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饱和砂土液化过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饱和砂土地层地震液化现象及饱和砂土动力学试验所观察到的现象,从砂粒-孔隙水两相介质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饱和砂土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液化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饱和砂土受振,砂粒相对滑动并重新排列,孔隙率降低,孔隙水受压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并不断增大,部分孔隙水挤出渗流,隙水渗流对砂粒产生渗流压力.渗流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迭加,形成的上托力等于或大于砂粒水中重力时,砂粒在隙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此时,饱和砂土宏观上表现为液态.为此,根据下沉砂粒与向上渗流孔隙水之间相对运动过程中的动力作用特征,建立了描述饱和砂土液化过程的模型和液化判据.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砂土液化等级评价的物元模型。该模型是以定量数值表示砂土液化属于某等级的程度大小;其中可拓集合关联函数的应用使得砂土液化的多指标评定更为精细化。综合评价结果与被研究地区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本论述阐述了饱和砂土(或粉土)的液化机理、影响因数、宏观表现及后果,并结合白银市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工程实例总结了市区饱和砂土的液化特征:出露的饱和土局部表现为液化土,主要分布于西区冲沟沟道中心或地貌单元中地下水易于聚积的低洼地带,液化指数为4.85~13.92,液化等级轻微~中等。提出了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林晖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3,(9):101-102
本文以天津市为背景,以武清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砂土液化的研究方法、评判原则、评价方法,其次完成该区砂土夜化等值线图,并在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评判。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的阐述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对其它地区的砂土液化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运用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用于描述三相饱和砂土爆炸动力分析的实用模型,模型既可用于非和砂土(与外界连通的气体,水和土颗粒),完全饱和砂土(水和土颗粒)和三相饱和砂土(含有少量封闭气体,水和土颗粒)的爆炸效应及其后效应如液化问题研究,也可用于地震荷载及其它动荷载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砂土液化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砂土液化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砂土液化预测RBF网络模型,并与BP网络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测试结果表明,应用RBF网络模型对砂土液化进行预测,预测效果好,识别精度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大坝施工仿真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大坝施工可视化仿真的方法,并以某拱坝施工仿真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实践证明,这种可视化仿真方法不但提高了仿真的精度和可信度,而且使复杂的仿真过程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模拟地下水动态特征和进行资源评价,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地下水模拟功能的地下水信息系统。将集成系统应用于北京市密(云)怀(柔)顺(义)盆地的地下水评价中,并对不同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变化情况进行预测。计算表明,该区地下水调蓄能力强,可以作为备用水源地。将GIS与地下水模型集成,在改进建模方式、提高建模效率、改进模型可操作性等方面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砂土震动液化势进行预测,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建立了砂土液化可能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选取标准贯入锤击数、地下水位、地震烈度、粘粒含量等4个实测特征指标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的因素集,对4个因素构造了相应的隶属函数,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并依据4个因素在判别中的不同作用,拟定了对应的权重,运用N(·,+)算子对模糊矩阵进行运算,依据评判等级进行最终判别.通过对历史地震中砂土液化的实测数据进行综合评判验证,获得了非液化的判别正确率为85%,液化判别正确率为88%的较好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可有效地预测砂土液化势,可以作为砂土液化预测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逻辑回归算法提出一种静力触探(CPT)与剪切波速(Vs)联合测试方法(CPT-Vs联合方法),并结合唐山地震液化案例对CPT-Vs相关性方法、qc/G0方法和CPT-Vs联合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场地液化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9%、78%和100%,整体液化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4%、50%、94%;CPT-Vs相关性方法适用范围受参数值限制,qc/G0方法过于保守,造成非液化区误判;CPT-Vs联合方法不受参数值限制,可给出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油气化探评价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仓的油气化探评价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体系结构,分析了模型实现中的GIS数据仓模型构建、多源异构的大量地学数据集成及基于数据仓的多维度地学信息联机分析处理(OLAP)分析的综合评价技术等关键问题.利用该模型对渤海试验区东、西两个区块的苯和甲苯等化探数据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试验区东区以天然气为主,有少量油;西区主要产油,伴生天然气.