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储层裂缝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测试分析等手段,对牛蹄塘组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岩心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包括高角度剪性裂缝、高角度张性裂缝、低角度滑脱缝,岩心裂缝充填程度较高,以方解石充填为主;镜下微观裂缝以非构造缝为主,包括层间缝、粒内缝和粒间缝.微裂缝的发育对页岩气藏丰度、页岩气井单井产能都有积极贡献.同时,对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发现,构造因素是裂缝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此外,同一构造背景下受不同岩性、岩石力学性质、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影响,裂缝发育程度和性质也存在差异.其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与裂缝发育程度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当TOC过高时(6%~8%),裂缝发育程度明显降低;具有高弹性模量、低抗拉强度的碳质页岩,在区域应力作用下更易形成构造裂缝.  相似文献   

2.
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属于超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物性较差,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渗性能。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构造缝、成岩缝及异常高压缝,部分井中见钻井诱导缝,其中构造缝最为发育,并以低角度缝和高角度缝为主,为研究区主要裂缝。裂缝发育分布受断层控制,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断层夹持带及构造高陡部位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包括构造应力、构造部位、岩石类型及岩层厚度等,其中构造部位及岩石类型为控制裂缝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黄陵地区裂缝发育,主要是垂直缝和高角度缝。裂缝在区域内分布稳定,属于区域构造裂缝。裂缝主要以未充填为主,有效性高。结合裂缝发育特征及区域应力背景,采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实验手段,综合分析认为黄陵地区延长组存在三期裂缝,分别对应为燕山期二幕,燕山期三幕和喜山期,现今裂缝分布是在燕山期构造作用的基础上经过喜山期改造而形成。  相似文献   

4.
基于岩芯定量描述和FMI成像测井资料的系统统计和分析,明确了轮古7试验区奥陶系潜山构造裂缝基本特征.本区构造裂缝以NE-SW走向为主,总体上较发育但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区局部集中分布.构造裂缝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潜山面以下0—150m范围内,以发育中-高角度缝为主.构造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泥质和方解石,充填缝占60.6%.发育在潜山面附近的裂缝常被泥质半-全充填,而与岩溶作用有关的洞顶缝为未充填或方解石半充填.钻井统计表明本区裂缝型储层所占比重较大,达到44.9%.构造裂缝发育带与中-小型洞穴发育区叠合位置易发育缝洞型储集体,这也是本区今后优选上钻的重要目标,比较合适的井型为水平井或大斜度井.轮古7试验区构造裂缝易沟通下部水体,导致油井快速见水并影响原油采收率,因此开发过程中要及时根据油井生产动态特征采取合理措施控水增油.预测了13个构造裂缝比较发育的区域,优选出5个为缝洞型储层钻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广泛发育,通过对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系统观察、分析,发现该地区龙马溪组裂缝非常发育,并且多为中-高角度缝,裂缝的展布规律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差别较大,同一地点的不同层段裂缝的发育特征也有所不同。根据川南地区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及长宁构造几何学特征初步分析,控制长宁地区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为多期复合、联合的构造应力场和构造部位,岩石中脆性矿物的含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对于日后该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轮南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研究油气成藏机理 ,分析碳酸盐岩裂缝发育特征 ,表明轮南潜山构造致密的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低 ,渗透性差 ,很难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 ,但裂缝的发育可以改善碳酸盐岩的储集条件 .根据岩心观察 ,轮南潜山奥陶系裂缝十分发育 ,主要分布在潜山顶面以下的风化壳带内 ,包括构造缝、溶蚀缝、成岩缝、风化缝等类型 ,以构造缝为主 ;裂缝产状特征主要表现为直立的或高角度斜裂缝发育 ,走向上具有分带性 .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构造活动及后期溶解作用的影响 ;轮南潜山裂缝的发育 ,改善了碳酸盐岩的储集条件 ,同时也为油气的渗滤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7.
以岩芯观察、录井资料、钻井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克拉玛依九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裂缝的特征。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裂缝非常发育,主要为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构造缝,大部分裂缝都被各种固体矿物不同程度地充填,影响了裂缝对油气储集和运移的有效性;裂缝主要为网状裂缝和斜交缝,规模以细小裂缝为主,大裂缝较少;裂缝方位主要为北东向,与主构造方向相同。根据上述基本特征和成因,对研究区裂缝进行了综合分类;探讨裂缝与构造运动的关系,认为发育的4期裂缝与构造运动期次相吻合;探讨了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认为岩石性质和构造位置是影响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鄯善油田储层裂缝特征及形成时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野外岩石节理裂缝的观测、钻井岩心描述测量、倾角测井裂缝识别,认为鄯善油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岩心观测到的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41条/m,野外观测平均线密度为2.66条/m;以高角度缝以及垂直缝为主;裂缝方位主要为NE30°~40°,NW310°~330°;充填严重,80%以上裂缝已被方解石充填;以闭合缝为主。指出:鄯善油田构造形态是在近南北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侏罗纪末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三间房组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模式,形成油田内一系列近南北向正断层,以及NE-NW向共轭断裂;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构造裂缝形成于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期  相似文献   

