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0,(7):36-36
敦煌鸣沙山。驰名中外的敦煌鸣沙山位于敦煌市东南5千米处的沙漠边缘,又名“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横亘,由粒状黄色沙粒堆积而成。最高峰海拔1758米,高出敦煌城620米。大沙山北麓的鸣沙山,为海拔高度1240米的沙丘。  相似文献   

2.
末次盛冰期以来,我国沙漠和沙地经历了气候由冷干向暖湿的变化以及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强,地表沉积和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我们对最近21ka以来中国沙漠和沙地环境演化的特征、影响机制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末次盛冰期,中国沙漠和沙地的流沙面积扩张了10%—270%;在全新世暖期,中国西部沙漠的流沙面积缩小了5%—20%,中部-东部沙地基本被植被覆盖、流沙固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沙地地区的影响急剧增强,证据显示,现代的流沙活动受到自然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进一步的分析有望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变化的贡献。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加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的定量重建、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沙漠和沙地对气候变率响应的敏感性以及粉尘释放的定量评估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广袤的沙漠上,生活着一种普通的植物——梭梭。它们被誉为“沙漠梅花”和“沙漠卫士”,是我国荒漠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也是亚洲荒漠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植被。众所周知,沙漠地区环境十分恶劣,要想立足其中,困难自然不小。但是,梭梭树做到了。  相似文献   