这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所提出的评价模型以及模型构建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对油气化探异常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油气化探评价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仓的油气化探评价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体系结构,分析了模型实现中的GIS数据仓模型构建、多源异构的大量地学数据集成及基于数据仓的多维度地学信息联机分析处理(OLAP)分析的综合评价技术等关键问题。利用该模型对渤海试验区东、西两个区块的苯和甲苯等化探数据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试验区东区以天然气为主,有少量油;西区主要产油,伴生天然气。这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所提出的评价模型以及模型构建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对油气化探异常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对控制油田产油潜力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选择地质构造、储层孔隙度、储层渗透率和原油性质4个因子作为控制油田产油潜力的主控因素。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处理操作功能,构建了各个主控因素的子专题图层,并建立了主控因素与每米采油指数间的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模型,最终提出了评价产油潜力的GIS与ANN耦合模型。应用该评价模型对埕北30潜山油藏的产油潜力进行了评价,并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各个主控因素的灵敏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有效地解决了人工神经网络难以通过权重系数矩阵来判定各个影响因子影响程度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对控制油田产油潜力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选择地质构造、储层孔隙度、储层渗透率和原油性质4个因子作为控制油田产油潜力的主控因素。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处理操作功能,构建了各个主控因素的子专题图层,并建立了主控因素与每米采油指数间的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模型,最终提出了评价产油潜力的GIS与ANN耦合模型。应用该评价模型对埕北30潜山油藏的产油潜力进行了评价,并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各个主控因素的灵敏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有效地解决了人工神经网络难以通过权重系数矩阵来判定各个影响因子影响程度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与Geo-CA模型的半干旱区土壤盐碱化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盐碱化是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利用地理元胞自动机对复杂系统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具有较强的计算与模拟能力的特点,以吉林省西部盐碱化土地为研究区,在GIS的支持下系统分析了土壤盐碱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建立了基于Geo-CA的土壤盐碱化动态模型,模拟了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发生发展的时空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16.
生态价值的核算是人类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认识应用于经济决策的桥梁,喀斯特山区面临环境恶化和经济贫困双重压力,揭示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空间演变特征是实现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规范》(LY/T1721—2008)标准,基于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及GIS空间技术与相关统计成果,对喀斯特典型区域清镇市1973、1993和2007年的森林生态价值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揭示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清镇市34年来森林生态价值呈先减后增态势,总价值仍处于减少状况,从1973至2007年减少了22 927.106 8万元;森林生态价值减弱区主要在暗流、麦格、百花湖、卫城、站街、红枫湖以及犁倭等区域,而增强区主要在中部和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查明矿井地质构造、应力场等突出影响因素与突出危险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多因素模式识别模型,综合应用VB、MATLAB完成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可视化程序的开发.用多因素模式识别概率预测方法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区域预测,划分潘一矿井田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和无突出危险区,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做出评估.实现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可视化管理,提高瓦斯灾害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李振林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4)
在当前国家重视基本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砂土地震液化判别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意义显而易见。文中在分析国内现行标准中规定的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多种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综合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并验证其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探讨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宏观层面国土空间布局等提供依据。以中国内地(未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研究区,选取起伏度、地貌类型、活动断裂距离、岩组(性)、年平均≥50mm暴雨日数、土地利用程度等6个易发性评价因子,基于1km×1km评价单元,采用概率比率模型,进行了易发性评价,形成了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并对结果进行了检验。评价结果表明:高易发区面积占7%,泥石流数量占全部的52.50%;中易发区面积占的28%,泥石流数量占33.51%;低易发区面积占28%,泥石流数量占11.45%;不易发区占37%,泥石流数量占2.5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