"阿波罗"首次登月45年后,美国国内对月球在未来人类太空探索中的地位仍存在争议。从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登月到1972年"阿波罗"计划被取消,又有10位美国宇航员跟随他们的脚步登上了月球。此后就再无人类登月。最近一次重返月球的计划因缺少经费于2010  相似文献   

12.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为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宇航员多次成功登陆月球,并将国旗插在月球表面的土壤中。对此,科学家们猜想:现在这些国旗是否还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月球探测器发回的照片显示,尽管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部分美国国旗仍然屹立在月球上。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6次登月之旅中,每一次宇航员都会在月球表面插上一面美国国旗作为美国成功登月标志。月球探测器发回的最新高分辨率图像显示,随着月球围绕自己的轨道运行,这些美国国旗产生了阴影,据此科学家得出了它们还处于直立状态的结论。月球卫星项目的研究者马克·罗宾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4.
1.1969年,在阿波罗11号探月过程中,当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3小时,"无畏号"登月舱突然失控,附毁在月球表面.离坠毁点72公里处的早先放置的地震仪,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震波只能持续3~5分钟.这一现象证明月球是空心的.1969年11月20日4点15分由"阿波罗"12号制造了一次人工月震,其结果充分说明月球是中空的.  相似文献   

15.
爱尔 《科学大观园》2013,(13):64-65
惊人小行星捕获计划有望在10到12年内实施。一旦小行星成为"囊中之物",科学家计划将其拖到月球附近环绕月球运行——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NASA已经向美国白宫提交了一项惊人的小行星捕获计划,NASA计划在10年到12年左右,用阿特拉斯5号火箭向一颗飞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小行星发射一艘无人"小行星捕获飞船",然后用一个直径15米宽的"巨袋"裹住这颗旋转飞行、重量约达500吨的小行  相似文献   

16.
蟾宫摘月     
正玉轮皎皎兮清翊,前路漫漫兮求索。月球,是距离人类生存的地球最近的一颗星。曾经,作为"国礼"的1克月球土壤,让我们对月球有了更准确的分析。如今,嫦娥五号蹁跹落月,取土凯旋。为了这抔"土",我国科学家们经历了数次"演练";因为这抔"土",人们对月球的诸多疑惑将进一步解开。这抔"土",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也照亮了我国载人登月之路。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0,(21):4-6
<正>随着"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二期揭开序幕。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3个阶段实施。继"嫦娥一号"完成以"绕"为目标的一期任务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将共同组成以"落"  相似文献   

18.
美国宇航局的GRAIL月球探测器——"埃布"号和"弗洛"号,已于美国东部时间17日17:28,北京时间18日清晨6:28在地面控制下,按计划撞击月球,从而为该项目画上圆满句号.这两艘飞船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撞向了月球靠近北极附近的一座2500米高的山峰.之所以策划此次撞击,目的是避免这两艘飞船在燃料耗尽后,自行坠毁可能会破坏月面上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如当年"阿波罗"探月的着陆点等等.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4,(1):F0002-F0002
正2013年12月15日,中国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通过电视直播"亮相"。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五星红旗亮相月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崛起。  相似文献   

20.
<正>嫦娥四号的着陆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区域的冯·卡门环形山,直径约180公里,形成于约40亿年前。环形山南部区域相对平坦,适合探测器着陆。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