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宗教信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仪式逐渐走进世俗生活,不再局限于宗教仪式,其他的还包括政治性仪式、市民性仪式、节假日仪式等,每一种仪式有有其相应的内涵,且蕴含着一定的能量。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么建构起一套的法律仪式必定是对民众树立法律信仰,构建法治社会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于传统,目前学界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那么《传统的发明》却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传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的内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村落民间传统体育仪式是村落文化的外在表现,仪式展演的形态变迁是当地文化变迁的风向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村跳脚展演进行展考察基础上,分析了跳脚文化仪式背后的村落文化变迁与村落文化变迁的主导话语权,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这大动荡、大变迁的过程中,自清末以来的几代思想先驱者、社会主流思潮都将西方的社会图景或政治理想当作先进社会的标准,将传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视为祖国贫弱的主因,而采取引进西学、放弃传统甚至搞臭传统的态度和做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方面现代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文化更加迅速地流失,一方面社会各界包括民问和官方都逐渐认识到否定传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保护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也有了复兴传统的各种努力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以道帏乡各村落共同祭祀大型"拉则"为个案,对"拉则"的传源、变迁、功能、祭祀流程",拉则"的祭祀规模与各村落社会组织之间的同构关系进行了阐释研究。提出该类以自然崇拜为基础,以部落组织为纽带,区域村落为载体举行的插箭祭祀仪式,就其文化功能来审视,在一个大的区域内有助于各村落之间的统一、整合,能使社会一体化的内聚力提升;由于宗教信仰所具有的心理调适和情感慰藉功能,也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规范个人行为,较具明显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7.
马强 《世界知识》2017,(10):36-38
在俄罗斯,5月9日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胜利日”,这是苏联红军和苏维埃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取得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日子。苏联解体后,与其他苏维埃节日的命运不同,“胜利日”住俄罗斯被保留了下来,仍为法定假日。每逢胜利日,俄罗斯的各英雄城市和战争光荣城市都会举行阅兵,展示武装力量;参战老兵身着戎装在这一天聚会、游行;  相似文献   

8.
朝观音仪式是安远九龙山一种重要的民间观音信仰朝神仪式活动,在其纷繁复杂的仪程中,始终伴随着音声,(1)这种音声具有特殊的功能——使人与神灵能够沟通,从而起到了交流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故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10.
“拉牛上树”是保存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的侗族传统仪式。这一仪式流变的过程说明,侗族传统仪式中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事实上,在侗族聚居的地区,还有许多与“拉牛上树”类似的仪式。这些类型各异的传统仪式是侗族社会存在发展和侗族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民族地区乡土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乡土和谐的助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修辞学的“得体”观,体现出语言表达对社会文化背景(即大语境)的关注。其实,任何一种修辞观的出现都不应是孤立的,它既是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语辞修饰的要求.同时又与传统的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依据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诗三百》所代表的“和美中正,适度中节”的精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考察吕叔湘先生对“适度”与“恰当”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12.
仪式及仪式音乐研究是近年来一个学术热点,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重要方向。围绕“仪式音乐”,学界从个案到普遍,从实践到理论,均取得丰硕的成果,也建构了诸多理论与方法论模式。本文从对音乐概念的认知开始,强调由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到仪式中的“音声”之概念延伸,对仪式音乐这类特定语境中的“音乐”形式研究意义。同时,本文也梳理了中国学者在有关仪式音乐概念、仪式音乐分类、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阐释,希冀凝聚学术意识,让我们更好地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仪式音乐研究的中国术语,达到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碧霞元君作为传统社会中百姓信仰的一个重要对象,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其思想日益渗透到民众之中,实现了其由无形向有形的具体转换.梳理碧霞元君信仰在临清的发展概况,解析“接驾会”和“拴娃娃”的仪式过程,可以发现,运河变迁造成了沿线碧霞元君信仰的流变,受其影响,沿运一线形成了城—镇—村三级信仰体系,这种格局直接影响到当下的信仰状况。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野调查,讨论了山东曲阜孔庙祭孔乐舞传统在近代的发明与延续过程。直到1957年,还是沿用清乾隆八年颁定的祭祀乐舞。1980年代复兴的祭孔乐舞已经转向观赏性。尽管2004年恢复的公祭采用了明代祭祀的传统元素,却完全是当代人制作的产品,应称之为“新”祭孔乐舞;家祭中的传统符号比公祭多。现代人发明祭孔传统的本质特征是重复、人为性和与过去建立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西藏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现代“时尚”渗透到西藏的大街小巷,高楼大厦、网吧、洗浴中心、迪厅等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传统的藏餐馆和具有浓郁藏族歌舞艺术特色的“朗玛”歌舞厅也深受广大藏区藏族同胞和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朗玛”歌舞厅不仅是适宜一家老少聚会娱乐的场所,也是表现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舞台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措吉 《西藏大学学报》2011,(1):127-132,139
青海省果洛甘德县有一个格萨尔艺人辈出的德尔文部落,他们自称是格萨尔王的后裔,且认为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师的转世、佛教三怙主的代表。因此,整个部落信仰格萨尔王。每年藏历六月去神山煨桑烟祭是部落生活的重中之重,他们通过公共煨桑仪式供养佛、菩萨、格萨尔王、护法神、战神、地方神和土地神等,祈祷佛法兴盛、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们幸福等。文章在实地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就德尔文部落的基本情况、祖先传说、煨桑仪式的原由、时间、参加人员、祭祀地点和神灵系统、煨桑仪式过程以及仪式完毕后的各项娱乐活动做了民俗志的描述,认为这种集体煨桑仪式是承载了德尔文部落神圣信仰的宗教行为,部落的历史记忆则通过赛马、射箭、说唱《格萨尔》等活动得以传承,这一集体仪式也加强了部落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鉴于当下来自人类学、神话学界和考古学界在文明探源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呼唤神仪式、精神信仰等"软"视角对考古素材和人文阐释会通互释的关注及研究实践,笔者以《礼记.月令》中的仪式叙事为例,尝试探讨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的程式化叙事,从而找到考古文化遗迹、文本文献与神话仪式叙事对接以互证互释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8.
殷俊 《世界博览》2009,(18):28-30
战争和土改是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考验全中国一切人们、一切党派的两个“关”。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的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吉利 《世界知识》2008,(19):62-63
“传统”乡村邮递员成为奥运火炬手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无疑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在这些幸运的火炬手的队伍中,活跃着许多普通邮递员的身影,他们的共同点是——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十音 《少儿科技》2012,(9):12-13
坐在讲台上的青年只有22岁。面对台下上千名观众,他要讲一堂有关传统文化的课。他是谁?年纪轻轻就能讲传统文化?怎么能吸引这么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