9.
根据野外、非定向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充填物的稳定同位素测定、岩心的声发射实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形成期次及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裂缝以垂直和高角度裂缝为主,主要组系为南北向、北东向,发育张破裂和剪破裂2种裂缝类型;延长组裂缝有3个破裂期,主要破裂期为燕山期第Ⅱ幕,对应埋深约为1 190m;研究区存在多期的区域性裂缝及断裂共(派)生裂缝。运用断层共生裂缝参数评价软件和FLAC3D岩石破裂数值模拟软件,预测和评价断层共(派)生裂缝和多期次区域构造裂缝的平面分布。结果表明,南部的区域构造裂缝比北部发育,砂体越多的地方裂缝发育程度也越高,断裂带范围内裂缝发育程度普遍高于非断裂带范围。  相似文献   

10.
塔中顺西区块位于卡塔克隆起西北倾末端,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储层以裂缝–溶蚀孔洞型为主。研究表明,工
区内裂缝可分为构造缝和非构造缝两类,其中构造裂缝可分为垂直裂缝、斜交裂缝(高角度裂缝、低角度裂缝)和水
平裂缝;非构造缝有压溶缝合线缝与成岩缝;构造裂缝中斜交裂缝相对发育,垂直裂缝和水平裂缝欠发育,斜交裂缝
走向以NW、NWW 向为主,次为NE 走向;构造缝可大致分为3 期活动,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
支-燕山期。进一步分析表明,工区内构造应力场、断裂、岩性、物性和层厚与裂缝密切相关,局部构造高点、枢纽部
位,转折端、断裂的交汇处、脆性岩性、物性和地层厚度等控制了裂缝的发育。工区内裂缝具有十分重要的石油地质意
义,它不仅自身可作为良好的储集空间,而且是储层发生岩溶作用的有利通道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岩溶作用范围;
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裂缝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Ramsey JM  Chester FM 《Nature》2004,428(6978):63-66
Fracture is a fundamental mechanism of material failure. Two basic types of brittle fractures are commonly observed in rock deformation experiments--extension (opening mode) fractures and shear fractures.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extension and shear fractures represent end-members of a continuous spectrum of brittle fracture types. However, observations of transitional fractures that display both opening and shear modes (hybrids) in naturally deformed rock have often remained ambiguous, and a clear demonstration of hybrid fracture formation has not been provided by experiment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riaxial extension experiments on Carrara marble that show a continuous transition from extension fracture to shear fracture with an increase in compressive stress. Hybrid fractures form under mixed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stress states at acute angles to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Fracture angles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bserved for extension fractures and less than those observed for shear fractures. Fracture surfaces also display a progressive change from an extension to shear fracture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2.
探讨重庆合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二段储层岩石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的裂纹扩展特性.通过50 kN电子伺服试验机及"人"字形切槽巴西圆盘试件对须二段致密砂岩进行断裂韧度实验研究,获得Ⅰ型及Ⅱ型断裂韧度的数据,并对断裂韧度的特征及其与岩石力学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须二段砂岩轴向和径向上的Ⅰ型断裂韧度都小于Ⅱ型断裂韧度.随...  相似文献   

13.
裂缝作为流体活动的通道,对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分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选取塔里木盆地塔中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构造裂缝为研究目标,开展了岩芯观测和采样工作,运用显微薄片、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荧光测试等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裂缝的形成充填特征,识别出了方解石胶结、重晶石胶结及萤石胶结等成岩作用类型,良里塔格组构造裂缝经历了3期流体充填作用,第一期为浅埋藏大气淡水胶结;第二期为二叠纪末热流体活动的结果;第三期为中-深埋藏阶段流体的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测井、试井资料等,研究了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裂缝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控制裂缝产生和发育的地质因素,主要为构造应力、岩石类型、岩石厚度及匹配关系.详细分析了不同构造区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裂缝类型,得出本研究区储层为裂缝-孔隙型,裂缝起着渗流通道和储集空间的双重作用.而碳酸盐岩厚度、裂缝类型配置、基质与裂缝的渗透率关系控制了油气产能高低.  相似文献   

