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从胜利油田的土壤和污水中筛选到的能降解二苯并噻吩(DBT)的施氏假单胞菌UP 1,考察了培养温度、时间、pH值对菌种生长的影响,以及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菌株UP 1脱硫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UP 1静息细胞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UP 1最佳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24h,培养基的pH为7.5;脱硫反应适宜的DBT质量浓度为500mg/L,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20h;UP 1静息细胞具有可循环使用的脱硫活性。  相似文献   

2.
对脱硫菌D4经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为提高D4对二苯并噻吩的降解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降解条件进行建模优化,筛选出了转速、底物浓度和培养温度3个影响显著的因素.确定了优化后的降解条件:转速175r/min,二苯并噻吩浓度0.1mmol/L,培养温度30℃.优化后的降解率为59.83%,比优化前提高了近10%.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压滴流床反应器,以二苯并噻吩(DBT)与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的正辛烷溶液作为模型溶液,在不同的反应温度、氢压、氢油体积比、液时空速(LHSV)、模型化合物初始质量分数的条件下,考察了DBT和4,6-DMDBT在Ni-Mo/TiO2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HDS)规律。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以及增大氢油体积比均有利于DBT和4,6-DMDBT加氢脱硫反应的进行;氢分压对DBT和4,6-DMDBT转化率的提升也有很大影响,对4,6-DMDBT转化率的提升效果较大,但当氢分压较大时,增大氢分压对两者转化率的影响均较小。在反应温度350℃、氢压7 MPa、液时空速6 h-1、氢油体积比450、DBT和4,6-DMDBT初始质量分数分别为2.0%和0.2%的条件下,DBT的转化率可达98.80%,4,6-DMDBT的转化率可达98.12%。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法从红球菌DS-3中克隆了dszC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与报道的Rhod ococcus ery throp olisIGTS8中d szC基因有99%的同源性.构建了含dszC基因的表达载体paC 5并在E.coli中实现高效表达,重组蛋白(D szC)在降温条件下重组菌表达量可达20%.可溶性D szC经N i2 亲和层析纯化达到电泳纯(95%以上).用纯化的D szC制备一抗血清进行免疫印记检测,证明工程菌表达产物中存在目的蛋白.纯化的D szC酶活可达0.36 U.D szC能作用于DBT及其甲基取代物,但不能利用无硫的DBT类似物及无机硫源.  相似文献   

5.
石油生物脱硫菌UP-1培养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从胜利油田的土壤和污水中筛选到的能降解二苯并噻吩(DBT)的施氏假单胞菌UP-1,考察了培养温度、时间、pH值对菌种生长的影响,以及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菌株UP-1、脱硫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UP-1静息细胞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UP-1最佳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24h,培养基的pH为7.5;脱硫反应适宜的Ⅸ汀质量浓度为500mg/L,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20h;UP-1静息细胞具有可循环使用的脱硫活性。  相似文献   

