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取得独立的国家日益增多,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西方人类学失去了过去的研究园地,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面对此一困境,西方人类学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复杂社会和应用研究上,理论和方法也随之更新和丰富,使人类学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中国人类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尽管与战后西方人类学所面临的困境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西方人类学走出困境的对策对于中国人类学是有启示意义的。因为实际上两者都是要实现由传统人类学向现代人类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研究中国的西方人类学者所遭遇到的困境为例说明本土人类学崛起的背景,认为只有超越文化局限,才能建构中国人类学  相似文献   

3.
吴文藻先生最早把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并发扬光大。他首次引用了泰勒的文化定义,并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核心,着力介绍与阐释功能学派的理论。他从文化的整体性理论出发,倡导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重视社区,重视实地调查。他关注中国国情,关注“现代”。在倡导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方面也是一位杰出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蔡华教授: 欣闻蔡华教授荣获法国科学院2002年度“法语国家大奖”金奖,我们对此表示真诚祝贺。 人类学是一门自西方传来的学问。它要求研究者既要具备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艰辛的田野工作。蔡华教授的研究就是运用西方人类学知识研究中国本土文化的一次尝试。他以其研究成果对传统人类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与补充,并由此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首肯,说明随着中国学者研究实力的提高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经逐渐为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所认知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探讨中西方18世纪前妇女观的差异,通过中国与西方较早期妇女观的三个现象性的对比,即宗教现象角度、哲学思想角度和文学描述角度,试图进一步探析中国和西方较早期妇女观的基本特征,并借此管窥东西方文化在妇女问题上的异同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历史效果。中西方由于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对妇女的认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对比对当今社会妇女观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以其“以人为本”的学科性质对人类回溯自身的认识历程有特殊意义。在其诞生一百多年间,都是西方的人类学家们对原始简单社会的异文化进行研究。中国学者费孝通力挽狂澜,着力于自己民族的人类学研究,由此拨转了国界人类学的大方向,开拓了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此后这一研究脉络不断丰富。《乡村人类学》一书的出版即是作为中国乡村学派出现和崛起的记录和见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类学学派及其生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形成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经验,地方性的民族志经验与建构普世性的理论范式之间的张力是大多数非西方人类学学科或者学派都面临的问题.《乡村人类学》一书正致力于这种普遍性的理论范式的梳理和建构,从而使得中国的乡村人类学不至于沦落为以西方为主位的人类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说,乡村人类学所试图建构的是一种非西方的理论范式,从而将中国经验,认知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内.在乡村这一区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地方性民族志经验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语境,地方性知识应该也必须构成经验的反思的基础和前提,具有这一文化自觉意识的乡村人类学才不至于沦为西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二是从1996年始,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内部对话,关注少数族裔和边缘的、弱势的族群文化及文学,它对文学的认识蕴含着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意识;三是2005年之后,重审了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构成,提出了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的设想,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从“地方全球化”到“全球地方化”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显示出文化寻根和文化整合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同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东亚社会 ,在社会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社会对于儒学的取舍和吸收的重点不尽相同 ,日本突出的是集团的概念 ,而中国更为突出家族主义 ,在多元一体格局中 ,汉族是凝聚的核心。西方很多社会人类学的理论未必一定适合东亚社会 ,与同质化、一体化、一元化相比 ,人类学更强调地方化、本土化、异质化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田野工作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人类学学科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不断地反思与完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田野工作还面临着新的方法、技术和理念。而对于中国人类学研究者来说,十分有必要重新思考我们在原来的西方概念下所做的田野本身是不是缺少一种关于主体意识的讨论,缺乏对于"我"自身的问题与研究对象自身的问题之间的互动的探讨?为此,本期特别推出主打栏目"田野意境",反映中国人类学研究者对田野工作的反  相似文献   

11.
建筑人类学的思考——论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分析了建筑文化对我国传统建筑的影响,论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别,指出在新时期应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以美学、人类学为基础的多学科整合来关注民族文化的新兴学科,目的是建构与西方学理平等对话的平台。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存在、研究方法拓展及其功用价值来讨论这门新兴学科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当下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大传统指的是前文字时代的传统,服务于重构中国文化观这一现实诉求。如何利用非书写资料阐释中国版图内不同区域的文化在同一时段内的互动关系,继而重构该时期的文化传统,成为当前文学人类学大小传统理论建构的关键问题。《米诺王权与太阳女神》一书通过解读米诺时期金戒指上图像的意义,还原了米诺时期地中海文化共同体的本原面目,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关于大传统关键问题的探讨提供了跨学科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9~3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与会代表就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史、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前沿、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是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建立了教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而且促进了教育学与人类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视角。人类学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缺口,开启了许多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以及与不同学科的新的互动方式,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对人类世界的新的认知方式。而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对理解中国的本土艺术,建构中国的本土经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 ,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 ,但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 ,取得明显的成就 ,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 ,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甘肃四坝文化的古代男性居民进行了人类学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学特征的定量结合定性研究,对一个群体内的体质类型分类效果很好,在该组古代居民内未发现西方人种个体,但在同一个大人种内具有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及成果自觉运用到艺术研究当中,便有了艺术人类学,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议题有“中国艺术人类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人类学与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个案”,等等。  相似文献   

19.
汉学人类学自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中国大陆,自60年代后,在台湾地区得以接续。几十年来,汉学人类学者不断尝试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应用于本土研究,在亲属关系,地域、经济与交换关系,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汉族社会的了解已累积至一定深度,但与人类学所寻求的全貌观相比仍有一段距离,许多问题仍企待解决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回顾和梳理西方人类学与中国人类学在艺术研究领域的经典案例和理论倾向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类学艺术研究的特质,并对人类学艺术研究理论建构提出了试探性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