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合运用数学计量方法与空间可视化手段,从县域层次上,对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时期福建省空间结构调整应以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轴线和构建多元双核结构为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
2.
选取湖北省县域2001年~2012年份人均GDP数据,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采用相对发展率、锡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化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递减,且各地经济运行较为平稳.(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随着年份的增长其空间正相关性也在波动中加强,这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相邻县市区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加也越来越强,同时也说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逐渐趋于收敛的.(3)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西低东高"、"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热点地区基本集中于鄂东环武汉城市圈,且从年份的变化来看,热点地区有向荆襄宜城市群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冷点地区则基本位于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北、鄂东南山区,且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趋好.(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呈现西北-东南格局,12年间其重心东西移动的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的距离,且2005年~2008年的偏移速度快于其他年份.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沿海对外开放较早的省份之一的福建省,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趋突出.研究目的:借助于加权变异系数和Theil系数2种分析方法,以人均GDP为指标,从部门和空间上探讨福建省1995年~2005年的经济差距变化.结果表明:从三次产业上看,第二产业是主要引起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因素,而第三产业起次要作用,其对区域总体差距的贡献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对全省差距扩大的作用微乎其微;从空间上看,设区市之间的差距正成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东南沿海地区与闽西北内陆地区的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最后探讨了引起福建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选定福建省9个设区市共计67个气象站点的3项指标(温度、湿度、风速)30 a统计资料,在对多种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对福建省12个月的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全省旅游适宜期主要集中在3-5和10-11月份两个阶段,不舒适期主要集中在12、1-2和7-8月份...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是进行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它却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地区和县域2个空间层次上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探讨,获得4个主要结论.其一,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东重西轻、经济重心偏东.其二,黄河流域经济活动沿干流及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集聚,构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的主要轴线.其三,黄河流域经济空间总体上是一个多极多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并在向着点-轴-圈结构模式演化.其四,黄河流域内经济空间呈现出有规律的3个梯度面,即由东向西递减的梯度面,由干流或主要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的梯度面,由济南、郑州、太原、兰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的梯度面.这些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区域内耕地质量分等成果为基础,利用面积加权和空间分析两种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省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内无劣等地分布,耕地平均等高于全国平均等;全省耕地等别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结合福建省耕地保护网络化监管试点项目耕地保护评价结果发现,分布在中区和差区的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且中、差区的优等地面积占全省优等地面积的75%.福建省耕地等别总体偏高,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异性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耕地等别存在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于苏建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90-94
选取1997年、2002年和2007年3个时期的数据,对福建省9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值分别为48.40%、39.82%和36.88%;1997年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山区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而2002年和2007年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山区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不同年份福建省各地区产业多样性均较高,各产业部门发展较均衡,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德龙岩福州南平三明漳州莆田泉州厦门的规律,总体上表现出山区地区的产业多样性指数高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根据福建省68个气象站点1961~1990年30 a的年平均温度历史资料,分别以残差平方和、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利用空间插值法中的距离反比法(ID)、距离平方反比法(IDS)、改进的距离反比法(M ID)、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 IDS)及空间模拟通用模型(UMSS)对福建省区域温度空间分布进行空间模拟,并对不同空间插值法进行了比较.交叉验证表明,在不同目标函数下UMSS模型模拟效果优于其他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温度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可应用于温度的空间模拟,而且能满足不同的研究需要,能较好地实现福建省温度格局空间模拟,为地理信息系统(G IS)辅助的温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
基于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地域单元,对河南省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根据老龄化系数,将河南省老龄化进程划分为:成年初期、成年后期、老龄化初期、老龄化中期和老龄化后期5个阶段.借助ArcGIS分析软件,展示河南省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行老龄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分析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结论如下:(1)河南省整体老龄化问题在逐渐加重,区域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2)老龄人口分布由2000年的核心向外递减辐射的"中心-外围"模式转变为2010年的东南高-西北低的"两极分化"模式;(3)各县域人口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状态;(4)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差异与人口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2015—2020年贫困村名单》为研究样本,通过探索性回归分析选取自然及社会经济等10个解释变量,结合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分析对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县域贫困村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贫困村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常德—益阳—长沙—湘潭—衡阳—郴州西部边界以西是贫困村的主要聚集区域,边界以东贫困村明显偏少,东北、东南方向有少量聚集区;(2)GWR模型校正R2(0.831)高于OLS模型的校正R~2(0.719),且拟合优度较高;(3)10个解释变量与贫困村数量关系呈现不同数值大小、不同正负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为合理制定产业发展策略、优化要素投入、缩小县域发展差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收集福建省485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中478项建立类别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民俗、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为主,而曲艺、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所占比例最少;通过文化遗产密度统计,可以看出福建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严重不均衡:从行政区域角度来看,全省9地市可分为四个等级;而在宏观地域尺度上分析,沿海地区较密集,内陆地区较稀少,经济发达地区较密集,经济落后地区较稀少.这种结构特点及分布特征是由福建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熵值分析法,在合理选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市域层面出发,对于福建省内各地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空间差异现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