4.
摘要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文,经专家们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近几年来,治沙行业管理部门将沙漠化改称荒漠化;进而把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改为荒漠化治理。说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从而造成思想认识、沙漠普查、治沙规划、战略重点、资金投向、学术研究、学科设置、统计口径、社会分工、归口管理,乃至立法内容等诸多方面的混乱。严重地损害着我国早已形成独立学科的沙漠学的发展,也干扰了党和国家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沙区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世人皆知,地球陆地表面广泛分布着沙漠化土地。正由于有这个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这两个用语(名词)早被世界各国公认、沿用。我国远在晋代就有沙漠方面的记述。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1]一文中早就明确指出:沙漠又称旱海或大漠,蒙古语为戈壁或额伦,维吾尔语为库姆,统指沙碛不毛之地。晋代法显《佛国记》中称为沙河,其中有一段是描写敦煌附近的沙漠。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又称沙漠为大流沙或沙碛。竺可桢教授还特别强调:“而沙质者才称为沙漠。”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同志于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沙漠化的展望》。水保专家陶克同志1951年在《中国林业》发表的《陕北的沙漠现状及其改造利用问题》一文,多处用过沙漠化这个词。显然,沙漠和沙漠化这两个用语(名词)是我国固有的,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词汇中译过来的。对于译文,经专家们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英语词汇中的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2]。《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始终称为《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当时争议的情况是,从第三次谈判开始,由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用于治沙,而发达国家则尽量推脱承诺。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有矛盾,非洲国家强调援助资金应该优先提供给非洲。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国家的官员在为本国利益进行辩论时,任意将其沙漠化范围和沙漠化面积扩大的情况,从而引起是否要将沙漠化防治公约改成荒漠化防治公约的争议。显然,这是国际利益之争,是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在寻找妥协用语,不是沙漠化科学定义之争。更重要的是,尽管有过这样的争议,但签约正式文本并没有改变,仍称《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林业部治沙办公室根据签约的正式文本于1994年12月编辑出版的中、英文合订本可作例证)。同时,这个《公约》在第一条就首先声明:用语是为本《公约》的目的。也就是说,用语对《公约》签字国没有什么约束力和要求。这个国际公约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在于为防治土地退化建立一套国际合作体系和行动方案,并不要求各国统一用语、名词、名称。显然,这对我国而言,本来就不存在“改”的问题,问题在于后来不知何故,我国治沙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正式中文原件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接着又在国内采取行政措施,将沙漠化一词改称荒漠化,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改为荒漠化治理。这就是所谓与国际接轨?!事实证明,改沙漠化为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荒漠化和沙漠化都是地理环境评价和分类专用名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是同义语,更不能划等号。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涉及面很广。按地表组成物质,荒漠分沙漠、泥漠、岩漠、砾漠、盐漠,还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寒漠。而沙漠是指荒凉无边无际的沙质地带,是荒漠中的一个类型,只限定在一定区域的土地退化。沙漠化是土地退化为沙漠的过程。正由于它具有地表由沙质覆盖这一特性,才称其为沙漠化。这是早被公众所接受了的用语。现在将沙漠化改为荒漠化,反映不出沙漠的个性,不符合沙漠化的本来面目。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荒漠化治理不符合我国国情,也干扰了党和国家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正如竺可桢教授一再强调指出的:“荒漠中最大的祸害是风和沙”,急需治理改造。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物的另一方面是,我国沙漠的自然条件与泥漠,特别是岩漠、砾漠、盐漠、寒漠相比,较容易改造利用,而且因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非常大。因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治沙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国家,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国人民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按照规划开展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这就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据考证,我们的祖先为了求生存,早在数千年前就与沙漠抗争,留下不少业绩。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政权起就非常重视防沙治沙。1942年,原陕甘宁边区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由于领导人民防沙治沙成绩卓著,毛主席亲自为其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当即就号召沙区人民“组织起来,防沙治沙,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将治沙事业归口林业部管理(水土保持归口水利部)。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在榆林建立了陕北防沙林场,开展大面积的造林防沙治沙。东北军政委员会也领导东北人民营造西满防护林带,防风固沙。均由国家拨款。1959年,国务院成立了治沙领导小组,并在呼和浩特召开治沙工作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沙治沙热潮。中国科学院还组织庞大的考察队伍,对全国的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兰州建立了沙漠研究所,把沙漠和治沙作为一门科学,大规模地开展科学研究。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和干旱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把防沙治沙作为重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被誉为“生态工程世界之最”。1984年,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从“我国约有16亿亩沙漠戈壁,和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太阳能也差不多”的这一国情出发,提出了建立沙产业的理论,并预言有可能搞成第六次产业革命。从此,把我国的防沙、治沙、用沙引向在沙漠里利用太阳能,建立知识密集型、农业型沙产业的新阶段。1991年和1993年,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国务院作出防沙治沙改善和拓宽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战略决策,两次召开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动员全国人民向沙漠进军,并制定颁发了防沙治沙规划和政策,把防沙治沙作为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着手起草《防沙治沙法》,把防沙治沙纳入法制轨道;还重申治沙归口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管理(水土保持仍归口水利部)。通过这两次会议,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现在,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荒漠化治理,若仅是用语的改变,名不副实,有关部门、学科难以认同和协调,公众也接受不了,只能引起混乱;若是名副其实的改变,荒漠化治理则包括沙漠、泥漠、岩漠、砾漠、盐漠、寒漠的治理,要实行战略转移,那是办不好的,只能削弱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显然,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干扰了党和国家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治理沙漠,造福人类,这个信念不能动摇。对我这个毕生从事治沙工作的人来说,退休后看到治沙战线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深感忧虑。特此直言不讳,但愿有益于治沙事业。  相似文献   

5.
这一天离冬至还有三个星期,黎明时分,纳米布沙漠东面边缘的一座沙丘上,正泛起红晕的天空下飘荡着最后几缕灰蒙蒙的雾气。一只胡狼朝西边的一蓬刺槐树小跑过去。一头大羚羊向着某个旅游营地附近的水塘缓步而行。黑亮亮的拟步甲虫在红色沙地上仓皇奔走,身后印下一溜齐整漂亮的足迹。我们身处纳米布兰德自然保护区内,身边30岁的向导鲁道夫·纳伊巴布童  相似文献   

6.
焉能改沙漠化为荒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 ,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文 ,经专家们多方查证 ,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 ,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 ,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沙漠地区特点,基于宽容设计的理念,侧重目前国际研究缺乏的宽容设计机理和国内缺乏的试验应用研究,开展了沙漠地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领域的宽容设计成套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宽容路侧技术、解体消能交通标志构件、路侧护栏的防护设计、模碾式路肩振动带、单侧双路拱超车安全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0,(1):30-31
沙漠。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就是“单调”、“寂寞”的代名词。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然而,大漠的风景有时候也让人叹为观止,也会让久居钢筋混凝土铸就的都市丛林中的人们心驰神往。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世界上最迷人的10大沙漠究竟是哪些吧。  相似文献   

