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一座洁白的房间内,未来的晚餐摆上桌面.桌上的牛肉是使用试管技术培育的,这些牛肉纤维精巧地拼接出一个"肉"字;有些"蔬菜肉"做成的餐前点心.使用基因技术培育原料制作的寿司,还有可以任意编程设定的红酒:其中含有微波脉冲,你可以随意设定自己的喜好,从蒙特普恰诺到穗乐仙,各种美食不一而足.但这些在目前阶段还都只是幻想,这是在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举行的一次未来食品展上出现的场景,只是这些食物都是用橡皮泥和其他替代品制成的.然而有一点是关键,那就是所有在这里所展出的展品并不完全都是凭空的幻想.正如该校助理教授柯特·冯·曼斯伍特所称的那样,它们"几乎是可能的".曼斯伍特本人还参与了网站nextnature.net的制作,这个网站关注未来技术的发展.他将自己学习工业设计的本科学生召集到一起,并邀请生物技术工程师、市场专家以及伦理学家,要求他们列出哪些未来食物现在实际上对我们而言已经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2.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且争论极大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各种处理技术,明确指出,垃圾焚烧技术产生二噁英是不可避免的,垃圾厌氧发酵技术与核磁辐射技术等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最后,提出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还介绍了"十二五"对垃圾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日前首次发现血液中一种生物标记可以用来预测肝脏中有害脂肪的积累程度,从而有望实现通过验血发现早期脂肪肝。该研究领衔作者之一、澳大利亚贝克心脏病糖尿病研究所布莱恩·德鲁博士说:"脂肪肝是糖尿病和心脏病的一个风险因素,如放任不管,还可能导致肝癌和肝功能衰竭。预期未来10至20年内,脂肪肝都将是肝移植手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927年出生的欧阳予就像是裂变的中子、原子,直至耄耋之年依然不断释放出令人惊异的能量. 在年逾古稀之时,欧阳予还在全面主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工作,欧阳予深情地说:"中国核电事业前景广阔,现在,我最想干的是,抓紧时间培养出一批中青年核电设计和经营管理专家."他还曾由衷地感慨:"虽然我的一生可以说是'跑步人生',眼下我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了." 论及中国核电未来发展的路径究竟在哪里,这位中国核电先驱表示:"在坚持核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发展核电,它的优点比较多."  相似文献   

5.
科学史的未来如何?这并非我们历史学者常问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并非先知或预言家,且我们研究的是过去而非未来。不过,通过审视科学史的过去和现状,也许可以一窥科学史未来的走向。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科学史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内在主义"到"语境主义"的过渡,然后结合笔者自2004至2014主编《爱西斯》期刊以及编辑《科学史指南》的经历讨论了语境主义近15年来的发展。接着,笔者探讨了在语境主义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科学史的未来走向问题。在此,笔者强调了学者们对"全球科学史"的兴趣—-这种兴趣很有可能促生新的语境主义研究方向,从而促进中国科学史学者与其西方同行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任天 《科学大观园》2013,(20):71-72
为了测试一项新的通信技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发射一颗围绕月球轨道运转的探测器。据悉,这项技术通过激光向地球发回通信信息,可以提供创纪录的600Mb/s的下载速度。该项计划或许还能推动提高地球上的互联网覆盖率。未来几年,商业互联网:卫星服务将使用光学连接,  相似文献   

7.
正这种颠覆性的改变只是区块链技术将在可预见的未来重塑人们的生活、优化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侧面。想象一下,未来某一天你可以这样养活自己:授权他人获取反映你生活习惯的个人信息,例如每天吃几颗鸡蛋、多久打一次羽毛球,就可以获得报酬——这些信息都将成为属于你自己的可交易数字资产。"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理想场  相似文献   

8.
2012欧洲杯从一开始即精彩绝伦,可以说是戏剧因素全都有了。据说全球有十几亿人收看电视直播,欧洲杯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实全拜"技术"所赐:那是因为除了欧洲有全世界技术最细腻的球队,还得益于最新科技的全方  相似文献   

9.
阐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的研究背景及总体目标,论述专项总体布局思路和任务设置,对专项实施进展进行概要性描述,并结合交通强国重大战略部署,分析提出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的研发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不仅导致了西方技术批判理论的重心从道德批判、制度批判转向生态批判,而且还使得生态文明的理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当代技术理论批评家们对发生在现代社会中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新的展现和揭露,对二战结束后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涌现出的新技术展开了新的分析和批判,并对未来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替代性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建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我们要借鉴当代技术批判理论中的合理内容和思想,从而更好地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设计是当前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关注的核心话题,其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技术设计的民主化。芬伯格认为,技术设计是权力斗争的舞台,通过民主干预,人们可以在技术设计中改变现有的"技术代码",从而实现"技术民主化"的转变。以福柯的"自我技术"为参照,技术民主化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赋权"的方式,它不仅指明了一条将技术进行内在转化的研究进路,而且为社会个体提供了在技术领域中表达自我主张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作为行动者的公众对技术设计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3,(16):72-73
谷歌的一位未来学家预测说,只需30多年,人类就可把整个思想上传到电脑,变成数字化不朽之身。这一结果被称为"奇点"。谷歌公司工程部门主管雷·库兹韦尔还说,人体的生物部分将用机械部件取而代之,这个目标最早于2100年可以实现。他在纽约举行的全球未来2045年国际大会上发言时提出这些主张。这次会议由俄罗斯大富豪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创办,以构想2045年世界面貌为主题。库兹韦尔表示:"根据对功能上模仿人脑的计算量的保守估计,我们将能够把我们的智力范围扩大10亿倍。"他还提到摩尔定律。根据摩尔定律,计算力平均每两年翻1倍。他还用基因测序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库兹韦尔的书《奇点临近》中,他用曲线图阐述了奇点的发展和进程。而奇点之所以称为数字化不朽之身,是因为大脑和人的智力将通过数字技术永远储存起来,即使在人死后也能做  相似文献   

