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费舍尔等人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与太阳系类似的行星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两颗行星围绕一颗化学构成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行。这一行星系统中的恒星距离地球45光年,被命名为“大熊星座47”。以圆形轨道绕恒星运行的两颗行星呈气状,体积巨大,类似木星。以  相似文献   

2.
年青恒星体中喷流现象很普遍。大量天体物理文献瞄准了活动星系核、共生恒星、行星状星云和X射线双星中的物质喷发现象。在恒星形成中基本开放的问题之一是物理机制。物质从原恒星系统喷发,进入喷流。部分喷流控制系统角动力,并且在最初的几百万年里演化。在大尺度上,喷流为恒星形成和演化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3.
科学触角     
《科学世界》2012,(5):12-13
发现宇宙诞生之初的古老行星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围绕一颗距离地球375光年的恒星运行的两颗巨大行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行星系统。这颗恒星(编号HIP11952)和两颗行星的年龄有128亿岁,很可能是在宇宙  相似文献   

4.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颗"超级木星"(相似于木星)和其他行星,围绕其所在星系的恒星旋转,但其轨道面都明显发生倾斜。这种现象,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在人类所在的太阳系中,所有行星轨道面都基本与太阳赤道面持平。而最新数据显示,有三颗"超级木星"围绕恒星  相似文献   

5.
有助于构建更好的早期恒星形成模型[科学时报]天文学家发现的原始气态云团似乎在星系形成过程中毫发无损。图片来源:Ceverino、Dekel、Primack今天宇宙中的化学物质并不是过去的样子。环绕我们的恒星、行星与星际间气体由碳、氧以及比氢和氦——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几亿年中仅存的两种物质——重的其他许多元素混合而成。直到最近,还没有人见过任何来自宇  相似文献   

6.
由日本、新西兰等11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观测研究小组日前发表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两颗气态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的天体系统,在迄今发现的天体系统中。该系统结构与太阳系最为相似。研究发现,该恒星的质量和两颗行星的轨道半径及其质量,恰好相当于太阳、木星和土星三者的质量与轨道关系同比缩小约一半。参与研究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伊藤好孝等认为宇宙中与太阳系相似的天体系统并不罕见.这或许将成为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在新近出版 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天鹅星座中 的HD188753星系中有3颗恒星。处于该星系中 心的一颗恒星与太阳系中的太阳类似,它旁边 的行星体积至少比木星大14%。该行星与中心恒 星的距离大约为800万千米,是太阳和地球之间 距离的二十分之一。而星系的另外两颗恒星处 于外围,它们彼此相距不远,也围绕中心恒星公 转。 银河系中的星系多为单星系或双星系,具 有三颗以上恒星的星系被称为聚星系,不太多 见。 恒星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宇宙之中,多数的 恒星会受彼此的引力影响,形成聚星系统,如双  相似文献   

8.
谜之一:水星如何诞生。太阳系由八大行星组成。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以岩石为主要成份的"地球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是大量气体包围的"木星型行星"。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是水星,它是如何诞生的昵?有两种说法:一、由于水星最靠近太阳,科学家认为水星是在原始太阳系星云中的高温区域,由凝固的金属铁及其它富含物质的材料物质堆积而成。二、水星是在巨大的原始行星互相碰撞的时候,由彼此的金属铁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9.
“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生物吗?”、“有没有外星人?”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科学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理论上说,宇宙中除了我们人类以外,完全可能存在其他文明生物,而且其文明程度可能比我们还要发达。我们不妨对宇宙略加推算一下:银河系估计有4000亿颗恒星。如每10颗恒星有一颗拥有行星,就会有400亿颗恒星拥有行星。这400亿颗恒星如果各有10颗行星,就会有4000亿颗行星。这当中又有几颗适  相似文献   

10.
开怀大猜     
<正>众所周知,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只是要考虑木星两极的电磁辐射,否则,宇航员完全可以驾驶着宇宙飞船,横穿这颗由气体物质组成的星球!因此,我们现在只期待科学家能造一艘可以屏蔽木星两极射线的飞船啦!真能这样吗?  相似文献   

11.
《创新科技》2010,(7):30-30
<正>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称,占宇宙构成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也许并不存在。已有数十年历史的标准模型认为,我们所知的宇宙——由行星、恒星、小行星和气体等可认识的部分构成——只占宇宙的4%。其余部分是由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的。暗物质和暗能量遍布太空,促进宇宙的膨胀。  相似文献   

