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具有串联电容补偿器的感应电动机调压调速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推导了串联电容补偿器的参数估算公式,给出了试验电动机和系统的开环,闭环特性曲线、功率因数曲线、效率曲线和实测波形.实验表明,本系统能大大改善感应电动机的运行性能和提高感应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和效率,在整个功率输出范围内,功率因数高达0.94,效率高达0.92.具有串联电容补偿器的调压调速系统与未加补偿器系统相比较,其系统总效率约提高3%.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异步电动机的节能效果,按异步电动机简化等效电路图推导出功率因数与转差角频率的关系,设计了新型的带功率因数自动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为提高控制性能,提出一种解决非线性控制的方法。解决了功率因数与转差角频率及转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线性化问题。为了避免负载变化造成最佳功率因数点的移动,增加了抗负载扰动环节,保证系统运行于最佳功率因数点。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轻载和欠载时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在整个调速范围内运行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电动机投入系统之前应知道在不同频率下电动机的四象限运行特性。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以一台它励直流电动机作为模拟负载,这样测试系统结构复杂,耗能大。为了克服不足本文提出一种以交流异步电动机作为模拟负载的变频调速实验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频差控制方法,描述了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节能原理,最后以电机负载特性的实验验证了频差控制的可行性及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一种高效节能型变频调速实验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双逆变器直流线母线并联、变频输出驱动同轴串联的两台民步电动机结构的新型变频调速实验系统。该方案研究获得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具有创新特色的交流变频调速实验系统可实现电动机组之间直接电磁转矩方式的负载关系。楞方便地获得电动机在反应或位能负载特性下四象限动物垢连续控制过程,并实现了任意负载方式下再生能量的全部回馈利用,任意负载下系统消耗功率仅占电动机实际负载功率的30%以下。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双逆变器直流母线并联,变频输出驱动同轴串联的两台异步电动机结构的新型变频调速实验系统。该方案研究获得的结果表明:这种具有创新特色的交流变频调速实验系统可实现电动机组之间直接电磁转矩方式的负载关系,可方便地获得电动机在反应或位能负载特性下四象限运行的连续控制过程,并实现了任意负载方式下再生能量的全部回馈利用,任意负载下系统消耗功率仅占电动机实际负载功率的30%以下。一种高效节能型变频调速实验系统@陈政石 @吕振 @刘娟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非零开口的比例阀控非对称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分析了外负载和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负载流量的影响,得到了非对称系统负载流量特性曲线,提出了非对称控制策略,具体通过对液压缸不同运动方向或者同向不同负载情况时设置不同的最大流量、最小流量、比例放大系数和参考输入以实现液压缸速度基本一致.实验对比了有无非对称控制策略的系统速度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采用非对称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提高速度响应的一致性,响应时间均在0.2s内,误差小于0.002m/s.并将非对称控制策略应用于大型挤压机节流调速系统,实现了节流调速系统正反方向速度特性基本一致.实验和应用结果表明了特性分析的正确性和非对称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1变频调速技术的节能设想 变频调速技术是目前国际电子功率交流电机调速的主要发展方向,将该项技术应用于锅炉辅机自动调节系统,既可实现全程自动化运行又能达到节约能源、降低生产运行成本的目的。燃煤工业锅炉中有两种不同特性的负载即恒转矩特性负载(如燃料输送机)和变转矩特性负载(如风机、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技术,能使交流异步电动机实现无级调速,二者的结合,构成一个机电一体化的驱动系统。  相似文献   

8.