13.
雅克·埃吕尔与托马斯·休斯都将技术看作一个系统,但由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范式的"分立",两人的技术系统观尽管存在着相似性与互补性,在研究起点和研究进路上却各具特色。可以将休斯"技术系统方法"的历史分析框架视为埃吕尔自主论的技术系统观的一种反动,只是休斯矫枉过正,从理论的一极走向了另一极。正是以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为中介,技术哲学在寻求经验基础的过程中,向跳脱经典技术哲学决定论的渊薮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14.
机器狗的嗅觉很灵敏美国国防部正在开展一项新的研究,模仿狗的灵敏嗅觉来制造一种能够分辨多种化合物的人造嗅觉探测器。这项研究如果成功将大大提高美军在战区探测化学武器的能力。虽然美军已有多种技术可以探测到生物和化学武器,但是迄今为止,任何人造的探测仪远没有比狗的灵敏嗅觉更加有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正在研发的"RealNose"(真鼻子)技术,目的就是研制出一种可以与狗的灵敏嗅觉相媲美、甚至更为灵敏的人造探测器。虽然政府已投入数百万研究经费以及大批研究员夜以继日地攻关,但还未取得理想效果。警犬仍然是美军在机  相似文献   

15.
"我快秃顶了!"让你预测一个人未来可能得什么病,你也许会说,这取决于他体内的基因,从外表是不太看得出来的。然而,据英国《每日邮报》4日报道,英美等国科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人们可以根据体貌特征来推断一个人未来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研究策略,对传统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传统生物育种技术可以看作是手工工艺技术,顺从自然,通过"做""培育出"生物,属于海德格尔的前现代技术范畴。转基因技术则是由分子遗传学理论引导的现代技术,理论基础更深,具有"制造"和"座架"的本质特征,属于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范畴。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从海德格尔究竟是否是技术悲观主义这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海德格尔确实认为由现代技术主宰的人类命运是不可能"克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海德格尔认为寻求对命运或对一切的"控制"恰恰是现代技术的弊病所在,关键不在于设计和掌控未来,而是在于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留出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相信并指出了解救的道路。技术是一种把事物带出场的解蔽方式,而现代技术的问题在于它的解蔽"不留余地"。解救的道路:诗歌、大地、艺术等等,其意义都是在间隙中开辟空间,为新时代的降临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阿尔伯特·伯格曼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与传统技术"聚焦物"本质相对立的"装置范式","装置范式"导致的交互行为的单向性和贫乏破坏了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文化与意义。当前,信息技术装置不仅仅会破坏社会的意义,还会削弱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技能。然而,信息时代的技术还有另外一面,自然用户界面的创造可以联合"装置"与"聚焦物",在"装置范式"的基础上培育出"装置-聚焦物",并且建构界面生态系统来化解"装置范式"可能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虚拟现实是一项新兴的计算显示技术。它可以向用户提供一种具有"沉浸感"的知觉经验,而用户也能够根据这些知觉信息来做出适应性行动。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与查尔莫斯的"镜子经验"论证,均能够为这种虚拟现实真实的"临场感"提供具体的理论解释。然而,用户同时也能很明显地区分虚拟现实与真实环境下的空间经验差异,一些基于神经科学的实验数据可以提供相应解释。究其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当前计算显示技术的局限和多通道感知交互渠道的狭窄等导致。进而,文章提出了一个称作"虚拟现实中的黑白玛丽问题"的思想实验来论证这个观点,并反驳了查尔莫斯的相关论点。最后,提供了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未来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从海德格尔究竟是否是技术悲观主义这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海德格尔确实认为由现代技术主宰的人类命运是不可能"克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海德格尔认为寻求对命运或对一切的"控制"恰恰是现代技术的弊病所在,关键不在于设计和掌控未来,而是在于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留出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相信并指出了解救的道路。技术是一种把事物带出场的解蔽方式,而现代技术的问题在于它的解蔽"不留余地"。解救的道路:诗歌、大地、艺术等等,其意义都是在间隙中开辟空间,为新时代的降临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