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六十年全球旱地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区是全球陆地的特殊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且生态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较差,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十分敏感,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因此,研究全球旱地温度和降水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48—2008年的CPC温度和降水资料,以及GLDAS的湿度、辐射和风速资料,结合曲线拟合、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全球旱地的温度和降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总的增温范围比降温范围大,说明全球整体变化趋势是增暖的,且半干旱和湿润偏干区对温度的变化响应较极端干旱和干旱区更为显著。四种旱地类型的温度变化均不存在显著突变,而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降水量的负值突变更加显著;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的降水突变发生在60年代中期前后,而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的降水突变发生在80年代初期。不同旱地类型的温度变化周期和降水变化周期存在差异,四种旱地类型的温度变化都存在30年和20年的周期,但湿润偏干区的20周期较弱;极端干旱和干旱区的降水量的变化周期为30年,另外两种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2.
水在土壤中入渗时湿润锋前后含水量、吸力等物理量变化剧烈,精准监测土壤内部湿润锋动态变化比较困难.本文选用微型数字温湿度传感器(SHT30),利用湿度传感器对水分的高灵敏性,监测了一维土柱积水入渗时湿度剖面的动态变化,对比分析了湿润锋及水分运移过程.通过3种不同干密度土柱的一维积水入渗试验,在土柱中心位置不同高度处由上至下布设湿度传感器,外部布置相机拍摄土柱边界湿润锋推进过程,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揭示了土柱中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湿度传感器能及时准确捕捉吸湿路径下湿润锋;土柱的干密度越大,同一深度湿度骤升得越晚,表明入渗速率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对比外部拍摄的湿润锋和内部监测的湿润锋,发现拍摄边界湿润锋略晚于内部,随着土柱干密度增大,两者差距缩小;Shahabi渗透系数经验公式比Kozeny-Carman公式更接近实测饱和渗透系数,SEEP/W有限元模拟湿润锋推进过程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气候干湿变化是影响草原区植被与环境状况的重要因素.应用1981-2007年锡林郭勒盟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数据,计算出De Martonne干燥度指数Idm的栅格空间数据,把干燥度作为衡量区域气候干湿状况的综合指标,对锡林郭勒盟1981-2007年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气候干燥度等值线的空间位移与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的干燥度指数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递增的空间变化规律,1981-2007年间干燥度值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2)锡林郭勒盟27年干燥度平均值的空间变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116°E以西地区,干燥度值随经度东移缓慢提高,而在117°30′E以东地区,则迅速提高;(3)20世纪的80、90年代,锡林郭勒盟的干燥度平均值接近,且与27年总体变化规律基本相同;进入21世纪以后,气候干旱化程度显著提高,相同干燥度区间的位置明显东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干旱区的干燥度与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气候分类与区划,把干燥度≥4.0以上的地区划为干旱区。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干旱区的干燥度分布与变化规律及其气候特征,我们利用中央气象局1961—1970年十年整编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资料,根据干燥度=(F/r)公式和H·H伊凡诺夫计算蒸发力的公式E=0.0018(25 T)~2(100-a)(一)计算了我国干旱区及其附近站点的各月月平均蒸发力,年平均蒸发力,月平均干燥度,年平均干燥度,绘制了我国干旱区年平均干燥度分布图,3月份,8月份干燥度分布图,干燥度与高度的散点图,干燥度与经度、纬度的散点图,以及干燥度与高度、经度的等值线图。