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鲥鱼(Macrura reevesii)是我国珍贵的溯河产卵涸游性鱼类,每年初夏期间,鲥鱼从海洋溯游进长江、珠江和钱塘江等河流的产卵场进行繁殖,形成一年一度的渔汛。鲥鱼自古以来都列入中国的珍贵鱼类,早在明朝已有鲥鱼的记载。《本草纲目》对鲥鱼注称:“初夏时有,余月即无,故名鲥”。“鲥鱼形秀而扁,微似舫而长,白色如银,肉中多细刺如毛,大者不过三尺,腹下有三  相似文献   

2.
引言鲥鱼Macrura reevesii(Ricbardson)是我国著名的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柄息于海洋,每年春末夏初,繁殖期近,三龄以上的生殖群体由海洋洄游至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并溯河而上至长江、钱塘江和西江的支流或湖泊中进行繁殖.繁殖后的亲鱼仍循原线返回海洋;孵化出的幼鱼留在江、湖中肥育生长一段时间后,在当年深秋顺流而下至海洋  相似文献   

3.
<正>长江是我国淡水鱼类种类最丰富的河流,也是我国野生鱼类资源和主要淡水养殖对象的优良种质来源。长江流域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例如,珠江水系纯淡水性鱼类239种,黄河水系仅150种。长江流域有10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鲥鱼等7种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与松江鲈则为降河洄游性鱼类。  相似文献   

4.
鲥鱼     
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鲥鱼吧?鲥鱼古称“(鱼互)”,属鱼纲、鲱科。它体侧扁,银白色,长约70厘米;上颌中间有一缺刻,下颌中间有一突起;腹部有棱鳞。鲥鱼主食浮游生物,3~4龄成熟。在亚洲,它分布在我国、朝鲜和菲律宾。在我国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和珠江,其中又以钱塘江的鲥鱼最为有名。  相似文献   

5.
丰富多彩的长江鱼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00公里,天然落差5300余米。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干流及沿途汇入的支流,流经多样的地貌类型,气候差异显著,各河段的比降也有所不同,还有大量的附属湖泊,形成了各样的生境,栖息着多种鱼类,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整个长江水系,包括各附属湖泊,共分布有鱼类350种,其中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纯淡水鱼有324种之多,大大超过我国其他江河的淡水鱼种类数(珠江有淡水鱼239种,黄河仅有150种)。长江的鱼类中,有10种是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如降河洄游的鳗鲡、松江鲈,溯河洄游的中华鲟、鲥鱼等;另外  相似文献   

6.
河口地区沉积物的溯河搬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南流江、钱塘江河口地区的现场观测表明,涨潮流是使沉积物溯河搬运的主要动力,而有孔虫和铁皂石则分别代表溯河搬运的“轻”、重矿物。这种海相微体化石和海相自生矿物不仅见于河口地区,而且出现在全新世沉积层中。沉积物溯河搬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进河床充填层序的形成和解释了全新世太湖地区的某些海侵沉积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鲟的移地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偶尔进入通江湖泊和支流,福建省闽江也有分布.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6~8月到达长江口进行溯河洄游,9~10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翌年10~11月到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立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1].受精卵约7d后孵出,仔鲟顺流而下,次年5月到达长江口,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性成熟后再溯河产卵[2].由于长江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切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的通道,长…  相似文献   

8.
鳗鲡(Anguilla japonica Temm et Schl)又名河鳗、白鳝,是海水繁殖、淡水肥育的降河性鱼类。由于它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所以它是举世公认的水产珍品。 (一) 我国海岸线长,气候温和鳗苗分布很广。南起北部湾,北至鸭绿江口,都有鳗苗洄游,特别是广东的珠江、韩江,福建的闽江,浙江的钱塘江、瓯江,江苏、上海的长江等江河的入海口,鳗苗更为集中。关于我国鳗苗的资源量,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仅据外贸  相似文献   

9.
长江下游安徽江段的鱼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多年来对长江(安徽段)鱼类的渔业的调查总结,通过鉴定获鱼类106种.隶属于12目、23科、69属;鱼类产量逐年下降,鲥鱼几乎绝迹:人工放流中华鲟苗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美洲鲥鱼天然种群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及东部沿海水域,可在淡水或半咸水中生活,系广温性洄游鱼类。因和长江鲥鱼外形相似。在长江鲥鱼濒临灭绝的情况下,美洲鲥鱼养殖在中国市场的前景看好。美洲鲥鱼为滤食性鱼类。性情较为急躁,一般活动于水体巾上层,对水质要求较高,本文对安徽省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三年来美洲鲥养殖技术进行总结,旨在为安徽的美洲鲥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美国红姑鱼(Sciaenops ocellatu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鱼类。主要生长于从大西洋的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至墨西哥湾的图克斯潘(Tuxpan)一带的溯河性鱼类。我国于1991年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进30多尾仔鱼,经4年培育,于1995年成功自然产卵。广东省汕头市海洋与水产局于1996年6月17日从国家海  相似文献   