节能型GTO串级调速装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节能型GTO串级调速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整流装置。该装置的功率因数得到很大的改善,它的推广应用将对节能有较重要的意义。 论文讨论了改善功率因数的原理和方法,试验测定了绕线型电机。一般串级调速装置和节能型GTO串级调速装置的功率因数特性曲线。曲线对比能够说明节能型GTO串级调速装置高功率因数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抽油机的负载特性及提高功率因数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抽油机是油田系统中的主要用电设备,通过对油田现场实地测量数据的详细分析得到了游梁式抽油机异步电动机的负载特性、功率因数等曲线,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说明。结合中原油田进行无功补偿的实例,给出了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和技术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用双通道原理来改善SCR—D双环调速系统抗负载干扰性能,前馈通道由外扰负载估计器与补偿器组成,负载转矩估计器由Z80单板机实现,文中介绍了微机实现负载转矩估计器原理及方法,并作了模拟实验,分别得出了负载转矩工作特性与系统抗扰实验曲线,获得了明显的缩短扰动后的恢复时间与减小动态速降的效果。文中还对负载转矩数字估计器的鲁棒性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无换向器电机和异步机并联组成的协同调速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协同调速系统中电机工作特性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并联系统中异步电机负载变化对无换向器电机运行的影响以及协同调速时逆变器的换流问题。给出了实验机组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门子变频器监测所驱动电动机运行参数的功能,对三相笼式异步电动机调压调速与变频调速的节能特性进行对比实验。当电动机以两种调速方式运行时,调节转速使负载发电机对应的输出功率相等。以此测量、计算调压调速时电动机的输入功率、转差功率等参数,给出了两种调速方式运行转差功率曲线,并分析了实验测量数据误差,证明该项实验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直驱型水力发电系统使水轮机与发电机之间直接相连,为提高系统效率和可靠性,减少系统在进行有源逆变时,交流侧电感的大小影响系统静、动态性能,从稳态和瞬态电流跟踪出发,提出了满足水力发电系统要求的交流侧电感设计的新方法.针对传统的直流侧电容的参数设计方法的不足,即没有考虑PWM开关周期的延时而导致的整流器和逆变器同时向直流母线馈电的问题,提出了直流侧电容容量最小化的设计方法,对所设计的变流调速系统的特性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变流调速系统不仅具有能量双向流动的特性,而且具有网侧功率因数可控,电流谐波含量低,直流母线电压泵升高快且可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交流调速系统存在结构复杂及系统性能受不确定性影响严重等缺点,采用磁场定向控制的交流调速系统可以获得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的静动态特性.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交流调速系统,应用灰色预测控制进一步改善了磁场定向控制的异步电机调速系统的控制性能.经过仿真实验表明,灰色预测控制能明显改善交流调速系统的控制性能.从而为交流调速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液压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出发,全面分析了 QF 速型调速伐和出油节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特性、导出了调速伐流量对负载油压和油缸速度对负载干扰的传递函数、动态刚度、及稳定条件,指出了提高速度刚度的措施、给出了油缸速度对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函数、通过对连轧管芯棒液压系统的实例计算,和油缸位移的实验测试纪录、说明理论分析被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交流电动机参数变化和负载波动等因素对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神经网络实现模糊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ANFIS)的速度调节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具有ANFIS的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不仅动态和静态性能都得到提高,而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传统液压平衡阀存在的控制压力偏高,调速困难和功率损失严重等问题,对新型负载保持阀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该阀的仿真模型,并对该阀在不同控制条件下的控制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特性曲线分析得出新型负载保持阀所具有的比例控制下降速度特性,可以解决传统平衡阀控制压力偏高和调速困难的问题;压力补偿功能可以防止系统在负载逐渐增大的工况(如变幅下降)下产生超速现象;基于流量再生功能的自重下降特性可以降低系统功耗,并为其他执行元件提供更多流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校园网和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构成了一个网络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设计了一个二级模糊控制器作为变频器的控制算法来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对此控制算法作了仿真试验 ,结果证明 :二级模糊控制系统的输出特性优于常规模糊控制系统。将设计的二级模糊控制器用于所建的网络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实验结果说明 ,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特性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低的功率因数和较严重的谐波是惯用的晶闸管串级调速系统的主要缺点,基于感应电动机的简化等值电路和串级调速系统的结构,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四种晶闸管串级调速系统的这两项指标。从改善功率因数和减少对电网谐波污染的角度,对这几种串级调速系统作了评价,作为选用系统的依据。此外,给出了样机的实验结果,它证实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刘薇 《科技信息》2012,(5):25-26
变频调速系统的应用非常普及,究竟如何才能用好变频器,变频调速系统带负载性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本文主要介绍了典型的恒转矩负载的阻转矩估算、电动机额定转矩估算、传动比对转矩的影响、变频调速时电机机械特性的变化等,详细分析了影响变频调速系统带负载能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