15.
水力压裂技术已成为玛湖致密油田开发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的压裂模拟方法无法得到真实的三维裂缝扩展规律,并且储层的物理特征对裂缝扩展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玛湖目的层上乌尔禾组进行压裂模拟并对裂缝延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尔禾组弹性模量值域在18~58.5 GPa,平均为32.4 GPa.泊松比值域在0.21~0.38,平均为0.31.脆性指数在21.0~89.0,平均为44.3,压裂改造可形成多分支裂缝.水平井设计方向为南北向,水平应力差在4.2~9.8 MPa,储层容易压裂改造形成复杂缝网.缝网模拟与微地震监测裂缝吻合度高达92.03%,模拟效果理想.物性特征越好其裂缝延伸拓展范围越广.弹性模量与脆性指数越大,更利于裂缝延伸,裂缝主要向高深区域及强脆性指数区域延伸,泊松比与裂缝广度呈负相关关系.最大水平地应力和最小水平地应力间接影响裂缝拓展延伸,水平应力差越小,裂缝空间展布越大.针对人工缝网的模拟有利于优化玛湖1井区水平井压裂参数及开发参数.  相似文献   

16.
依据岩芯、薄片、物性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开展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砂砾岩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特征研究,着重从成岩角度分析了储层致密化因素,结合孔隙形成的有利因素,开展成岩作用和石油充注的关系及顺序研究,首次探索了储层孔隙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砂砾岩储集空间以残余孔隙为主,混积的沉积环境、较弱的抗机械压实能力和中晚成岩期碳酸盐的强烈胶结是导致储层致密的3大因素,酸性流体对易溶颗粒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石油充注是孔隙保存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石油充注使部分孔隙溶蚀扩大,并在孔隙周缘形成油膜抑制碳酸盐胶结;压实作用在浅埋藏阶段对储层的破坏较大,随埋深增大,酸性溶蚀、石英次生加大及石油充注发生,之后,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成岩中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交代早期碳酸盐矿物,堵塞了大部分孔隙,晚期的构造挤压使储层形成裂缝。孔隙的形成经历了原生粒间孔隙形成,压实作用减孔,酸性溶蚀扩大孔隙,石油充注保护孔隙,碳酸盐胶结破坏孔隙等过程,石油充注较充分与碳酸盐胶结较弱的叠合区是孔隙保存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福建庙前井田属福建二叠纪含煤地层连城区,童子岩组的第一段、第二段的沉积特征与文笔山组相似,均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地层难以划分,特别是出现缓断层构造时无法进行对比。野外工作中,笔者在文笔山组地层中发现假海乐菊石幼年种这一标志,作为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和油井产量的基本设想,利用油藏渗流理论和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水力裂缝和爆燃裂缝参数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油藏中,增加水力裂缝的长度比增加水力裂缝的导流能力对油井增产更有利;爆燃裂缝的存在可在水力裂缝增加油井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产,相对于水力压裂油井,爆燃压裂油井增产倍数可达1.55。由此说明,利用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来提高低渗透油田油井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和油井产量的基本设想,利用油藏渗流理论和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水力裂缝和爆燃裂缝参数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油藏中,增加水力裂缝的长度比增加水力裂缝的导流能力对油井增产更有利;爆燃裂缝的存在可在水力裂缝增加油井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产,相对于水力压裂油井,爆燃压裂油井增产倍数可达1.55。由此说明,利用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来提高低渗透油田油井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断裂物理力学性质对其附近地应力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离散元方法,分别研究了断裂刚度、内摩擦角、内聚力和几何形态等对其附近地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断裂附近的地应力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能造成主应力方位和量值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限于断裂附近一定距离内,远离断裂,逐渐趋于与区域应力场一致;断层附近应力方位变化的幅度和发生变化的范围,是因断层的力学性质及几何形态等的不同而不同。认为断层的内摩擦角(Φ)对断层附近应力方位变化的范围和幅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