12.
宇宙初期超大黑洞或脱胎于恒星(图) 科学家们过去一直认为,超大黑洞是经宇宙中众多较小黑洞合并而成的。而美国最新研究表明,宇宙中第一个超大黑洞更有可能孕育于一个巨大的"茧样"超大恒星内部,并不断生长而成。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巨石城分校天体物理与行星科学系主任Mitchell Begelman教授指出.这种黑洞的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种子”黑洞阶段。超大黑洞的前身——一种超大恒星通过自旋或其他形式来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维N体模拟研究了在太阳星云盘中木星完全形成后土星核的快速形成.除了考虑太阳,木星及行星胚胎间的引力相互作用,还考虑了使行星胚胎发生Ⅰ型迁移和轨道圆化效应的气体盘潮汐作用.模拟表明:木星的平运动共振构型和行星Ⅰ型迁移大大地提高了行星胚胎的碰撞吸积率,同时木星的引力摄动有效地阻止大行星胚胎过快向内迁移而落入太阳中,最终在两百万年的时间内有可能在雪线之外靠近木星3:2平运动共振处吸积形成一颗土星核.  相似文献   

14.
正最早恒星诞生困难南京大学施勇领衔的国际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早期恒星形成的效率比类银河系中的效率低10~100倍,这就意味着最早的恒星诞生要比今天的恒星形成难得多。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10月16日出版的Nature上。理论上说,宇宙大爆炸之后,气体随着宇宙膨胀而渐渐冷却,在大约130亿年前,开始坍缩形成宇宙第一代和第二代恒星。这些恒星内部剧烈的核聚变反应把氢和氦合成各种元素。气体中的金属元素含量是影响恒  相似文献   

15.
高煜 《科学观察》2020,15(3):33-36
正宇宙中各尺度的恒星形成,不论是位于宇宙边缘的第1代恒星还是在我们银河系"家园"里的恒星,都是贯穿于宇宙起源和天体演化的核心科学问题。可以说,恒星是宇宙中的"原子",有关恒星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则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枢纽:恒星形成不但决定星系的结构和演化,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行星系统的起源也与之紧密相关。另外,宇宙中的大部分元素(包  相似文献   

16.
《少儿科技》2012,(10):8
宇宙中的恒星多数不像太阳那样"孤独"地运转,而往往伴有另一个恒星,并且两者相互环绕运转。天文学家已在这些双星系统中发现围绕它们公转的行星,但数量都没有超过一个。不久前,美国天文学家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首次观测到一个双星系统中有两个行星围  相似文献   

17.
类地行星的形成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方法讨论了行星形成末期,即原恒星形成大约3Ma,气体盘消散后类地行星的形成.模型中考虑了2个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的引力作用,并考虑了不同的“土星”质量、星子的初始偏心率以及星子之间的自引力对吸积的影响.结果显示,类地行星在大约50Ma的时间内形成,其质量吸积率在60%~80%之间.每个算例中在“木星”内侧有3~4颗类地行星形成,质量在(0.15~3.6)M⊕之间.在0.5~4AU之间,当星子的偏心率被激发后,星子可以在很大径向范围吸积物质.“可居住区”的类地行星富含丰富的“水物质”(或挥发性物质)可能来自这种吸积.两个大行星之间的星子在“土星”的质量适中时也会发生少量的吸积,在108a时间尺度上小质量天体在某些共振位置处可以稳定存在.形成的行星系统中轨道周期通约的现象较普遍,发现了一种“振动-循环”的3:2平运动共振构型.  相似文献   

18.
科学触角     
发现罕见双尾宇宙气态星云最近,天文学家惊奇地发现一个较长的尾状宇宙星云中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尾巴。虽然宇宙星云被认为是形成恒星的区域,但这个双尾宇宙星云却很少孕育形成恒星。  相似文献   

19.
恶贯满盈的宇宙巨星真正的恶棍打出生前就开始酝酿着怎么作恶了,那些质量超过太阳10倍的大质量恒星就是这样的坏家伙——在它们形成恒星之前,宇宙就被这些杀伤力极强的大型星体搅得混乱不堪啦!一颗大质量恒星在形成的同时,竟会用气体攻击其他有可能成为恒星的小同伴,把它们炸得七零八碎!而身为恒星家族中的一员,大质量恒星  相似文献   

20.
<正>A:我们观测到的大部分天体,不论是恒星还是行星,部是具有自转的。这种自转的普遍存在可以通过这些天体的形成过程来解释。由于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之一,下面以恒星的形成过程来说明自转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