根据以上资料图表作如下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漳卫河流域ZKD-3 钻孔前78.6m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和粒度、磁化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还原了漳卫河流域220kaB.P.以来的古环境的演化历史。根据测试结果,可将漳卫河流域220ka BP以来古环境分为5个变化阶段:223.4~196.5ka B.P气候温暖湿润;196.3~187.3ka B.P.气候开始转向寒冷干燥;185.6~87.4ka B.P. 气候为寒冷干燥,并逐渐转向温暖湿润;84.5~12.6ka B.P.气候整体为寒冷干燥,;9.87~0.68 ka B.P.经历了温凉略干→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漳卫河流域的气候演化即具有全球气候变化一致性特征,同时也受区域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受干密度变化影响下的压实黄土垂直积水入渗特性,以延安黄土为例,利用自主研发的一套一维土柱垂直入渗试验装置,设置三组不同干密度压实土柱进行常水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入渗率和湿润锋前进速率与压实黄土干密度存在负相关性,导致相同积水入渗时段,干密度越大,累积入渗量越少,湿润锋前进距离越短;干密度变化对入渗率影响主要体现在积水入渗前期,随时间推移影响程度逐渐减小;积水入渗试验中,同一深度相邻传感器响应时间间隔与压实黄土干密度存在正相关性,且干密度越大,土体增湿过程越相对缓慢;试验土体增湿过程中,渗透系数逐渐增大,介于10-9~10-4cm/s之间,当体积含水率在20%~30%时,渗透系数受干密度变化影响不明显,当体积含水率大于30%,干密度越大渗透系数越小;压实黄土增湿稳定时,体积含水率小于饱和态,渗透系数近似等于饱和渗透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漳卫河流域ZKD-3钻孔前78.6 m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和粒度、磁化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还原了漳卫河流域220 ka B.P.以来的古环境的演化历史。根据测试结果,可将漳卫河流域220 ka B.P.(距今220千年)以来古环境分为5个变化阶段:223.4~196.5 ka B.P.气候温暖湿润;196.3~187.3 ka B.P.气候开始转向寒冷干燥;185.6~87.4 ka B.P.气候为寒冷干燥,并逐渐转向温暖湿润;84.5~12.6 ka B.P.气候整体为寒冷干燥;9.87~0.68 ka B.P.经历了温凉略干→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漳卫河流域的气候演化既具有全球气候变化一致性特征,同时也受区域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浅谈春秋蚕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夏秋蚕期气候特征和桑叶叶质变化,指出饲养夏秋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夏秋蚕高产、优质的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58 a川西北高原的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高原位于我国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集水区,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高寒草甸是其高原面上的典型植被.近年来,草地沙化问题突出,已经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过度放牧为主的人为因素和以气候变化为主的自然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的驱动力.着眼于气候因素,研究1961—2018年与草地沙化密切相关的温度、降水、风速、潜在蒸散和气候干燥度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气候变化的地表覆被效应,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原的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5℃/Da,受其影响潜在蒸散(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T_o)也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4.4 mm/Da.降水量变化表现为平均增加但线性趋势不显著,总体倾向率大于ET_o,为8.3 mm/Da.因此,气候干燥度呈多年平均变湿润特征,但线性趋势不明显.把各气候因子与地表覆被NDVI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单气候因子与NDVI的相关性均不强,说明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复杂性,也证明人类扰动在土地沙化中的作用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0.
