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基团贡献法对110种硅烷和硅氧烷分子进行拆分,分别以摩尔折射度和摩尔体积文献计算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最小残差平方和为目标函数,采用最优化组合算法回归得到各官能团的摩尔折射度和摩尔体积,考察了化合物摩尔折射度、摩尔体积和折射率估算值与文献值之间的偏差,结果表明计算值和文献值接近,确定的各官能团的摩尔折射度和摩尔体积数值可用于有机硅化合物和聚合物折射率的预测和估算。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硅烷和硅氧烷的分子结构,利用基团贡献法考察了不同官能团的密度常数,以110种硅烷和硅氧烷密度实验数据建立了密度估算方程,采用最优化组合算法回归得到各官能团的密度常数,110种化合物密度计算值与文献值的总体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及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7%、0.0044 g·cm-3及0.0070 g·cm-3,结果表明计算值和文献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根据分子拓扑学原理,用信息量丰富的染色分子图代替隐氢图,通过采用染色矩阵和连接矩阵描述分子中原子(或基因)的特性和连接性,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含杂原子分子体系结构性能关系研究的新方法,据此探讨了硫醇和硫醚的摩尔折射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既能合理表征结构性能关系、又能预测摩尔折射度的定量关系式。结果表明,摩尔折射度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0.051(cm^3·mol^-1)。  相似文献   

4.
硅氢化反应是合成有机硅化合物及其聚合物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在此使用GC-MS对三甲氧基硅烷与乙烯的硅氢加成反应产物进行分析,共检测出7个组分,经质谱分析鉴定分别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四甲氧基二氢二硅氧烷、五甲氧基氢二硅氧烷和三甲氧基硅烷二聚物.其中,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可能为反应原料中杂质,四甲氧基硅烷、四甲氧基二氢二硅氧烷、五甲氧基氢二硅氧烷和三甲氧基硅烷二聚物为水解或者歧化反应的副产物.  相似文献   

5.
通过引入硅烷基制备了新型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一氯取代的六甲基二硅氧烷与醋酸钾的两相反应体系验证了其催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一氯取代的六甲基二硅氧烷与醋酸钾的摩尔投料比1:1.3,以水作溶剂,60℃回流1.5h),同种类型的含硅烷基的季铵盐催化剂比相应的不含硅烷基的季铵盐催化荆酯化产率提高10%左右;利用该催化剂可以实现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较高产率的一步合成含碳官能基的有机硅酯化物单体.  相似文献   

6.
根据分子中基团的特性和连接性,将基团贡献法和拓扑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探讨炔烃的摩尔折射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发展了一种直接根据分子结构计算炔烃摩尔折射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基团贡献法适用范围广和拓扑方法计算结果可靠的特点。对84种炔烃(C5到C40)的计算结果表明,摩尔折射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0.011%。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杂原子进行"染色",建立了脂肪醛、脂肪酮和脂肪胺化合物分子的距离矩阵和邻接矩阵,在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拓扑指数W,将拓扑指数W分别与脂肪醛、脂肪酮和脂肪胺化合物的沸点及摩尔折射进行非线性回归,取得的结果可以用来预测脂肪醛、脂肪酮和脂肪胺化合物的沸点及摩尔折射Rm,这为脂肪族类化合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三嗪类化合物发光菌毒性QSA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得到三嗪化合物的摩尔折射率、前线轨道能量、偶极矩、原子静电荷等参数.利用上述参数以及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建立了一个QSAR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化合物的毒性进行了理论预测,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分子结构的特点,通过探讨烷烃和烯烃的摩尔折射度与分子结构间的定量关系,发展一种直接根据分子结构计算烷烃和烯烃摩尔折射度的方法。该方法将基因贡献法和拓扑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具有基因贡献法适用于范围广和拓扑方法计算结果可靠的特点,对941种烷烃和烯烃(C5到C40)的计算结果表明,摩尔折射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0.096%,计算精度显优于基团贡献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基团键贡献法计算炔烃的摩尔折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子中基团的特性和连接性,发展了一种计算炔烃摩尔折射度的新方法-基团键贡献法,该方法将基团贡献法和拓扑方法结合在一起,具有基团贡献法适用范围广和拓扑方法计算结果可靠的特点,应用基团键贡献法对84种炔的计算结果表明,摩尔折射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相对误差仅0.053%。  相似文献   