6.
炭负载Co-Mo催化剂的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X射线衍射及程序升温还原技术,对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Co-Mo/AC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采用高压微反装置、以二苯并噻吩为模型化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和空速下对催化剂进行了加氢脱硫活性评价。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柱状活性炭具有良好的担载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能力,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能很好地分散,因而只检测到部分活性组分很弱的衍射峰。在120℃和260℃条件下处理的催化剂表面物种主要是MoO3,没有发现含Co的物种和CoMoO复合氧化物的衍射峰;500℃焙烧处理的催化剂的表面物种主要是MoO2。程序升温还原表征结果表明,Co-Mo/AC催化剂表面物种的还原温度低于Co-Mo/γ-Al2O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和加氢脱硫活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Co-Mo/AC体系中,Co与Mo原子比为0.7的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高于γ-Al2O3负载的Co-Mo催化剂;而Co与Mo原子比为0.2,0.35和0.5的Co-Mo/AC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却低于Co-Mo/γ-Al2O3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将二苯并噻吩先锂化、再烷基化的方法 ,可以合成 4 甲基二苯并噻吩 (4 MDBT)。优化的合成条件如下 :正丁基锂 (n BuLi)与二苯并噻吩 (DBT)的摩尔比为 3∶1,正丁基锂己烷溶液的浓度为 1.5mol/L ,磺甲烷与DBT的摩尔比为 3∶1,在 - 35℃下进行锂化、烷基化反应。在此条件下 ,DBT的转化率最高 ,达 90 %以上 ;4 MDBT的色谱收率达 82 .3%。粗产品经活性白土脱色及在 - 2 0℃下用 95 %甲醇重结晶 2次后 ,产品纯度达 96 .1% ,产率为6 1 6 %。对合成产品 4 MDBT进行的GC MS、1H NMR、FT IR、XRD分析表征结果表明 ,合成产物的确为 4 MDBT。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ZSM-5分子筛膜,并通过负载金属离子对其进行改性。通过X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制备的膜进行表征。将所制得的ZSM-5分子筛膜经过负载金属离子改性后用于模拟汽油中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二元硫化物的分离,考察负载离子种类、负载离子浓度和操作温度对二元硫化物竞争吸附和渗透通量的影响,并应用软硬酸碱理论(HSAB)分析吸附能力的强弱。结果表明:当Ag+浓度为0.2 mol/L时硫化物的分离因子最高可达1.31;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ZSM-5分子筛膜渗透通量逐渐增大而分离因子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X射线衍射及程序升温还原技术 ,对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Co Mo/AC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采用高压微反装置、以二苯并噻吩为模型化合物 ,在一定的温度和空速下对催化剂进行了加氢脱硫活性评价。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 ,柱状活性炭具有良好的担载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能力 ,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能很好地分散 ,因而只检测到部分活性组分很弱的衍射峰。在 12 0℃和 2 6 0℃条件下处理的催化剂表面物种主要是MoO3 ,没有发现含Co的物种和CoMoO复合氧化物的衍射峰 ;5 0 0℃焙烧处理的催化剂的表面物种主要是MoO2 。程序升温还原表征结果表明 ,Co Mo/AC催化剂表面物种的还原温度低于Co Mo/γ Al2 O3 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评价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和加氢脱硫活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Co Mo/AC体系中 ,Co与Mo原子比为 0 .7的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高于γ Al2 O3 负载的Co Mo催化剂 ;而Co与Mo原子比为 0 .2 ,0 .35和 0 .5的Co Mo/AC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却低于Co Mo/γ Al2 O3 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以二甲基亚砜为唯一硫源,通过初筛,筛选出28株菌株,再以二苯并噻吩(DBT)为唯一硫源复筛,筛选出降解DBT较好的菌株HT1。菌株液体发酵实验表明,菌株HT1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7.5,最佳温度30℃;酸性和碱性条件均对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二苯并噻吩降解能力降低;以葡萄糖作为碳源菌株生长最好,但存在底物抑制作用,以甘油作为碳源时,菌株生长及DBT降解能力略低,但不存在底物抑制作用;菌株HT1既能利用有机氮源也能利用无机氮源,但利用有机氮源的能力远远大于无机氮源,对DBT的降解能力却正好相反,其中以硝酸铵作为氮源时,对DBT降解能力最大。最终确定甘油为最佳碳源,浓度为5 g/L,硝酸铵为生长氮源,最佳浓度为2 g/L。  相似文献   

