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在仁义问题上,《庄子》或肯认,或批判,或整合,具有多重维度。以仁义为精神之末、应世之迹、治世之具和臣下之节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肯认的态度。以仁义为道德之失、撄心乱性、禽贪者器、殉名害身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批判的态度。以道德与仁义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等为依据,通过建构一个本末式和回环式的理论结构。《庄子》做到了在自身理论基础上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超越和含摄,从而将其或批判、或肯认的态度予以统一和整合。分析《庄子》的仁义观,有助于理解《庄子》和道家在仁义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统贯性,进而深化我们对儒、道之间互补性复杂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3.
《庄子》内篇中的概念“命” ,系由生存现状出发 ,落脚于对“命”的疑问 ,揭示了人之生存的必然律和偶然律 ,指出了各任其性命之情的道理 ,从而升华入“道”的逍遥游境界 ,颇具生存存在论意味。“道”是《庄子》的最高范畴 ,但内篇的主要兴趣似在于从“有待”到“无待”———也就是由“命”之“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融合兼采了多家思想,对《庄子》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接收态度,多处以不同形式援引化用《庄子》入文,包括以点明出处的方式引用《庄子》语句,对庄子寓言本义予以继承、发展、改造,或者直接吸收其思想观点.引用后的庄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其固有的偏激苛责,更符合《吕氏春秋》所持的抚民以静的政治追求.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集诗歌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哲学之美于一身,《庄子》语言更是恢弘谲怪,玄妙不羁。后世学者多有关于《庄子》注译的作品,但是这些著作对于《庄子》语言的理解和翻译不尽正确或准确。本文对陈鼓应先生之《庄子今注今译》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庄子》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格调、基本形象的分析,说明寓言是《庄子》一文最基本的文学构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庄子》在哲学和文学上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庄子》怀疑主义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怀疑主义建立的根据是认识的相对性,怀疑主义的结论是“吾恶乎知之”、“不谴是非”和悬置判断等。《庄子》的怀疑主义可用当代怀疑主义所提出的模式来表示,其怀疑主义的论证方式有“闭合论证”和“无知者的论证”二种,《庄子》的怀疑主义是局部的怀疑主义,而不是全面的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学术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时期,宋学吸收庄子等道家学者的哲学思想,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论思想,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态,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导思想,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化倾向更明显。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力倡导道教,建立道官、道职,《庄子》一书受到重视,被列入道家科目,设有博士。  相似文献   

9.
论苏轼文学创作与《庄子》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庄子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创作中则显示出审美思想、艺术境界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同一性。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析苏轼对《庄子》的吸收与借鉴,可以进一步探索苏轼艺术风格的形成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中不仅包含具有神话意味的文本,还包含具有仙话意味的文本。《庄子》的境界不同于仙话的境界,讲述仙话并非《庄子》的目的。《庄子》内、外篇中的仙话属于阐释哲学观点的手段,符合庄子思想;《庄子》杂篇中的仙话则多是脱离庄子思想的,更具有仙话意义,其思想不符合庄子的主张,可能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从总体上看,唐宋文人是以一种实用的心态对待佛道思想的。但在唐五代时期,三教的合流尚显杂凑、硬涩,故此时佛道思想在词中的表现也就相对单调。而至宋代,文人的援释道入儒象盐之溶于水一样已达深融无迹的境地,相应地宋词中也就出现了很多体现文人在佛道方面的修养、情趣,词情与佛性道理息息相通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以来,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道观的建置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到了唐代,道教取得了近似于国教的地位,道教宫观的发展规模也随之扩大,其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由于唐代道观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唐代士子在道观中习业备考。  相似文献   

13.
宗教文化在宁波地区渊源流长,既有光辉灿烂的佛教文化,又有曾经非常兴盛的道教文化。四明山脉的洞天福地吸引了众多的道教徒遁迹山林、兴宫筑观,聚居修炼,其中就有葛洪、徐可复等著名道士,唐宋对道教的扶持也使得宁波地区道观林立,这些都是宁波发扬道教文化的宝贵基础。但发掘道教文化不能仅仅局限在道教界.而应该关注道教的广泛影响力,如道教与浙东学派的关系等。许多浙东学派的学者实际上与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波文化素养的养成,因此宁波在建设现代都市的进程中需要重视对道教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比较独特的诗人,他对道教抱着既信仰又批判的态度,显示出双重的仙道观,原因是道教并非李商隐的主流思想,但对其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却影响巨大,促成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梅山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有影响的民族宗教。它经历了原始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跨民族性宗教三个阶段。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它正式创立于唐末五代,而作为一种跨民族性宗教即完成于元末明初。梅山教是由瑶族所创立,由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一种独立的民族宗教,并不是道教的一个流派。瑶族老人尤其是梅山师公死后,其亡灵都要回归梅山就是梅山教作为独立的民族宗教的最主要证据。但由于两宋以后,随着族群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道教凭借着政权的力量进入梅山文化地区,一部分汉族道教移民转而改信梅山教,并进而将道教的神祗和道教的教理教义植入梅山教之中,从而使梅山教具有了浓重的道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初次为润州刺史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兴利除弊,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革除弊俗,二是在崇尚儒学的同时又兼及道教和佛教.除此之外,李德裕在北固山创建甘露寺的时间,应是开始于宝历2年(826年)3月后不久,完全建成,当在大和元年(827年)或2年.这在今天看来,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7.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它必定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发芽并成长成型的,水墨山水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唐代,也是如此。文章认为水墨山水之所以出现于唐代,是因为此时的水墨山水完成了“道”与“器”的统一。在文化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中,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并促使了水墨山水物以所载之“道”的成熟;墨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阐述此“道”最合适的形而下之“器”;而山水技法的进一步完善,则为形而上之“道”的阐述创造了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9.
据史料的记载,汉晋隋以来,河南地区的人口在历朝居于全国的第一位。而自唐以后到清朝,河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国最高值,使得唐代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唐初到天宝年间,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而此后至唐末,人口数量则明显地下降,部分州郡甚至十几倍地减少。而且,唐代河南地区人口地理配置不同,中部、东部稠密,西南部相对稀疏。从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地理配置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与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道教在致力于天国世界构建的同时,也致力于现实人间仙境--洞天福地的营造.这里树木葱茏、环境幽雅,既是神仙居住之所,也是道士修道成仙之地.而对仙境的描绘,构成了古代小说中色彩绚丽而令人神往的一个组成部分.<聊斋志异>在道教仙境题材上,继承晋唐小说并有着进一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