11.
以双氰胺钠[Na(dca)]和N,N-二甲基甲酰胺(L)为共配体与二氯化钴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一维的以双氰胺为桥的桥联聚合物:{Co(dca)2[(CH3)2NCHO]2}n.该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m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13.554(2),b=7.3858(10),c=8.1046(13),α=90o,β=112.412(2)o,γ=90o,Z=2,V=750.05(19)3,Dc=1.493g/cm3,μ=1.161mm-1,F(000)=346,R1=0.0232,wR2=0.0632.该配合物是一个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一维结构,钴离子与分别来自2个dca的四个氮原子和2个L配体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几何构型,整个分子显示了一个以dca为桥的一维链结构,链和链之间通过分子间弱的C-H…N氢键作用形成了一个二维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无线电测风的精度,在根据二维射线追踪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球面分层大气的电波折射高精度在线订正方法,并对电波折射误差及高空风探测误差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电波折射产生的仰角、斜距和高度误差通常为正值,3类误差均随仰角减小和斜距增大而增大;在低仰角和大斜距的条件下,电波折射误差大于定位设备误差,当仰角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第一性原理,对Si原子在Au(111)表面和体内掺杂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Au(111)体内掺杂时,Si原子与周围六个Au原子成键,p电子更局域。电荷密度分析表明,掺杂Si后,Au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明显减少,而SiAu原子之间的电子密度明显增加,电子由Au原子向SiAu原子之间转移。通过计算Mul-liken键级表明,SiAu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表面掺杂时的SiAu键级比体内大。吸收谱的计算表明,在体内掺杂Si原子时的吸收谱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六层硅原子超原胞模型,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和有效核势数值基函数组,模拟了锂原子在S i(001)-2×1重构表面上的吸附.模拟中采用三种不同的初始构型,优化计算结果都显示在吸附锂原子后,S i(001)-2×1重构表面的二聚物基本消失,锂原子在新表面的四个硅原子形成的空位上方时体系能量最低.同时还分析了二聚物中两个硅原子的"亲电子"性以及费米面附近态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阵列波导光栅的结构、原理,并在Si基衬底上根据大折射率差的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并制作了8×8的阵列波导光栅波分复用器件.波分复用器的中心波长为1551.4nm,输出波长间隔Δλ为0.8nm.制作的器件的插入损耗在中心波长处的测试结果约为9dB,相邻通道的串扰测量值小于-25dB.器件的尺寸为0.9cm×1.8cm.  相似文献   

16.
酯类化合物主要是由C、H、O3种元素组成,根据酯类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所构成的骨架结构特点,结合原子电负性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将碳原子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之比(0.74)作为碳氧单键之间的距离,将氧原子与碳原子电负性之差的2/3(0.59)作为碳氧双键之间的距离,建立酯类化合物的顶点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求顶点邻接矩阵与距离矩阵之积构成的新矩阵M的最大特征值T,以特征值T为基础构建新的拓扑指数H(H=(lnT)^2),结合酯类化合物中含有的碳原予个数Ⅳ,对酯类化合物的沸点进行拓扑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相关性,回归相关系数达到0.998。  相似文献   

17.
合成1-苯基-3-甲基-4-对硝基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NBP)缩L-苯丙氨酸甲酯、PMNBP缩L-缬氨酸甲酯、PMNBP缩L-亮氨酸甲酯、PMNBP缩L-色氨酸甲酯席夫碱等4种配体以及相应的过渡金属(Cu2+、Co2+、Ni2+、Zn2+、Mn2+)配合物,并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核磁及红外光谱表征;利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PMNBP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4种配体均以酮式结构存在;(2)配体分别以亚胺N原子、吡唑啉酮的羰基O原子、酯羰基O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ML2型中性配合物;(3)配合物的抑菌能力强于配体,5种金属中,锌的配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乙腈中,双(3,5-二甲基吡唑)甲烷(DMPZM)与HgI2反应得到化合物[(DMPZM)HgI2](1),该化合物通过熔点、元素分析、核磁、红外光谱等表征.X射线衍射法测得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D2 1/c,晶胞参数:a=1.2219(3)nm,b=1.4756(4)nm,c=0.9540(2)nm,β=100.309(5)°,V=1.6924(6)nm3,C11H16HgI2N4,Mr=658.67,Dc=2.585g/cm3,Z=4,F(000)=1184,R1=0.0474,ωR2=0.0991,S=0.0474.汞原子与DMPZM中的2个氮原子和2个碘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面体结构.Hg—N、Hg-I平均键长分别为0.2047nm、0.2670nm.  相似文献   

19.
Ishida S  Iwamoto T  Kabuto C  Kira M 《Nature》2003,421(6924):725-727
Carbon chemistry exhibits a rich variety in bonding patterns, with homo- or 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s involving sp-hybridized carbon atoms as found in molecules such as acetylenes, nitriles, allenes and carbon dioxide. Carbon's heavier homologues in group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including silicon, germanium and tin--were long thought incapable of forming multiple bonds because of the less effective p(pi)-p(pi) orbital overlap involved in the multiple bonds. However, bulky substituents can protect unsaturated bonds and stabilize compounds with formally sp-hybridized heavy group-14 atoms: stable germanium, tin and lead analogues of acetylene derivatives and a marginally stable tristannaallene have now been reported. However, no stable silicon compounds with formal sp-silicon atoms have been isolated.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persistent disilaacetylene and trapping of transient 2-silaallenes and other X = Si = X' type compounds (X, X' = O, CR2, NR, and so on) are also known, but stable silicon compounds with formally sp-hybridized silicon atoms have not yet been isolated. Here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of a thermally stable, crystalline trisilaallene derivative containing a formally sp-hybridized silicon atom. We find that, in contrast to linear carbon allenes, the trisilaallene is significantly bent. The central silicon in the molecule is dynamically disordered, which we ascribe to ready rotation of the central silicon atom around the molecular ax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