安西县雅丹地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河西走廊西部的安西县,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塑造的典型地形——雅丹,非常显著。这是由于: 1、安西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加之昆仑、祁连、喜马拉雅山、秦岭、吕梁山和大兴安岭等山系耸立,阻隔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方面吹来的湿润季风,致使气候极端干燥。安西县的年降水量1951—1980年三十年平均只有45.7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三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如果以年降水量200毫米,并结合植被景观特征划分干旱区,安西县应属极干旱的地区。另以干燥度来看,如果以干燥度≥4为干旱区,安西地区约在8—16之间,且接近于16,同样表现出气候的极度干旱,所以干燥少雨是安西县自然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福建沿海地区干燥度和风蚀气候侵蚀力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彭曼(Penman.H L.)蒸发力计算公式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利用福建沿海地区22个气象台站的长年气候资料,计算了福建沿海地区的气候干燥度和风蚀气候侵蚀力,并对影响气候干燥度和风蚀气候侵蚀力的有关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中指出,福建沿海地区属半湿润区域,由于干旱和大风频繁,风蚀气候侵蚀力较大,易发生风沙危害和农田风蚀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the global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by 0.6±0.2℃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based on various evidence[1]. From the 1980s, temperature has experienced the most rapid warming to an extent of abrupt change statistically[2,3]. Global warming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multiple depart-ments and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global politics. Many scientific communities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o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global env…  相似文献   

13.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灾后恢复性为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采用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福建省社会经济数据库资料,应用综合加权法得出福建省各县域的风险度数值,将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分为三个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并针对风险分区提出对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投入—利用—产出—效应)为切入点,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的诊断方法,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1991—2004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障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期间,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快速发展、稳速发展和加速发展三个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是目前制约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障碍度累计贡献率为30.92%,其次为资源减量投入、生态效应,其限制作用分别为28.49%、26.19%.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福建省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由于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口不断增多,在粮食自给率下降的情况下,1996~2009年福建省耕地压力指数呈略微上升趋势;(2)全省耕地压力地区差异显著,闽东南沿海普遍高于闽西北山区,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偏离1的程度,将全省分为4类区,包括耕地压力严重区、耕地压力明显区、耕地压力预警区、耕地压力不明显区;(3)总体上,闽东南沿海耕地压力增长速度较快,闽西北山区则较慢。根据K值增幅大小,将全省划分为4类区,包括急速增长区、快速增长区、相对缓慢增长区、基本稳定区.  相似文献   

16.
在收集福建省485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中478项建立类别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民俗、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为主,而曲艺、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所占比例最少;通过文化遗产密度统计,可以看出福建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严重不均衡:从行政区域角度来看,全省9地市可分为四个等级;而在宏观地域尺度上分析,沿海地区较密集,内陆地区较稀少,经济发达地区较密集,经济落后地区较稀少.这种结构特点及分布特征是由福建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旅游气候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多种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综合比较和分析,选取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对福建省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该指标能较好评价福建省的旅游气候适宜性,旅游舒适度具有区域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针对上述特点提出充分利用福建省气候资源,促进福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两护村ZKC1孔上新世末—第四纪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曲线协变性及相关系数表明,ZKC1孔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与Cr、Ga、V、Nb、Be、Li、Sc、Th等微量元素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从陆相沉积物CIA及微量元素含量与温度和湿度正相关的概念出发,结合其他资料,重塑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过程:早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暖湿,中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温湿→暖湿,晚更新世为寒冷→温湿→寒冷,全新世总体为温湿—暖湿。这一结论与ZK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说明沉积物CIA和微量元素含量较好地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演变信息。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盆地沉积物粒度对CIA无明显影响;CIA与沉积物粘土含量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应与湿热气候条件下有更强烈的风化和更多粘土矿物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CMIP5多全球气候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包括空间分辨率0.5°的逐月历史气候数据和RCP2.6、RCP4.5、RCP8.5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利用潜在蒸散发和降水量构建能够表征地表干湿状况的湿润指数,对中国东部季风区7个典型区1901—2100年干湿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分区在1901—2005年湿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珠江、长江、淮河流域变化较为平缓,黄河、海河流域和东北地区波动较大.可见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东部季风区整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化.在2006—210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各分区的湿润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除了黄河上游地区湿润指数呈现增长趋势外,其他区域没有明显的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省为例,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城镇化效率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方法,综合测算了2002—2014年福建省城镇化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Malmquist效率;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福建省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福建省城镇化Malmquist效率整体上处于不平衡的增长阶段,未达到理想状态,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波浪式上升态势,纯技术效率则总体偏高并略微上升;从空间演化上看,福建省城镇化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城镇化效率为HH类型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厦门、泉州等地,面积增加且空间上具有向外部区域扩散的现象,LL类型的地区集中于三明、南平等地,面积略微下降且空间格局保持稳定.文章的研究旨在为福建省资源配置、城镇化规划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