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柳宗元不仅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古文,而且在古文理论上也有很大的建树,提出了"文以明道"、"及物求道"、"有乎内"和"饰乎外"等古文创作理论。文章主要探究影响这些理论产生的美学背景。  相似文献   

2.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有自己的散文理论。他的文论以道为基,以文为体,以言为饰,三者浑然一体,构成一座完整的理论架构。在道、文、言诸方面,欧阳修在继承韩愈文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散文理论,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旗帜。宋代古文运动正是在这一理论和旗帜的引导下,较唐代取得了更为彻底而全面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柳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启蒙者、先驱者。在北宋立国之初,他以振兴古文、古道为己任,首倡复兴古文、古道,其古文理论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对他的古文理论进行探析,对于深入认识和研究北宋古文运动特别是其前期的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轼文章论     
“词义兼美”是苏轼文章理论的核心,“以古文为理”,道文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以“词义兼美”为统摄,“文以适用”、“博学能文”也浸透了“词义兼美”的浆汁。  相似文献   

5.
作为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对后世影响至深。从古文创作的理论和散文作品的特点来看,他对清代桐城派尤其是其创始人方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关于古文的艺术标准以及"清真雅正"的散文特点等方面使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契嵩是北宋倡导儒释融汇的著名僧人,在禅宗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论是北宋释子文论的代表。他对于“人文”、“言文”的论述,兼有古文家、道学家、政治家诸种之长,其意义和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吕温是中唐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提出了"文为道之饰,道为文之本"的文学主张,是对韩愈、柳宗元等人"文以明道"文学主张的呼应和补充,他也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绩起到了推动古文运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农学家,也是一个关心民瘼、情深意密的诗人。从蔡襄"文以道为本"的主张,以及其诗歌与"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三大宋初诗风的关系,可以看出蔡襄诗学思想主要受韩愈影响。其诗歌创作博采众长,对于颇为后人诟病的宋初三大流派都有所吸收。  相似文献   

9.
论尹洙     
尹洙是11世纪上半叶活跃于北宋政界、军界和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政治革新,一生坎坷多难,是一个宁折不弯的斗士。在古文运动中,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古文创作从重道轻文转向文道并重、从辞涩言苦转向文从字顺作出了贡献,当然才力不及欧阳修。尹洙的创作简而有法,文风古峭劲洁,长于议论而短于写抒情,文多致用而形象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
桐城“三祖”的古文理论,就文、道关系的认识而言,方苞重在“道”,刘大櫆重在“文”,姚鼐文道合一。方苞的“义法”说主要是针对科学之文,实用之文而言,强调的是理性内涵和逻辑形式;刘大櫆的“神气”说主要是针对文艺之文而言,强调的是审美意味和艺术技巧;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说是对方苞、刘大櫆理论的整合,取长补短。桐城派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变化于刘大櫆,成熟于姚鼐。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的学者型政治家,同是在宋代“右文”国策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他们的生平履历以及在功业、道德、文章方面的建树,颇多相似之处。范为“一代道宗”,欧为“一代文宗”,两人的历史功绩各有千秋,在对待佛道的关系上,双方显示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北宋、南宋的三百余年间,中国各地陆陆续续地刻制和刊行的《李善注文选》,露骨而有意识地剽窃和利用了《五臣注文选》的很长的句子;同时这一盗用倾向,随着时代从北宋进入南宋,其频度亦有所增长。然两宋的所盗用之文例,决非是为了粉饰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有欠完备的剽窃行为,而是与那古文运动势力的增强和来代理学的勃兴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的学者型政治家,同是在宋代“右文”国策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他们的生平履历以及在功业、道德、文章方面的建树,颇多相似之处。范为“一代道宗”,欧为“一代文宗”,两人的历史功绩各有千秋,在对等佛道的关系上,双方显示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4.
北宋初期,柳开、石介、王禹偁等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他们提出了鲜明的文学理论并积极从事文学批评或文学创作实践活动,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道”的提倡是他们共同的主张,使北宋初期诗学理论中弥漫着浓厚的儒学思想,为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儒家诗教原则的成熟准备了丰厚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5.
汉语自19世纪末开始走上漫长的欧化之路,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汉语欧化痕迹均十分明显.汉语欧化进程中,近代散文文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同时散文对语言欧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以新文体、逻辑文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政论散文由于欧化而趋向浅近、平易,表达方式趋于严谨,语意更加曲折.但是散文文体的解放仍然有限,近代散文家对古文的复杂态度,古文广泛的作者和读者基础,构成散文文体全面解放的阻力.  相似文献   

16.
"唐宋八大家"称谓的确立及其古文的传播,都是在理学思想的观照下,并经理学家之手实现的。理学家选评八家文章,主观目的在于疏浚源流,廓清道统,抬尊理学;以文阐理,假手评点,规范写作;借力举业,传播理学。理学家重道轻文的观点渗透到了诗歌、古文写作中,更借助私塾的教育系统而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吕南公是北宋卓有成就的文论家,吕南公在文学理论上有精辟的见解和造诣,提出"言以道为主,而文以言为主"的"文道"观,强调"文不可以不工",虽然是以儒家的思想伦理为基础,但对于"道"持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其"道"更多指向"为文之道",从而提升了文学的独立性。吕南公的文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远绍韩愈、超越欧曾、比邻苏轼,是北宋"文道关系"论述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林纾是末代古文家的代表,他一方面顽强地守护着传统的文道观念,另一方面又将本来是本体论的文道论悄然改变为工具论,在此同时将性情作为文章的本体,并特别强调散文的无用性和审美性,这无疑是中国散文学文道范式的一次重要转变。遗憾的是,由于他坚定的古文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对古文及孔孟之道的双重冲击下,他不能不在维护古文的同时对其中的道理也一并守护,这使得他的性情说并没有悖离道理。林纾在散文学这个根本问题上的转变及其困境体现了鲜明的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林纾是末代古文家的代表,他一方面顽强地守护着传统的文道观念,另一方面又将本来是本体论的文道论悄然改变为工具论,在此同时将性情作为文章的本体,并特别强调散文的无用性和审美性,这无疑是中国散文学文道范式的一次重要转变.遗憾的是,由于他坚定的古文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对古文及孔孟之道的双重冲击下,他不能不在维护古文的同时对其中的道理也一并守护,这使得他的性情说并没有悖离道理.林纾在散文学这个根本问题上的转变及其困境体现了鲜明的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期,一大批官僚士大夫以复兴儒家思想为己任,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他们的学术和政治实践活动,在对待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上极力诋毁唐朝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捍卫"三从四德"的观念,在当时上流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当时社会妇女的懿范,宋仁宗皇后曹氏一生以遵守、维护伦理道德为己任,牺牲家庭幸福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既是受害者,也是卫道士,充分体现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对宫廷女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