12.
<正>A:鲑是硬骨鱼纲、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鱼类的通称。它们属于北半球溯河性鱼类,也是世界重要的冷水性大中型经济鱼类。鲑科鱼类包括白鲑属(C0regonus)、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哲罗鲑属(Hucho)、鲑属(Salmo)、细鳞鲑属(Brachymystax)等ll属,全球共有222种,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海区和沿岸诸水系流域中。有些种类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如细鳞鲑;有些栖息于海洋中,生殖季节长距离洄游,溯河产卵。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主要指鲑属和大麻哈鱼属的种类,有时也翻译成鲑。  相似文献   

13.
素有“水上熊猫”美称的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性珍稀鱼类,曾广泛活动于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等内河和近海沿岸水域以及日本、朝鲜近海。中华鲟是白垩纪遗留下来的孑遗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中华鲟的活动范围不断受到蚕食,已经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14.
拯救中华鲟     
正2018年4月14日,500尾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在湖北宜昌放归长江,这已经是自1982年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0次中华鲟放流。经过这么多年的增殖放流之后,中华鲟的现状究竟如何?对中华鲟研究与保护到底有哪些进展?长江鱼类生态的恶化还能够挽回吗?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长江生态保护的旗舰种,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洄游距离最远、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有记录的最大个体体重达到680千克。在古籍中,中华鲟被称为"鳣"。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玑曾记录道:"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  相似文献   

15.
每当人们提起“河豚”或“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拼死吃河豚”的那个河豚鱼。河豚鱼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渤海以及鸭绿江、辽河、白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等各大河流都有分布,且产量相当丰富,其肉质细嫩洁白,味道腴美,营养丰富,所含剧毒的河豚毒素(TTX)具有极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后简称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保护区)南岸至长寿江段鱼类时空分布特征,为该江段的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于2018年4月(春季)和2019年1月(冬季)在研究江段使用Simrad EY60回声探测仪进行了水声学探测。研究结果显示: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保护区南岸至长寿江段的鱼类空间分布不均匀,在春季主要分布在主汊型江段和回水沱型的江段水体上层,在冬季主要分布在江中坝周围水体的底层和上层;此外有支流桃花溪汇入的观音滩江段中鱼类密度在春、冬季均较大,分别为3.65×10 -2 和8.10×10 -2 尾·m -3 。研究江段鱼类目标强度范围为-60~39 dB,相对应的鱼类体长范围为3.94~49.55 cm,且鱼类的平均体长在冬季略大于在春季。结合有关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数据和栖息生境分析可知,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保护区南岸至长寿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主要与长江上游鱼类的种类特性、繁殖特性和栖息地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殊途同归     
<正>它们有着不同的名字,大麻哈鱼、小黄鱼、鳗鱼、中华鲟;它们分属不同的种类,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海洋鱼类、淡水鱼类;它们出于不同的目的,产卵、索饵、越冬;它们"走"着不同的路线,从海洋到淡水江河、由淡水江河到海洋、溯河而上或顺流而下……它们历尽千辛万苦,只为共同的心愿——回"家"。大麻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渔谚素有"江里生,海里长"之说。它们的鱼卵和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等到鱼卵孵化出鱼苗并生长一段时间后,小鱼便前往浩瀚的海洋。在海洋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2016,(6)
正中华鲟起源于白垩纪,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内。人类的航运和渔猎等活动都可能对其生命造成巨大威胁,中华鲟的洄游旅途艰辛而又坎坷。恋家的游子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内。其体形硕大,体长可达4米,体重超过700千克,寿命可超过40年,在长江中的洄游距离可达2 800千米以上。20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环境退化,以及筑坝、航运和水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  相似文献   

19.
杂交条纹石(鱼旨)的母本条纹石(鱼旨)(Morone saxatilis,又名条纹鲈),是广盐性溯河产卵鱼类,父本白鲈(M·chrysops)是淡水鱼类,均属于鲈形目(Percifarmes)暖鲈科(Percichthyidae)狼鲈属(Morone)。 杂交条纹石(鱼旨)是60年代中期在美国南卡罗里州杂交成功的。杂交鱼是一种肉食性鱼,当鱼种达到100mm后,经过一定时期的人工驯化,可以转食人工饲料(如鳗鱼饲料、浮性鲈鱼饲料)。杂交条纹石(鱼旨)在1992年由我国深圳市首先引入,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市水产研究所、深圳农科所、顺德陈村水产站等于同年亦引入进行池塘养殖,结果表明,杂交  相似文献   

20.
洄游的鲥鱼     
超逸独特的鲥鱼文化相传公元25年前后,东汉光武帝刘秀有位同学,姓严名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少有高名,曾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即位后他隐姓埋名,归隐于富春江畔(钱塘江上游一段)。刘秀思念他,命画工绘像,派人四处寻访,后被召到京师洛阳,任谏议大夫,他不肯,理由是难以舍弃鲥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