9.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经专家产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司》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膜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内华达州黑岩沙漠内存在着一幅独一无二的沙地画,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单幅绘画作品,周长超过14千米,即使在距地面12192米的高空也能看到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3,(2):19-20
埃及97.3%的国土面积沙化,中国也有27.6%的草原、耕地沙化,中埃两国治沙项目的合作,集成双方的治沙技术成果,对中埃两国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的。埃及国家沙漠研究中心,是世界率先建立(1904年)的国家专业沙漠研究院,埃及政府从1960年起大量引入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学者前住埃及研究沙漠治理、  相似文献   

12.
借助影片《007:大破量子危机》,一座造型古怪的ESO生态酒店出名了。现实中,这座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酒店鲜有人住,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科学家们的“避风港”。酒店建筑师菲利普.奥尔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对《007》并不感激,他表示:“《007》把ESO酒店拍丑了,这座沙漠绿洲其实远比电影里更迷人、更坚固。”  相似文献   

13.
远方 《科学大观园》2012,(22):27-29
波浪谷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有关波浪谷这种奇怪岩石的形成记载是这么说的: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1.5亿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纤细的岩石纹路实际上是清楚地展示了沙丘沉积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有人称,罗布泊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幻三角地”,是“死亡之海”。1980年,地质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周围考察时,突然失踪,移动的沙丘,把他最后的归宿也遮掩得无影无形,至今仍令人无法解释。1996年,徒步探险者余纯顺,在走遍大半个中国后,却在大漠深处的罗布泊驻足,袒身而眠,把灵魂托付给了大漠。楼兰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  相似文献   

15.
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一个很有名的“沙草产业理论”:占中国25%土地面积的沙漠里至少蕴藏着几千上万亿的产值。应该因地制宜,搞“多用阳光、少用水”的高效农业,这样能让沙漠变绿洲。这个理论将一个人给迷住了。  相似文献   

16.
江月 《科学大观园》2009,(16):21-22
就在不久前,迪拜又一次占据了许多报纸的新闻版面。在这个沙漠腹地城市举行了一场名贵老爷车聚会,虽然奢侈早已是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名称,但四五十辆名爵、哈雷、法拉利、保时捷一起汇聚在街头仍吸引了不少眼球。  相似文献   

17.
<正>位于撒哈拉沙漠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城镇艾因塞弗拉在2016年12月19日迎来了一场罕见的降雪,当地居民一觉醒来发现沙丘披上了耀眼的"白纱"。拍下这一罕见奇景的业余摄影师卡里姆·布谢塔塔说:"看到沙漠地区下雪了,所有人都很吃惊,这太少见了。雪落在沙上看起来真是美妙极了,但遗憾的是雪很快就化了。"尽管一些人对艾因塞弗拉下  相似文献   

18.
若干年后,我们也许可以向世界上的各处沙漠空投几十厘米见方的小型太阳能电站,10年之后它们将吞噬所有沙漠。天际的一抹黑色慢慢扩大,好像一片望不到边的机械庄稼,由远及近吞噬了一座座金黄的沙丘。灰色的冷光使晴朗的白天一下子昏暗下来,只有一行行吸尘器大小的机械闪耀着钢铁的黑色。但是等到队列迫近,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光又将  相似文献   

19.
在苏丹南部的重镇——朱巴,从七月十日起.它便成了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它变成了我们这个地球上最新的一个国度——南苏丹共和国的首都。在我来朱巴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朱巴的信息。想象中,朱巴肯定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原始的沙漠绿洲,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地方。为此,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20.
马晶 《科学大观园》2009,(21):34-34
公元1世纪左右的某一天,阳光照在沙漠的石头上,死海上面反射着点点微光。一群希伯来人在开会,他们还要祈祷、吃圣餐,然后把这些宗教仪式记录在羊皮手卷上。以后的千百年间,这片土地历尽杀戮,希伯来人、罗马人、阿拉伯人都在此历尽悲欢,而古老的手卷却不知所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