11.
甘薯离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离体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茎段外植体在浓度为OD600=0 4的菌液中浸染4min、预培养3d、共培养3d并在共培养基中加入6mg·L-1硝酸银,或25mg·L-1乙酰丁香酮,并将培养基pH值从5 8下调至pH5 0等措施均能显著提高其遗传转化频率,而菌液中加入乙酰丁香酮、在预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等措施均不利于甘薯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12.
AgNO3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甘薯优良栽培品种“南薯88”为试材,研究了AgNO3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预培养的培养基附加AgNO3不利于进行转化,而在共培养培养基中附加AgNO3则对转化有促进作用。当培养基中AgNO3的浓度为6mg/L时,卡那霉素抗性芽的获得率达最大值,为27.5%。文中还对AgNO3在甘薯遗传转化中的作用方式及在建立较简便、高效的甘薯遗传转化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桑树遗传转化技术中抗生素的浓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调查了抗生素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桑品种“新一之濑”遗传转化不同培养阶段外植体生长、分化或生根的影响及其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 ,并确定 :在叶盘 (或茎尖 )转化筛选培养阶段 ,Kan (卡那霉素 )和 Cab (羧苄青霉素 )适宜浓度分别为 3 0~ 40 mg/ L和 2 0 0~40 0 mg/ L (或 6 0~ 80 mg/ L和 2 0 0~ 6 0 0 mg/ L ) ,在抗性芽继代 (或生根 )培养阶段 ,Kan和Cab分别为 40~ 5 0 mg/ L和 1 0 0~ 2 0 0 mg/ L (或 5~ 1 0 mg/ L和 5 0~ 1 0 0 mg/ L) .Cef(头孢霉素 )对桑树各种外植体的影响效果与 Cab相似 ,但两者的抑菌效果因农杆菌菌株、外植体类型以及培养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用含 Kan、Rif(利福平 )和 Str(链霉素 )的 LB培养基浸渍叶盘则出现分化率下降、褐化死亡较严重的现象 .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研磨法、有机溶剂法和超声波破碎法对根瘤土壤杆菌细胞破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溶剂破碎条件下,最佳搅拌时间为3.5 h,此时CoQ10的含量为5.703 mg/L;由正交实验分析得出,菌体浓度为40 mg/mL,作用时间为12 min,破碎功率为250 W时,超声波破碎的效果最佳;与上述两种常规破碎方法比较,在研磨的条件下,加入抗氧化剂BHT(2,6-二叔丁基对甲酚)的细胞破碎效果最好,CoQ10的含量为8.012 mg/L,比不加抗氧化剂BHT研磨时提高了约38%,抗氧化剂BHT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0%。  相似文献   

15.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indicate that biphenyl (BIP) is one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s of dibenzothiophene (SF) and dibenzofuron (OF). It has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SF and OF. As the radicals that attract electron, its two aromatic nucleuses influence each other, which make the α-H active. The strong electronegative sulphur or oxygen atoms attack the two places of the two aromatic nucleuses, seize the hydrogens and form H 2S or H 2O, the other sulphur or oxygen atoms attacking the two places which have lost hydrogens can put up a bridge and make the BIP molecule which can freely turn become a stable SF or OF molecule. So SF and OF have no definite relation with fluorene (F).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直接合成法制备了含磺酸基的介孔材料SBA-15-SO3 H,用XRD、元素分析法、酸碱滴定法、FT-IR、TGA、N2吸附-脱附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具备了较好的孔道结构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并且成功地键合了一定量的质子酸中心-SO3H,介孔表面磺酸基的键合量达到了1.09 mmol/g;SBA-15-SO3H具有较高的Ag+交换率,在正辛烷和二苯并噻吩(DBT)组成的汽油模拟体系中,吸附载体用量不变的情况下,DBT的初始浓度为4000 mg/L时,测得SBA-15-SO3Ag对硫吸附量达到了12.15 mg/g.  相似文献   

17.
用LBA4404/pcAMBIA系列转化水稻的最佳条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带有gus报告基因的农杆菌LBA4404/pCAMBIA1301转化水稻品种鄂宜105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以gus基因瞬间表达活性为指标测定转化率频率,对于利用pCAMBIA表达载体系列进行水稻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菌液浓度值为D(600)=1.0,最适共培养温度为22-28℃;共培养培养基的pH值为5.2-6.2这一较宽的范围内均可。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