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马朗凹陷油气二次运移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在石油地质分析化验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一般模式特征,采用动、静态结合、单项与多项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油气二次运移特征。结果表明,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泥质烃源岩在晚侏罗世开始大量成熟排烃;具有早白垩世末期和晚白垩世末期两次成藏关键时期;以断层、不整合面、裂缝与连通性地层为运移通道,以垂向运移、短距离运移、源内聚集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油气运聚特征。油气二次运移模式表现为:中、新生界以背斜、断背斜、岩性型聚集模式为主,上古生界以断块、断阶、地层型聚集模式为主。研究成果经实践证明在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2.
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演化与石炭系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井震结合烃源岩预测技术、盆地模拟技术和油源对比、原油运移示踪技术,对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哈尔加乌组烃源岩分布与烃源岩(灶)生烃演化规律、石炭系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运移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烃源岩主要有正常沉积型和火山碎屑沉积型两种赋存型式,烃源岩与火山岩具有4类共生关系;马中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为高成熟度原油,牛东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主要为成熟油;牛东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主要为马朗凹陷北斜坡带牛东本地成熟烃源岩所生,于白垩纪中晚期开始大量生烃,自东向西运移成藏;马中构造带油气来自凹陷中心高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评价,通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与成熟度及烃源岩厚度特征分析表明,平地泉组发育湖相泥岩,在凹陷内分布广泛、厚度大,为东道海子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凹陷东北部滴南地区平地泉组烃源岩为中等-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Ⅲ型,热演化达到成熟-生油高峰阶段;平地泉组门限深度为2 350m,生油高峰深度为2 900m左右。结合邻区资料,认为东道海子凹陷主体平地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达到生油高峰-高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震资料、沉积格局分析和最大位移-长度拟合图、位移-距离曲线,探讨了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断裂生长演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油气的关系。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在阿尔善组沉积期分为3段独立生长,腾一段沉积期,南、中2段发生连接;腾二段沉积期,整个断层完成连接。Ⅱ级断裂平面上呈斜列展布,构成分段连接样式,主要经历了独立生长阶段、软连接阶段和软连接复杂化阶段。断裂生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变换构造带发育储集性能好的储集层,再配以断层连接作用形成的生油岩、盖层和圈闭,从而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划分了南堡凹陷原油的成因类型,并根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层位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别,据此可将原油划分为6类,其中第Ⅰ类主要分布于柳赞油田和高尚堡油田、老爷庙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油层,第Ⅱ类主要分布在高尚堡(高柳断层以南)、老爷庙和北堡油田东营组油层,第Ⅲ类主要分布在柳赞油田及高尚堡油田(高柳断层以北)沙河街组油层,第Ⅳ类主要分布于滩海区东一段油层,第Ⅴ、Ⅵ类主要分布在滩海区奥陶系油层中;古近系3套烃源岩对不同构造带的油气聚集有不同的贡献,其中高柳构造带高柳断层以北地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以南的主要来自于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部分混有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老爷庙和北堡构造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东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混有部分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滩海区原油主要来自于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6.
板桥凹陷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湖相盆地独具特色,现今油气藏气油比(GOR)变化范围为300~3000m3/t,大部分属于天然气饱和-超饱和油气藏。 本文首先基于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和测井、录井等资料,精细刻划了板桥凹陷烃源灶特征,有效源岩主要位于沙一段和沙三段,主体为II2-III型,有机质丰度为1%~2%的源岩对应的氢指数(HI,干酪根热解烃与总有机碳的比值)在100~300mg/g之间,源岩成熟深度范围约为3600~3800m。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沙一段和沙三段源岩的生排烃特征和组分,结果表明,板桥凹陷湖相源岩只有在生烃转化率达到30%左右、镜质体反射率(Ro)达0.8%以上才能实现排烃,沙三段排出烃类GOR超过600m3/t,沙一段排出烃类GOR相对较低,大约为222m3/t,与现今油气藏性质较为一致。中国东部更多的实例剖析表明,源岩的HI0和初始有机质丰度是控制油气藏GOR的关键性因素,板桥凹陷天然气大量聚集成藏归因于腐殖型源岩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有关沙四段油源、油气充注期次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渤南洼陷的沉降特征、古温压场的形成与演化.在油气两次充注的背景下,渤南洼陷的沙四段油气成藏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成藏时期,即东营期第一次充注期、馆陶期第二次充注早期、明化镇期第二次充注晚期.其成藏过程严格受古能量场的控制,特别是明化镇期的快速增压对沙四段晚期成藏具重要影响.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遵循"压浮双力驱动、断砂网状输导、短距就近捕集、晚期复合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普遍发育异常高压,综合利用试油、测井、黏土矿物转化等信息分析地层压实特征和异常高压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利用流体流动压实模型对压力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营尔凹陷纵向上可划分出常压带(<2.5 km)、浅层超压带(2.5~3.2 km)、压力过渡带(3.2~3.6 km)和深层超压带(>3.6 km)共4个压力带,平面上以长沙岭为界具有南强北弱的超压特征;超压带普遍具有欠压实特征,晚期的快速沉降所导致的不均衡压实作用是形成超压的最主要原因,黏土矿物转化对超压带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受有机质低丰度(w(TOC)<1.5%)的限制,生烃作用对超压的直接贡献较小;通过对比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的联合模型模拟的孔隙压力和孔隙演化史更加合理,说明不均衡压实和化学成岩的共同作用是形成营尔凹陷现今超压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郭金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1):62-68
通过对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古地层压力恢复和地下古流体势空间分布模式模拟,确定盆地流体系统构成,进而提高对油气运移规律的认识,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提高钻探成功率.研究显示,大民屯凹陷地下古流体势分布与生油洼陷分布一致,高势区是大民屯凹陷油气成藏主要烃源区和动力源区,低势区与现今油气田吻合较好,可根据流体低势区预测新的油气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10.
拉张槽对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盆地现今为挤压性的沉积盆地,地表所见构造也均为压性构造;但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拉张运动(地裂运动)并形成了张性构造(拉张槽等)。现今盆地内已发现的主要拉张槽有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和绵阳-长宁拉张槽。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深埋地下的二叠纪-三叠纪之间的一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区,是在峨眉地裂运动理论启示下因生物礁油气藏勘探而发现的。绵阳-长宁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发育于早寒武世的一个南北向的下寒武统巨厚碎屑岩沉积(降)区,是在兴凯地裂运动理论指导下通过构造-沉积综合研究而发现的。2个拉张槽的发现和特征研究均经历了漫长过程。拉张槽的形成演化不仅控制了优质泥质烃源岩和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的发育,而且为优质泥质烃源岩-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组合的形成和油气成藏效应及规模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致使环拉张槽周缘地区是克拉通盆地内油气分布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