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朝科举制度来源于辽宋,首科尉闭是天会二年,开科38次,文武举并行,取土范围扩大列全国各个地区,实行分级递进的考试方法,考场制度非常严密,进士科取士人数在5000—6000之间,平均每次150人左右。金朝科举取士,科目出身不同,则仕进前景不同。金朝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因设立科目,考试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明代与清代,科举相沿袭,均以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出身者为进士。贵州科举起于宋而兴于明,清代又胜于明代。晚清时期,贵州科举异军突起,表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全国士林学界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3.
据考证,"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  相似文献   

4.
归有光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明文第一”的至尊地位,但其一生科举之路坎坷,归有光以自身曲折的科举考试经历和深厚的学养,指斥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有着当时人无法企及的远见卓识;然而穷其一生,却又深陷科场不能自拔,对科举取士,始终缠绵萦系,欲说还休,有着深厚的科举情结。  相似文献   

5.
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选择了用华夏的正统文化——经学治国。金朝采用快速引进经学人才、建立经学教育体系、实施经学科举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使金代士人迅速崛起,形成了自己的经学素养,并把经学融入到了浩淼绵长的中原经学发展的洪流当中。  相似文献   

6.
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探究了中国古代数学衰退的原因,认为科举取士的价值取向、私塾蒙学的教育方式和考证注释的学习风尚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数学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唐代以科举取士,学界往往认为中唐传奇小说的繁荣与科举行卷之风有关.实际上,中唐以后,科举几乎为山东士族和其他复古主义者所控制,传奇小说刻意作奇的风格明显有悖于儒家礼法,不大可能获得有司的好感.另外,传奇小说敌意地攻击了山东高门,难以用来向出身山东高门的知贡举者行卷.唐代举子创作传奇小说主要是为了醒人耳目,古文最有可能成为行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同年关系伴随着科举取士而出现,得到广大士子的普遍认同。唐代作为科举日益兴盛的时代,同年关系不仅象征着友情,同时也是仕途发展顺逆的重要因素,对唐代党争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同年之间彼此唱和,或因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促进了文学风气的转变,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用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9.
科举取士使平民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有时评价方法不当,使学生屡尝失败体验,成为学习的失败者。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与科举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省试诗中,还体现于另外一种与科举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风气即行卷风气下所产生的行卷诗中。也就是说,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省试诗和行卷诗。而对唐人工诗及唐诗繁荣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的,正是行卷诗。  相似文献   

11.
从文昌信仰看道教的文化哲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昌信仰源自先秦,至唐朝为盛。梓潼神信仰源自东晋,亦至唐代兴盛。两者至元代合流。于是,有关文昌信仰的书籍从宋代开始大量涌现并远传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现存韩国、日本的众多文昌书籍多不见于国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深入揭示文昌信仰依托科举考试而昌盛的内在动力,阐释这一价值观念的现实意义,即促使知识界和广大民众尊重文字、敬惜字纸,保护书籍、传承知识美德,谨慎用字行文、弘扬文明。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壮族土官地区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先对唐代至清末壮族举人、进士的人数、人名进行了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壮族土官族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最后对壮族地区施行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作了三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科举制度承袭唐制,但相比又有所发展,有自已鲜明的特点。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重文轻武等各项措施紧密相关,宋代对知识分子的宽容政策及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有关唐代科举中的礼仪活动记载很少,《唐摭言》卷三却系统全面地进行了丰富的记录,不仅在唐代类似文献中以真实、独特和细致的特点,丰富了唐代科举文献的内容,也为我们深化唐代科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依据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明代登科录汇编》等历史资料对明代乡、会、殿试试题的起草、格式、字数及特点和试题的种类、试题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对试卷批阅的人员、特点、方式和批语,字数及结构诸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明代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对科举考选问题十分重视和关注,他曾对选拔的方法、录取的公正性、考试的公平性等问题提出过诸多主张和建议,为北宋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谱牒编修伴随着宗族的产生而出现,随着世族门阀的兴起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唐代,谱牒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修谱,而且是统治者用来打击士族,提高庶族地位巩固统治的政治工具。唐代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官修谱谍,使士庶二族的地位逐渐趋于合流,加之科举选官制度等其它方面的原因,盛行于晋唐时期的门阀制度也渐趋衰落,官修谱牒不再盛行,谱牒编修也逐渐向私家转变。  相似文献   

18.
康熙三十八年发生的己卯顺天乡试案,是康熙朝科场大案之一,不仅牵涉甚广,而且对此后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主要考察了己卯顺天乡试案的案情始末,并对整个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此次科场案件不仅体现了康熙皇帝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治国策略,更成为清朝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由此而生发的各种科场改革对有清一代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